学案8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10.93 MB
- 文档页数:49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主干知识1.自然因素(1)水:水对城市的选择十分重要,河流的_______和_______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适宜、_______适度的地方。
(3)地形、地质:城市的分布与地形、地质关系密切,_______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18世纪________以后,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2.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______、_______等城市的兴衰。
(2)_____:首都、省会等地吸引人口分布。
(3)军事:军事中心促进______的发展与政治地位的提高。
(4)宗教:宗教中心会促进城市形成。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主干知识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它既是区域的______中心、______中心,又是区域的__________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 由不同、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中心地理论⑴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______和______的场所。
⑵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_形。
⑶中心地的等级: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___, 职能种类___,数量____,距离____。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主干知识1.一级中心:______——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职能, 服务范围不仅覆盖整个区域, 其影响还辐射到_____甚至_______。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区位1.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自然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2)交通区位(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为什么巴西有许多城市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提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雨林地区,非常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巴西高原上。
城市体系1.城市的地位: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1)为城市自身服务。
(2)为城市自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1)形成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各种联系。
(2)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4.“中心地理论”(1)创立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
(2)应用:包括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3)内容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市场原则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
③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
④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线?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提示】根据中心地理论,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中心地,其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正六边形。
这个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但不等于说这个六边形内的居民不可以到别的中心地服务区之内接受服务。
【问题导思】1.读教材图2-2-3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分析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分布与地形、降水、河流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从地形看,我国特大城市多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从降水分析,我国特大城市多分布在400 mm等降水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大部分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南方尤其显著。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讲义一、城市区位的概念城市区位,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的位置和它形成、发展的条件。
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了解城市区位,对于我们理解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走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1、地形地形对城市的区位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建设,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之地。
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分布着众多的大城市。
而在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城市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河谷地带,由于地形相对平坦,水源充足,也可能会形成城市,比如兰州位于黄河谷地。
2、气候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适中。
相反,气候过于寒冷、炎热或干旱的地区,城市分布相对较少。
3、河流河流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许多城市沿河流两岸发展,比如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等城市。
河流的交汇处、河口处往往容易形成大城市,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物流畅通,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
三、经济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1、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些城市兴起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的大庆因石油资源而崛起,攀枝花因丰富的铁矿资源而发展成为重要的钢铁城市。
2、交通交通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交通枢纽地区往往会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
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线路的交汇点,通常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资金和产业聚集,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比如郑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发展迅速。
3、农业基础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发达的地区能够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同时也能够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四、社会文化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1、政治政治中心往往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资源和资金,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课题: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主备人:周营营授课人:备课时间:2012年3月课时:3【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了解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使学生了解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学习重点、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位的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过程】:一、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区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城市区位与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等;1、水:水对城市的选择十分重要,河流的和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另P38巴黎市区变化图,说明下列城市沿河设城的原因:(1)宜宾、重庆、武汉——两河处,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的、在此集散、中转;(2)天津、上海、广州——河流,河海联运便利。
(3)法国的巴黎——位于河心岛,主要是利用河流的功能。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从气候与城市区位看,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 适适度的地方,尤其是气候条件优越的中低纬度的地区。
2-2-2 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在图中找到400mm等降水量线及三大阶梯分界线,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和降水有何关系?(2)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分布和地形有何关系?3、地形、地质:城市的分布与地形、地质关系密切,_______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思考:为什么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和最有利于城市发育的地区?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18世纪________以后,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说出下列城市因何矿产而兴:鞍山:包头:大庆:克拉玛依:大同:攀枝花英国的阿伯丁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合作探究:①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为什么巴西有许多城市都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地区?② 山区城市一般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山区城市一般分布在 地区。
原因:是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发展受制约,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较开阔的低地。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区位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城市分级体系的构成和特征;3.了解我国的城市体系发展历程,认识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改造城市体系的影响;4.能够分析城市体系的复杂性,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2.城市分级体系的构成和特征;3.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1.城市体系的复杂性;2.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1. 城市区位与城市影响因素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城市区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影响城市的大小、结构和形态。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地理位置、交通、资源、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其中,交通因素是城市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城市的传统区位条件,使城市扩张范围更宽、速度更快,也使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城市分级体系的构成和特征城市分级体系是指按照城市大小、功能、经济、政治等因素将城市分级。
城市分级通常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四级,其中特大城市是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其次为大城市,其余城市则按照其经济、教育、文化等因素进行划分。
城市分级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纵向等级性:城市体系一般由大城市串联而成;2.纵向层次性:城市分级体系同时具有上下层次之分;3.横向交错性:城市分级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原来属于某一级别的城市可以向上攀升,加入到高一级别的城市,任何城市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向下降级;4.区域性:城市分级体系一般存在于同一地区。
3. 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历程我国城市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单极核心型城市体系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我国城市体系是一个单一的核心区城市体系,主体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
2.多中心发展型城市体系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的城市体系逐渐向中、西部辐射扩张,形成了几个城市群。
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课程标准要求】无【设计思路】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区位”、“区位因素”、“区位条件”等。
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区位”的知识。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城市的区位选择不是本节课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城市区位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识记一些特殊区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区、气候、中国地形、中国城市分布、中国和世界矿产资源分布等地图,为学生进行其它相关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做重点分析,并注意比较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的区别。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课前准备案1. 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水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3. 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2.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它既是区域的________中心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________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________和服务的场所。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形。
(3)课堂突破案例B、C、D 4座城市,请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⑴从地形考虑,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地区。
PAGE 3⑵从气候考虑, 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处于 , 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⑶从河流因素考虑, 城市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
⑷综上所述, 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例2 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读图11回答⑴、⑵题。
⑴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 .2级 B .3级 C .4级 D .5级 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B .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C .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更全面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其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千米,人口3 872万。
(1)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城市中数目最少的是 ,数目最多的是 ,这说明城市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 。
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一、教析分析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对城市相关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始终。
本单元主要阐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城市的区位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本节使学生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城市体系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落脚点。
对高一年级的同学,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通过引导学习,逐渐培养学习通过分析,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世界局势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能以某一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以及在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区位因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讲述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图片导入,思考:景洪市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而为什么勐养只发展成为一个小镇?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学生分析后总结:河流、地形、历史、交通、旅游等区位因素。
(二)教学环节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有哪些区位因素?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的因素会不会变化呢?探究一:A 、B、 C三个村落谁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为什么?读图:读我国主要大城市分布图,思考大城市分布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北京、哈尔宾、上海、武汉、重庆、宜宾、广州都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总结] 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②另一方面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研究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通过对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分析能力。
以下是一份关于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教案,供参考:教案一: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区位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城市区位的划分方法和区位特点;3.了解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分类;4.能够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
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的划分方法和区位特点;2.城市体系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关系;2.城市体系的组成和功能特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资料:城市区位图、城市体系图。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与导入 (15分钟)1.利用幻灯片或视频介绍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概念和意义。
2.提问学生对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理解。
Step 2: 城市区位的划分与特点 (20分钟)1.使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区位图,解释城市区位的划分方法,包括基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划分。
2.分析不同城市区位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资源条件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的发展前景和经济特点。
Step 3: 城市体系的分类与功能 (30分钟)1.使用多媒体展示城市体系图,解释城市体系的分类方法,包括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和辐射城市。
2.分析不同城市体系的功能,包括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和发展特点。
Step 4: 综合分析与讨论 (2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关系图,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的相互影响关系。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一个城市的区位和体系进行实地调研或网络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3.汇报并讨论调研结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
Step 5: 小结与拓展 (15分钟)1.总结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讲述了城市区位因素以及城市体系的知识。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这个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本节讲述了城市区位因素以及城市体系的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了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教材结合案例,对上述因素逐一分析,并强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这个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二、教学目标: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四、学情分析:在此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
五、教学方法:该部分内容较多,且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目标不同,因此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看图讲解法: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较难理解,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插图进行讲解和归纳。
2.读书指导法: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较简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3.讲授法。
4.教具:世界和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政区图等。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的区位因素,初步把握区位因素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