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8 我的回顾》方芳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4
我的回顾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8.我的回顾教案一、教学要求:1.研习本文中爱因斯坦一些隽永深邃语句的含义。
2.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人格魅力及所得的巨大成就。
3.学习爱因斯坦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的1、.3点)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相关简介:◎简介作者及“相对论”。
(三)指导自读文章。
讨论思考:1、第一自然段开头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
”这句中“讣告那样的东西。
”指代什么?【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2、第二自然段“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中的“胃”应该如何理解?【渴求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和感情寄托。
】3、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内容?作者从哪几方面阐述的?【这两段阐述好奇心。
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问题:一是人们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有好奇心;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主动探索。
】4、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热衷于物理”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哪些?【①迷恋于同经验世界直接接触。
②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
③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
④当时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5.特点本文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
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的一生,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
某些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文章起首交代了自叙传的写作体式。
第八课我的回顾爱因斯坦阅读要点:了解爱因斯坦早年的选择,学习他那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阅读安排:指导自读,就难点略加指引,形成认识即可。
要点指引: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字词的用法:讣告fù;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毋wú庸置疑:不需要怀疑;噬shì;中止指中间停止,终止指结束;以致指不好的结果,以至指一般性的结果。
二、思想内容提示:1、文章思路的安排:提示:前两段写的是小时怀疑并抛弃宗教信仰;第三段是写他找到了一种愿望、一种目标,这是另一个天堂;其他段落是写他找到发展方向的过程。
2、在文章中,你能读出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哪些过人的精神与品质?讨论并明确:一是他对于科学的执著追求,譬如在罗盘和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中获得兴趣后就执著地走向科学的辉煌殿堂;二是他谦诚与进取,哪怕是在如此功名显赫的写作时,也丝毫也不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恰恰是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必备条件。
三、小作业:本文是译作,所以有些句子比较长,试用简短的句子改写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子或段落。
1、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有些希望和努力…………2、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
——3、即使到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对宗教与现实的矛盾的感知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四、阅读与爱因斯坦有关的文章,更多地了解他的人格与成就。
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乌尔姆,父母都是犹太人。
他12岁时,阅读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被深深地吸引。
16岁时写出第一题为《关于磁场中的以太的研究现状》的论文。
1896年夏,考入瑞士苏黎士工业专科学校,1900年毕业。
1902年进入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负责对专利的技术审查,一直任职到1909年。
高中语文我的回顾教案粤教版必修1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 年 3 月 14 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 1955 年 4 月 18 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 1900 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
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
1905 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1909 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1 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2 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 ,1933 年 10 月定居美国。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他于 1921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⑵基本解读本文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
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的一生,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
某些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文章起首交代了自叙传的写作体式。
爱因斯坦接着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大多数人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这句话本身进行详细的到位的解释。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结合整篇课文,读者还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来解读。
通读全篇文章,可以发现,这句话是爱因斯坦科学人生道路的一个思想基点和出发点。
( 1 )在当时,宗教观念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个人,大多数人崇奉的是有定论宗教观念,并由此可能束缚他们的创造力,陷入到“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
8 我的回顾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我的回顾》节选自《爱因斯坦文集》。
本文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晚年对自己生平的回忆录。
爱因斯坦避开自己的生活、习惯、事迹等常见的记忆焦点,而是忠于自己的科学家身份,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全文的写作重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既写出了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科学之魅力,又比较容易使读者对科学的客观、严谨、灵动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是一篇自传体式,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语言严谨朴素,叙述如行云流水,而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展示了一个老科学家丰盈的内心世界。
本课的教学要求相对不高,教学目标为把握文章主体,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并理解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体会作者严谨、朴素的语言。
思路方法本文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家背景,梳理字词文句,扫除阅读障碍,达成知识积累目标。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交流讨论,了解情节的脉络,归纳总结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培养学生从逻辑严密、严谨朴素的语言中归纳出文章大意的能力。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光芒和乐趣,从而启迪自我,诫勉自我,争取获得事业的成功。
拟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制作部分多媒体课件。
三维目标1.为把握文章主体,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2.理解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3.体会作者严谨、朴素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设背景导入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然而爱因斯坦却改写了这一切,他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只有35页,但却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我的回顾》【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贡献,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味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学习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探究其成功的秘诀。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课前预习完成所发的学习资料,初步感知文意。
上课前,先让学生速读本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语言特点;接着展开“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最后请部分学生总结阐述爱因斯坦的成功的秘诀,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迁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价值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对爱因斯坦有多少了解?(让两位学生回答)今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爱因斯坦发表5篇重要学说纪念100周年,其革命性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空、时间、光和物质的理解方法。
现在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可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此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前几天,我上网时把一些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摘录下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位伟人。
1、天才中的天才。
2、物理课代表。
3、一句话:颠覆物理学的巨人。
4、解开了相对世界的面纱,留给了后人绝对的思考。
5、最接近神的人。
6、一个用理性而不是暴力成功地改变人类世界观的人。
7、一个解决日本民族的人8、爱,因思坦9、他的一生,告诉科学家怎样做科学家,告诉名人怎样做名人,告诉大男人主义怎样做大男子,告诉普通人:并非一流的科学家都是神经质!那么,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爱因斯坦呢?现在就让我们学习他的个人自传——《我的回顾》,回顾这一位伟人是如何走上不平凡的道路,成就人类的未来的。
二、理清思路:速读全文,为本文划分段落,并思考爱因斯坦是如何选择物理学,走上科学道路的。
(一)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缘由和目的第二部分(2):回顾自己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过程。
2021年高中语文《我的回顾》教案2 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贡献;掌握重点词语。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悟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过程;学习爱因斯坦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走向高考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
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二.词语目瞪口呆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毋(wú)庸置疑吞噬(shì)深邃(suì)窒息(zhì)内疚(jiù)弊病扼杀夭(yāo)折补充词解: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
(深)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研讨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指明顺序:⑴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⑵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①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
②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③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时间顺序:2.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明确:见第二自然段。
“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胃)。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明确:见课文:“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8.我的回顾◎课前自主【走进作者】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
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基本解读】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是一篇自传,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少年、青年时代曾努力过、探索过的事情。
具体回顾了自己如何确定人生目标、怎样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以及在求知科研之路上的经历、感受。
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思考。
感悟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心理欲求【识记积累】目瞪口呆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毋(wú)庸置疑吞噬(shì)深邃(suì)窒息(zhì)内疚(jiù)弊病扼杀夭(yāo)折※补充词解: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
(深)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课文初探】爱因斯坦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请问他是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的?◎堂上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累.计累.积果实累.累危若累.卵B.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C.渎.职赎.罪买椟.还珠案牍.劳形D.富饶.妖娆.绕.场一周钹儿铙.儿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辐度惯性树梢淡妆浓抹B.销毁鬼计圆满敝帚自珍C.殉职临摹吊唁插科打诨D.煤炭竹杆帐篷唉声叹气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美国从军事、经济上、舆论上给阿富汗北方联盟以全面支持,使塔利班武装陷入困境,目前美国已基本___________了塔利班组织的反击势图。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从娃娃抓起,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_________________孩子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我的回顾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必修一《雨巷》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理解。
2.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请大家谈谈对戴望舒的了解。
2.诗歌朗诵(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朗诵结束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3.诗歌分析(1)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意象。
请大家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解释其含义。
(3)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的修辞手法。
请大家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诗歌情感分析(1)现在,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诗歌的情感。
请大家谈谈诗人在雨巷中寻找的是什么?(2)诗人为什么要寻找那位丁香般的姑娘?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诗人未能找到那位姑娘,这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析。
四、课后作业2.收集戴望舒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我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反思。
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2.在诗歌分析环节,同学们能够找出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但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在雨巷中寻找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虚无缥缈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诗人寻找的可能是某种心灵的寄托,是孤独中的慰藉。
那么,这种寄托和慰藉在诗中是通过怎样的意象来表达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在探讨象征和修辞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教师:“请大家注意,诗中的‘丁香’通常象征着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很好,‘丁香’常常象征着愁思和爱情。
第8课我的回顾学案(粤教语文高中必修一)第8课我的回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贡献,探究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及其成功的秘诀。
2.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味本文幽默生动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讣告深邃毋庸吞噬夭折内疚桎梏答案fsuwshyojizh2多音字塞强给答案s/si/siqin/qin/jini/j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答案1灼伤/媒妁之言2扼杀/困厄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畏缩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真知灼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毋庸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害怕而不敢向前。
2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3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4用不着怀疑。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3钱锺书先生并不因对方爵高位尊就无原则地吹捧,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作品的瑕疵,真知灼见地批评,足见学者的高风亮节。
答案1。
2。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而此处是说科技的发展让人快乐.振奋,所以用在此处不合适。
3。
“真知灼见”为名词,不可作状语。
2辨词填空1置疑质疑“置疑”指怀疑,多用在否定句中,常和“毋庸”连用。
“质疑”是动词,指提出疑问。
事故发生后,在媒体的报道中,仍有许多可以________的地方。
8 我的回顾[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桎梏..( )( ) 真知灼.见( ) 毋.庸置疑( ) 吞噬.( ) 内疚.( ) 夭.折( ) [答案] zhì gù zhuó wú shì jiù yāo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塞⎩⎪⎨⎪⎧塞.外( )活塞.( )塞.责( ) 强⎩⎪⎨⎪⎧强.制( )倔强.( )强.迫( ) 2.语境辨析法Kinect 人脸识别技术拥有如此博闻强识.( )的本领,它能区分不同玩家、快速识.( )别玩家的身份,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体验,比如记住你上次听过的歌曲,或者最近玩过的游戏。
[答案] 1.sài sāi sè qiáng jiàng qiǎng2.zh ì shí二、写对字形⎩⎪⎨⎪⎧suì( )愿深suì( ) ⎩⎪⎨⎪⎧清xī( )白xī( ) ⎩⎪⎨⎪⎧bì( )病凋bì( )⎩⎪⎨⎪⎧wèi( )口甲zhòu( ) ⎩⎪⎨⎪⎧tǎn( )荡tǎn( )护 [答案] 遂 邃 晰 皙 弊 敝 胃 胄 坦 袒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以至·以致两者都是连词,都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某种结果。
“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多用于人们不希望的结果。
(2)中止·终止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
侧重于“中”,指从中间停止,可能继续,表示事情未做完。
“终止”指结束;停止。
侧重于“终”,最终停止,过程结束,表示事情全部结束。
2.明确词义(1)真知灼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毋庸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心满意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聚精会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畏缩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我的回顾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学习作者精神
2.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爱因斯坦的影响极其成功,引起学生兴趣。
(二)爱因斯坦介绍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3年因纳迫害,他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竞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到惊奇。
1896年,在瑞士苏黎土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名物理学家,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土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惊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着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要定了他一生科学研
究的基础,1905年,爱因断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运动三个不同演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1910年,爱因期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除此之外,爱因斯组对物理学的许多域都有献,比如明究毛组现象,阐明布朗运动,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的解释元电效应,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F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斯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动责德国法西的暴行,因北成为德国粹分子追捕对象。
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克赛。
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15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道,他生立有道期,要求把他的骨灰酸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计告,不建路,不立纪念碑。
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公,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者乐典礼根据他的速瞩,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关儿子汉斯·爱因斯坦,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期堆
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秦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他的我12人设奏,没有花,小教堂里一片寂只有遗嘱执行者纳坦在经束仪式时,念了敢德悼念席的诗,表达自已的哀思: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三)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缘由和目的
第二部分(2):回顾自己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过程。
一层(2~5):12岁中止对宗教的信仰。
二层(6):12~16岁,对数学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
三层(7):17岁时进入大学,选择物理学,并为之奋斗一生。
(四)课文分析: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2、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时,他有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请详细的阐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之
之路的?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5、本文的写作特色.
6、讨论:爱因斯坦给了我们那些宝贵的启示?
五、作业(能力迁移):
背景:爱因斯坦逝世后,他的主治一生贺维博士认为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大脑肯定有研究价值,于是他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存下来并将它切成200片带走。
日本物理学家杉元贤治教授自从20岁时看过《爱因斯坦传》后便疯狂迷上了他,从此不断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切东西。
贺维曾给他看过爱因斯坦大脑的切片并答应破例送给他几片。
目前,杉元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使爱因斯坦复活,准备从大脑切片中提取爱因斯坦DNA来。
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杉元真的能爱因斯坦的DNA,并将其移植到某个人的脑袋里,使“爱因斯坦”复活,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要求:写一篇700字的假想作文,题目自拟;主题突出,想象丰富但符合客观事实,切忌天马行空,说明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