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棘,通“急”)

二> 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

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五、关键实词、虚词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民,男子。蚩蚩:忠厚老实的样子,一说戏笑的样子。布:货币。一说

布匹。贸,换,买。,

2.来即我谋。即:就。谋:商量

3.送子涉淇涉,渡诃。

4.匪我愆期愆(音qiān):拖延。

5.将子无怒将qiāng :愿,请。

6.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垝垣(音guǐyuán):破颓的墙。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载……:一边……一边……

8.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这里指嫁妆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1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迷。

1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陨:坠落。13.渐(jiān)车帷裳渐:浸湿

1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贰:有二心15.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无。极,准则。德,心意。

16.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没有。室劳,劳苦的家务活17.夙(sù)兴夜寐,靡有朝矣夙兴:早起

18.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句首助词。遂,满足心意

19.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音节助词。躬,自己。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言,音节助词。2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真实;旦旦,诚恳;反,违反。

2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这。已,了结。焉哉,了吧

23.薇亦作止作:起,生长出来;止,句尾语气词。24.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语助词无实义;莫,“暮”。

25.薇亦柔止。柔,刚长出的薇菜柔嫩的样子。27.薇亦刚止刚,硬、老。

2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戍shù,驻守;使,指使委托;聘,问。28.岁亦阳止阳,十月。

2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30.四牡业业。业业,高大雄壮样。

31.四牡騤騤。骙骙Kuí,马强壮样。32.四牡翼翼翼翼,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指训练有素33.杨柳依依依依,随风而动。34.雨雪霏霏雨yù,下,作动词;霏霏,纷纷

35.行道迟迟迟迟,缓慢36.今我来思思,语助词

《短歌行》

——曹操

1、通假字

契阔谈讌(讌通宴)

2、词类活用、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3、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赏析和默写

《诗经》二首 一、关雎 诗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第一章内容】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隐喻】男子触景生情,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描写】通过对男子“求之不得”的情态的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他对心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悠哉悠哉”一词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他的情意绵绵,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思念之深。 【第二章内容】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想象】“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钟鼓乐之”描绘婚礼的盛况,进一步表现了男子对姑娘的深切思慕。 【第三章内容】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主旨 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思念与追求的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

诗句默写 ⒈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⑵ __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 ⒉统领全诗,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诗句是:⑵ 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 ⒊①用来表达主人公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 ②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⑷ _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__ 习题精练 ⒈选出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第一组(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起兴,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两句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第二组( D )('15荆州市)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第三组( A ) A.这首诗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最后求而得之的喜悦。 B.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C.“窈窕淑女”表现了对倾心人的想念,“君子好逑”表现了男子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D.“悠哉悠哉”的两个“悠”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思念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游侠列传知识点总结

《游侠列传》 一、文学知识 1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 列传,10表,8书,共5个部分。列“”之首,与《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合称“”。 3《史记》既是一部史学经典,又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字音 歆.其德 xīn 乘不过軥.牛 qú 藏命作奸剽.攻不休 piāo 卒发于睚眦 ..如故云 yá zì 有一人独箕踞视之 jī jù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 y.à.n. 出未尝有骑. j.ì.人又杀之阙.下 què 虽为侠而逡逡 ..有退让君子之风 qūn 每至践更数.过 shuò 郭解姊子 zǐ肉袒 tǎn 盗跖 zhí 三、重点实词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庸人,普通人;胜,尽。 不伐其能,歆其德:伐,夸耀;歆,自满,炫耀。 振人不赡:衣食缺乏 衣不完采:完,完整的;采,花纹;本句意思是说依附破旧 食不重味:吃饭时没有两样菜。 乘不过軥.牛:挽軥.的小牛。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为……而奔走;私事

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既,曾经;阴,暗中;脱,使动,使……脱离;厄,困境、厄运。 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莫,没有;延颈,伸长脖子;交,结交。 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观察人的面相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个子矮小,精明强悍;内心狠毒。 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愤慨不平;亲自。 以躯借交报仇:身体 藏命作奸剽攻不休:藏命,隐藏亡命之徒;作奸,犯法;剽攻,抢劫、掠夺。 及铸钱掘塚:铸钱,私铸铜钱;掘塚,投坟盗墓。 若遇赦:或者;赦免。 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抑制、约束; 既已振人之命:救 不矜其功:夸耀 卒发于睚眦如故云:瞪着眼睛看人的样子,表示愤怒。 解姊子负解之势:依靠、仗恃。 非其任:胜任。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hàoqiú)。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读本必修四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 读本必修四 《诗经》作为中国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 5 6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9.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蒹葭》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太史公曰 部分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史记》中几乎每一篇的最后,都有史公对这片传记的评论,请大家仔细解读老师摘录的这些,总结史公的评论方法与评论角度。并联系现实,写出这些评论与哪些现实相关。 1、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 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 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翻译: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 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我读《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国 和荆蛮的句吴是兄弟啊。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 著辨别清浊。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 2、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 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 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 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货殖列传》 翻译: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 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 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 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 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 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 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 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3、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 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 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 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张耳陈余列传》 翻译:太史公说:张耳、陈馀在社会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他们的宾客奴仆,没 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在所居国,没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当初张耳、 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难道不是义无反顾的吗?等他们有了 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是把对方消灭。为什么以前是 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样的乖张、暴 戾呢?难道不是为了权势、利害相互交往吗?虽然他们的名誉高、宾客多,而他 们的作为恐怕和吴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4、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 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

《蒹葭》《关雎》诗经两首知识测试练习题目下载

诗经两首知识测试练习题 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求之不得,寤寐思伏 B.窈窕叔女,琴瑟友之 C.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D.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2.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好逑(hàoqiú) B.窈窕(yǎotiǎo) C.荇(xìng)菜 D.雎鸠(jūjiū) 3.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寤寐(wùmèi) B.辗(zhǎn)转 C.芼(máo) D.悠哉(yōuzāi) 4.《诗经》是古典文学( )的源头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采用()的表现手法。 A.拟人、起兴、复沓 B.风、雅、颂 C.赋、比、兴 D.起兴、比喻、排比 6.本诗选自《诗经》,《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本诗属于 A.风 B.颂 C.雅

7.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A.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请问“关关雎鸠”一句中“关关”有何意? A.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 B.关关是指诗中主人公姓名 C.无实意,仅作为起兴所有 9.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0.下列对《关雎》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荐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増强 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B.“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C.“窈窕淑女”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了“赋”的手法 11.单选题: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A.“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 情。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 格。 12.下列对《关雎》中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棘,通“急”) 二> 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 一、《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高考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从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世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表现手法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开创文学“现实主义”先河。著名篇目《氓》《无衣》《静女》《伐檀》《硕鼠》《关雎》 2.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 ①《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传为左丘明所著。《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勾践灭吴》 ②《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③《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2)诸子散文: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大成至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齐桓晋文之事》。“亚圣”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著有《荀子》,代表作《劝学》 “四书”、“五经” :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周礼》)、《易经》、《春秋》。 ②墨家: 墨子,名翟,战国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代表作《非攻》 ③法家 商鞅,战国初期,《商君书》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代表作有《五蠹》《扁鹊见蔡桓公》。 ④道家,又称“道德家” 老子,春秋末年,《老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 ⑤杂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吕不韦,著有《吕氏春秋》(《察传》),又称《吕览》 ⑥纵横家,《战国策》,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离骚》(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浪漫主义先河),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4.司马迁,别称太史公,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班固的《汉书》(《谏伐匈奴书》主父偃;《苏武牧羊》),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作《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遂自荐》《游侠列传》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整理-含解析

一、重点字词 1.非我愆.期(拖延) 2.将.子无怒(愿,请。) 3.体无咎.言(灾祸) 4.以我贿.迁(财物) 5.无与士耽.(沉溺) 6.自我徂.尔(往) 7.女也不爽.(过错) 8.士也罔极.(标准) 9.靡.室老矣(无,没有。) 10.言.既遂.矣(言:助词,没有实义。遂:顺心、满足。) 11.总角之宴.(快乐) 12.言笑晏晏 ..(形容欢乐的样子。) 13.信誓旦旦 ..(诚恳的样子。) 14.亦已.焉哉(止,了结。) 15.不遑启居 ....(不遑:无暇。启:跪。居:坐。) 16.靡使归聘.(问) 17.忧心孔疚 ..(孔:很。疚:痛苦。) 18.四牡业业 ..(高大雄壮的样子) 19.四牡骙骙 ..(形容马强壮的样子) 20.小人所腓.(遮蔽) 21.今我来思.(语气词,无实义。) 22.行道迟迟 ..(缓慢) 二、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古义:直到。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另提一事。) 2.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古义:欢聚。今义:酒席。) 4.不遑启居(古义: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5.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品德卑劣的人。) 四、一词多义 1.言 言既遂矣(句首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 2.以 秋以为期。(介词,把) 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 3.作 薇亦作止(动词,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动词,开始)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动词,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动词,劳动,劳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动词,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4.曰 曰归曰归。(动词词头,无实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动词,叫做,称作。)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动词,说) 5.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动词,浪费) 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副词,无,没有。) 左右皆靡\ 所向披靡。(动词,倒下,后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资料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诗经两首赏析

诗经两首赏析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 》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 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 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 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 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必修二4-1《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 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诗经两首复习题

《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