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五年级数学提高性导学教案导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简单分数计算和面积计算方面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大纲:一、热身活动(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进行简短互动,引入数学学习的话题。
2. 提问学生关于数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阐释(20分钟)1. 教师针对性地讲解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举例子、讲解概念,复习整数加减法、简单分数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计算简单面积。
三、巩固练习(4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包括整数的加减法、简单分数运算和面积计算题。
2. 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疑惑。
四、拓展应用(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数学游戏和挑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分组进行数学应用探究活动,例如:制造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享解题心得和难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六、课后作业1. 针对学生上课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相关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前作业,并携带好文具、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教学实施:本次教学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对整数加减法、简单分数计算和面积计算等知识点的掌握也得到了提高。
学校: 班级: 姓名: 课题:熟悉负数(1)学习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一、例2;“试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学习目标:一、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熟悉负数,明白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式;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二、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方向 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重难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的意义。
学习进程: 一、 独立尝试1.预习:(1)从例1的图中你能看出三个城市这一天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吗?上海和北京的气温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2)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0 +1032.质疑:二、合作交流 1.小组研讨:(1)你明白“℃”和“°F ”各表示什么吗? (2)在数学上是如何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3)负数的前面有“-”号,正数的前面也必然有“+”号,这句话对吗? 2.交流解惑(1)某天扬州市区的最高气温是10℃,最低气温是-1℃,此日的温度相差多少摄氏度? (2)海拔高度为-30米,其中的“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 (3)0是正数仍是负数?(4)甲冷库的温度为-8℃,乙冷库的温度为-5℃,哪个冷库的温度高一些? 三、巩固提升1.第2页的“试一试”和第3页的“练一练”第2题。
2.练习一的第1、3、4、五、6题(第3题的正数有两种写法;第6题图中的每格表示10℃,0刻度线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四、回忆反思我的收成是:我的疑问是:五、课后作业 1.零下17摄氏度记作( );零上80摄氏度记作( )。
11034米,它的海拔高度正数负数为()米;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作()米。
3.汽油的凝固点是-18℃,表示汽油的凝固温度比0℃低()℃。
电视台播报天气预报时,画面上显示23℃,表示气温比()℃高23℃。
望城金海双语实验学校☆让每个学生闪光☆五年级数学科导学案课型展示课设计:付亮辉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二)第 3 课时累计 36 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第 69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一、目标解读(3分钟)读题,并列出方程。
1、男生有x人,女生有50人,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琳琳家上个月水电费是x元,购买食品的钱是540元,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夯实基础(20分钟)1.梨每千克2.8元,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10.4元。
苹果每千克多少元?(1)读题,理解题意,找未知数。
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和你的小对子说一说。
解:设。
(2)找数量关系式。
(3)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4)检验方程,并写答。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此题吗?请你写在下面。
2、解方程。
6x-1.4×5=11 10×(x-15)=12 【学习目标】:1.知道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 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2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
【学习重点】:会解稍复杂的方程。
【学习难点】:会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
学法指导:1.先把6x看作一个整体。
2.把(x-15)看作一个整体。
别忘了验算哦!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三、能力提升(11分钟)1、体育组买了4个足球和20根跳绳,共用去238.4元,已知跳绳每根2.8元。
足球每个多少元?2、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8千米。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四、总结梳理(3分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课后,我是否需要老师辅导?是()否()五、过关检测(8分钟)1.解方程。
(x-3)÷2=7.5 3.4x-6×8=26.82.小新买了5枝同样的圆珠笔和2个同样的笔记本,共花了13元钱,已知每个笔记本2.5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小数乘小数一、引入新课。
1.计算1.23×9。
2.引入新课:根据1.23×9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联系实际,提出用1.23×9计算的数学问题。
1.刘阿姨买了3千克茄子,每千克5.76元,应付多少钱?3×5.76=17.28(元)答:应付17.28元。
2.“神八”飞船在到达预定轨道后,飞行速度达到7.8千米/秒,如果以此速度飞行26秒,“神八”飞行了多少千米?7.8×26=202.8(千米)答:“神八”飞行了202.8千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例题:《数学故事》的定价是15.35元,小哲所在班级有45名同学,每人买一本《数学故事》,一共需要多少钱?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问题整理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学生认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算式,并列竖式计算出结果。
老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分小组讨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前一课时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1. 完成教材第4页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间相互检查,交流心得。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习。
2.教师可以讲解例题:胜利小学五(1)班的同学在联欢会上买了一条彩带,准备装饰教室。
第一次用去彩带的一半,第二次用去剩下的一半,第三次又用去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5.2 m,这条彩带原来有多长?2.分析:这道题可以从最后还剩5.2 m入手,当第二次用完后,应该还剩2个5.2 m,第一次用完后就应该剩(2×2)个5.2 m,以此类推,原来就应该有(2×2×2)个5.2 m,也就是8个5.2 m。
答案:5.2×2×2×2=41.6(m)答:这条彩带原来长41.6 m。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XX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新教材人教版)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课时第二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时间主备人欧俊审核人江艳萍执教人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因数与倍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能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习方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习难点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主学习︵约分钟︶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1、认真阅读教材5页。
根据自学来填空:①12÷2=6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6=2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②巧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相互来依靠,永远不分开。
合作探究︵约10分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
汇报展示︵约10分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达标检测︵约分钟︶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2×5=10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和2563和954和18拓展延伸︵约分钟︶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15是倍数,5是因数。
②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③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突破性导学教案【导学目标】1.理解数的四则运算的概念;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3.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4.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导学准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学生教材、练习题、计算器。
【导学步骤】【导学第一步】导入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道简单的口算题,如:25+7= ? ,让学生手持纸条写下答案,然后向前展示答案。
【导学第二步】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例如,加法:两个或多个数的和叫做加法;减法: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叫做减法。
然后,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判断下列运算是加法还是减法,并解答相关题目:1)5 + 3 = ?A. 加法B. 减法2)7 - 4 = ?A. 加法B. 减法【导学第三步】引入运算符号。
教师通过示范,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
例如,加法用“+”表示,减法用“-”表示。
然后,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读出算式并在纸上写下计算结果:1)6 + 3 = ?2)8 - 2 = ?【导学第四步】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将个位上的数从右向左逐位相加,若结果大于10,则将进位的数加到十位上。
然后,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加法题目:1)24 + 16 = ?2)35 + 48 = ?3)69 + 73 = ?【导学第五步】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将个位上的数从右向左逐位相减,若被减数小于减数,则向高位借位。
然后,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减法题目:1)45 - 23 = ?2)68 - 37 = ?3)93 - 52 = ?【导学第六步】拓展应用,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有12块巧克力,他吃掉了5块,还剩下几块?”,让学生用减法运算来计算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突破导学教案第一课:算术加法导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相加,不进位的情况。
2. 能够利用垂直算式进行加法运算。
导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算术加法。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垂直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
导学步骤:1.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两位数的概念。
两位数指的是由两个数位组成的数,例如:10、35、78等等。
2. 请你尝试完成以下算式的计算:23 + 15 =3. 使用垂直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
在计算时,将数字对齐,并从个位数位开始相加。
计算过程如下:23+ 15------4. 请你尝试完成以下算式的计算:47 + 28 =5. 再来尝试一些其他的算式。
练习题:请完成以下算式的计算,并写出计算步骤:1. 34 + 19 =2. 87 + 12 =3. 56 + 43 =扩展练习:请回答以下问题:1. 如果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是3,十位数是4,那么它是多少?2. 如果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是7,十位数是9,那么它是多少?3. 如果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是6,十位数是2,那么它是多少?导学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算术加法,掌握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方法,并通过垂直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
我们还进行了练习题和扩展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数学的其他内容,敬请期待!第二课:算术减法导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相减,不退位的情况。
2. 能够利用垂直算式进行减法运算。
导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算术减法。
减法是数学中另一种基本的运算,也可以利用垂直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
导学步骤:1.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两位数的概念。
2. 请你尝试完成以下算式的计算:57 - 24 =3. 使用垂直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
在计算时,将数字对齐,并从个位数位开始相减。
计算过程如下:57- 24------4. 请你尝试完成以下算式的计算:82 - 43 =5. 再来尝试一些其他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