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经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诗经》二首读后感800字(通用31篇)《诗经》二首读后感800字(通用3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二首读后感800字(通用3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二首读后感篇1这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中的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专著,自从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来,涉及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则此调不弹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长期研究农学的专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决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创见。
据胡先生统计,《诗经》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而这1232个知识点,就是胡先生这部著作的释读对象。
《诗经》首篇是人们最熟悉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的“雎鸠”一般解释为鱼鹰,胡先生认为鱼鹰不在河州地区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鸠”应该是东方大苇莺。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视为传说中的动物,或被认为是先民的图腾,胡先生引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说麒麟实际上是今仅存于中部非洲一带的麋羚,古时曾遍布于东亚到西亚及非洲的广大地区,《诗经》《春秋》和《山海经》等书有关麒麟的记载,表明它曾在我国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过。
大约在公元前52017年前后,它在山东地区最后消失。
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优美图像。
《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出车》中的“蘩”,前人多注为“白蒿”,《中药大辞典》定为大籽蒿。
实际上,蒿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混合种群。
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个种,是旱生性的,而诗中指明蘩是生长在涧和沚的水生植物。
所以蘩应该是蒌蒿(水蒿),是一种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誉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结队地去采摘。
诗经二首诗经二首「篇一」guān jū 关睢《诗经•国风•周南》guān guān jū jiū zài hé zhī zhōu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yáo tiáo shū nǚ jūn zǐ hǎo qi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xìng cài zuǒ yòu liú zhī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áo tiáo shū nǚ wù mèi qiú zhī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 zhī bù dé wù mèi sī f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 zhǎn zhǔan fǎn cè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 xìng cài zuǒ yòu cǎi zhī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yáo tiáo shū nǚ qín sè yǒu zhī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xìng cài zuǒ yòu mǎo zhī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yáo tiáo shū nǚ zhōng gǔ yuè zhī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jiān jiā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第二篇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便是《诗经》,它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其中的每一篇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诗经》中的第二篇,同时进行原文与解析的探讨。
第二篇《采薇》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歌,感叹着一位女子对于自己心爱的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采薇》原文及其解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之忡,以永终止。
终身之悔,于何从止?首先,我们来看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其中“采薇”一词表明了女子的忧思之情。
她不断地去采集薇草,以此来抒发自己对于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意味着女子对心上人的期盼,“岁亦莫止”则寓意时间的长久,这样的等待似乎永无止境。
接下来,“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两句诗意味着女子居住的家园已被敌人猃狁族侵占,无法安居乐业。
她因为心思牵挂,无法忍受与心上人分离而心灵痛苦。
紧接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这两句依旧表达了女子始终坚持采集薇草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内心的焦虑和忧愁。
她如此深情地思念心上人,如此痛苦地等待他的归来。
最后,“忧心之忡,以永终止。
终身之悔,于何从止?”这两句诗体现了女子内心的痛苦。
她忧心忡忡,心情烦躁,以至于感到无尽的绝望。
她也深深后悔自己的守候和等待是否太过愚蠢,是否能永远继续下去。
通过对《采薇》的原文分析与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忧愁。
她虽然身处困境,但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对爱情的坚持。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每一篇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人情世故。
《诗经》二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收录了许多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歌。
其中的《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是最早的篇章之一。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为主题,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分析中,将从文化、历史和个人角度出发,对这些诗歌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国风·周南·桃夭》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桃花与女子的比喻,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独宿”、“不得志”等词语,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诗中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特点,即男女之间的羁绊和相互依存。
这种依存和思念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主题,也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感表达。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国风·周南·关睢》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友情的诗歌,作者通过表现周南与关睢之间的情谊,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作者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深厚,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注重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这两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情感丰富和内敛的特点。
与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情感不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和间接。
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在这种文化中,情感表达常常是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这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两首诗歌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在《桃夭》中,作者通过描绘爱人在异乡的情景,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男子远行经商的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妇女在家中独守空房,感受到了别离带来的孤独和无助。
而《关睢》中则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在面临别离时依然保持深情厚谊。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诗经二首笔记整理1. 原文。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字词注释。
-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
- 洲:水中的陆地。
-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 荇菜(xìng cài):一种可食的水草。
- 流:捞取。
-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时。
寐,睡时。
- 思服:思念。
服,想。
-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眠。
-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都是弦乐器。
友,用作动词,亲近。
- 芼(mào):挑选。
-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从深切的爱慕到求而不得的痛苦,再到想象中与女子成婚的欢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4. 艺术特色。
- 兴的手法:开篇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自然之物的和谐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重章叠句:诗中“参差荇菜”等句子的反复出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起到了强调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 情感细腻:通过“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等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求而不得的痛苦。
1. 原文。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诗经里的二的句子
(实用版)
目录
1.诗经概述
2.诗经中的“二”的句子
3.“二”的象征意义
4.“二”的句子在诗经中的应用
5.结论
正文
诗经,又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有 305 篇。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百姓的生活,被誉为“诗史”,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在诗经中有许多以“二”为句子的诗歌,例如《小雅·采采》中的“薄言采采,薄言采采,采采我梦,梦寐以求”,以及《周南·关雎》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等等。
在这些诗歌中,“二”作为一个数字,并不是单纯的数目字,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二”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的意思,代表着成双成对,寓意着和谐、美满。
在诗经中,许多以“二”为句子的诗歌都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如《采采》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关雎》中表达的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此外,“二”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一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选择与舍弃等等。
这些诗歌通过“二”的句子,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第1页共1页。
弘扬传统文化了解文学知识大家好我是体印君,随着部编版教材改版,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史,无奈找不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这方面的书籍。
故此我梳理一条脉络,与尔共学习。
二、《诗经》书接上回,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咱们古代的老百姓要想出人头地,一是当兵打仗,没准以后就是大将军。
一是读书-做官,这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大约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高考。
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什么是“四书五经”呢?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本书。
这9本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别看只学习这么点东西,考起来可是非常难的,有些人甚至考到90多岁都没有考上最低级别的秀才,更别说是进士了。
【科举考试的考场】今天咱们就来讲讲其中的《诗经》。
在咱们中国啊,如果一本书能够被叫做“经”,那就是不得了的了。
像什么佛教的《金刚经》什么的咱们就不说了,你就看看《老子》这本书又叫《道德经》,《庄子》这本书又叫《南华经》就知道老子和庄子在道教里的地位了。
所以,《诗经》在咱们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你也可以推断一下,有多么重要。
《诗经》是咱们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一共有305篇诗歌,所以他曾经有另一个名字就叫《诗三百》。
这些诗歌都是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时候创作的,算起来至少也有2600年以上了,最古老的要有3200多年了。
这部诗集是怎么来的哪?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献诗说。
周朝是一个非常重视音乐的王朝。
老百姓爱唱歌,生活优越的贵族也爱唱歌,而爱唱歌之最莫属于万人之上的周天子。
为了博得周天子的欢喜,无论是外交集会还是天子宴请,贵族们都会踊跃献诗。
贵族献诗也就成了周朝诗歌的一个重要来源。
诗经的第二个来源是采诗说,当时啊,官府里有专门的人负责到民间去收集这些歌谣,这些人叫“采诗官”,收集好了后上报给朝廷,给国王看。
第一讲《诗经》一、《诗经》简介P《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整体而言,《诗三百》的作者不出于一人,非成于一时,甚至不是一人一时所编纂的,是一部诗歌总集。
P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陈、桧huì、郑、齐、曹、魏、唐、豳bīn、秦、十五国风,共160篇。
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
P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
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P《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
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
”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
到了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毛诗》为毛亨、毛苌cháng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注释的文字)、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P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P 1、婚恋诗。
《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
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
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
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
《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
《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
如《郑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
如《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
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
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P 2、农事诗。
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
如《周颂》中的《臣工》、《载芟shān》、《良耜sì》、《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
《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
《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苡fú yǐ》和《豳风·七月》为代表。
《芣苡》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方玉润《诗经原始》)。
《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P 3、征役诗。
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
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
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
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
在《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
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kài的爱国精神。
《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
《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犬戎,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入侵时的作品。
它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精神。
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P 4、颂歌。
《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
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
《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
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
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
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
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P 5、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
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bāo sì灭之”警戒今王。
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
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kuì,使人民陷入苦难深渊。
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
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
《魏风·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
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P 6、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
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p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