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房角关闭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84.56 KB
- 文档页数:2
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2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分为急性组(17例)和慢性组(1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术后患者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眼压、视力和前房深度等状况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是治疗合并白内障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标签: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 青光眼 临床观察 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我科通过对28例合并白内障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临床经验及治疗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2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男性12例(12眼),女性16例(16眼),年龄范围为48~76岁,平均年龄为64.5岁,其中左眼18例,右眼10例。经过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1例,并将两类患者分别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入院时眼压均>40mmHg,接受药物治疗后,术前眼压> 40mmHg2眼, 35~40 mmHg3眼,低于35 mmHg 23眼。
1.2方法 针对眼压较高的患者,于术前0. 5h,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以降低眼内压,并采用复方托比酰胺滴眼液散瞳,应用4%盐酸奥布卡因行表面麻醉。作鼻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内。行连续环形撕囊,使用囊膜剪将粘连机化膜剪除,BSS水化分离,使囊、皮质粘连分层,行晶状体核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将残留于晶状体的皮质注吸干净,需注意应避开虹膜。后囊膜抛光,注入粘弹剂后,将折叠型人工晶体(IOL)植入晶状体囊袋内,并行房角分离,应用抛光针头牵拉虹膜根部,使周边虹膜前粘连拉离周边前房角,将粘弹剂抽吸干净。手术完毕,观察手术切口,确保其密闭后,进行包扎。 术后,对患者的眼压、视力和前房深度等进行检查,并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7个月。
与三维超声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 运用二维超声显示上唇线连续、双鼻孔的完整性、对称性, 判断是否存在唇裂或者是唇腭裂迹象, 在发现唇裂或唇腭裂后应用多切面获取和保留超声图像, 采用三维超声对胎儿的软组织以及骨骼进行观察, 为胎儿的诊断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通过对二维、三维超声诊断的联合运用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降低和减少漏诊情况的出现[7-10]。
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中孕期孕妇8540例, 其中检查出唇裂或唇腭裂的孕妇有42例, 检出率为0.5%;检出唇裂或唇腭裂的孕妇中有33例选择在孕30周前引产, 引产患儿经颜面部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唇裂情况;其余9例检出孕妇分娩后发现1例产前超声检查为唇裂, 分娩后发现为唇裂并唇腭裂, 2例产前超声检查为唇腭裂, 分娩后发现为唇裂, 其余6例产妇产前与分娩后结果基本相同;未检查出唇裂及唇腭裂孕妇分娩后发现1例Ⅰ度唇裂新生儿, 漏诊率为0.01%。
综上所述, 在实施中孕期筛查胎儿唇裂和唇腭裂的过程中, 较为常规的检查方法为二维超声, 而三维超声是二维超声的有益补充, 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提高了胎儿唇裂和唇腭裂的检出率, 降低了漏诊率。
参考文献[1] 刘爱兰. 四维超声在中孕期胎儿唇腭裂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1):100-101.[2] 林鸟. 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超声检查的应用意义评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3):82-83.[3] 单燕京, 董志远, 胡小林. 胎儿唇裂11例超声诊断及相关性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17):88-90.[4] 沈小玲, 吕国荣, 吴淑芬, 等.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新技术在诊断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6, 25(2): 155-158.[5] 林国玲.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唇腭裂畸形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1):98.[6] 练纯玉. 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价值.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 25(1):134-135.[7] 荆春丽, 丁伟, 孙寒冰, 等. 超声在中孕期筛查胎儿唇裂及唇腭裂的价值.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4):286-291.[8] 曾淑华, 张群英, 李艳娜, 等. 二维及三维超声筛查在孕期胎儿唇腭裂诊断中的价值. 当代医学, 2015, 21(23):73-74.[9] 刘晓慧. 产前超声在检查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7):1005-1006.[10] 朱玉蓉. 超声检查在胎儿产前唇腭裂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0):45-46.[收稿日期:2017-04-19]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研究徐桂花 陈子林 王小艺【摘要】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是由于眼内压力增高导致眼球组织受损而引起的。
闭角型青光眼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前房角之间的角膜和虹膜之间的间隙被阻塞而引起的。
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包括眼痛、视力模糊、眼球发红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视力丧失。
目前,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已经成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该手术通过在治疗白内障的减轻眼内压力,从而改善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
这种联合手术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效果,还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次数和恢复时间,对于那些同时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效果、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步骤,通过手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并预防视力损伤。
目前,联合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联合手术中,通常会同时进行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视力恢复手术,通过取出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来改善患者视力。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来说,白内障手术不仅可以治疗白内障本身,同时也可以增加前房深度,有助于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青光眼手术在联合手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青光眼手术包括激光治疗、手术、药物治疗等。
通过控制眼压,改善房水排液功能,保护视神经,青光眼手术可以有效地延缓疾病进展,防止视力受损。
在联合手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因此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观察随着当前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医护人员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常选取过滤性手术治疗,术后常存在浅前房、滤过泡粘连、眼压控制不理想等并发症,已经严重阻碍了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本文就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各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
标签: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通常存在晶状体较厚、晶状体位置较为靠前等特征,该病症眼部非常容易出现解剖结构异常。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中的晶状体前后径变化直接加剧了眼前的段狭窄的程度,造成视觉状况出现阻塞。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主要是通过上述原理,对晶状体状况进行调节和控制,通过人工晶状体,对各项指标状况进行转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手术方法手术后效果非常显著,并发症较少,备受广大医师的青睐。
1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操作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进行检查,对各项指标进行明确。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眼压进行严格控制,依照眼部指标状况实施晶状体置入手术及术后处理。
1.1 术前准备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常规全身及眼部检查,根据入院过程中眼压状况进行降压药物处理。
要适当给予患者降压药物,如缩瞳剂、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高渗剂等,实施降压措施。
使用Topcon 全自动非接触眼压计对患者术前眼压进行控制,保证眼压在16~30mmHg之内。
对眼压无法进行控制的患者,要实施前房穿刺。
1.2 手术操作手术前30min要对患者进行美多丽散瞳,通过0.4%倍诺喜滴眼液实施表面麻醉。
麻醉的过程中要透过透明角膜实施手术操作,在患者前房注射粘弹剂,開始手术操作。
切口要在透明角膜处,于前房实施环形撕囊,将晶体核超声乳化,对残留的皮质进行吸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科急症,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引发视力严重损害。
而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更是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保障视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一、患者临床资料我们收集了一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00例。
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分布在40岁至70岁之间。
患者平均眼压为30mmHg,平均视力为0.3。
眼前节检查显示,前房深度浅,虹膜增厚,瞳孔缩小,晶状体混浊。
角膜皱纹、角膜水肿、前房炎症等病变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二、手术治疗方法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我们首先对青光眼进行紧急处理,降眼压、扩宽前房角。
随后,我们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手术方案主要包括:1. 清理前房积液:通过巩膜的巩膜切开口,引流前房积液,缓解患者眼压。
2. 超声乳化白内障: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将混浊的晶状体组织分解吸出,为后续人工晶体植入做准备。
3. 人工晶体植入: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进行植入,以恢复患者的视力。
以上治疗方案是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特点而制定的,旨在降低眼压、改善晶状体混浊,最终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
三、术后随访观察术后3个月,我们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手术后眼压得到了控制,平均眼压降低至15mmHg以下。
视力方面,80%的患者视力提高至0.6以上,恢复了较好的视功能。
眼前节检查显示前房深度正常,角膜水肿、虹膜增厚等病变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四、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复杂的眼科疾病,对于这类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手术治疗对于这类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恢复眼部结构功能。
我们建议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2018年6月DOI:10.19347/ki.2096-1413.201816037作者简介:王济民(1963-),男,汉族,陕西大荔人,副主任医师,学士。
研究方向:眼科(青光眼、白内障)。
临床医学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1],两种眼病可相互影响并同时发生。
白内障和青光眼两种疾病均有较高的致盲率,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处于白内障的膨胀期或过熟期会继发青光眼,对青光眼的治疗又会加重白内障的程度[2]。
目前,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
本研究对比了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和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98例(110眼)。
其中男48例(52眼),女50例(58眼);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5.12±6.51)岁。
患者均行房角镜检查,前房角黏连均≥2/3周,并均伴有视力明显下降、不同程度的皮质膨胀和晶状体浑浊。
术前检查时排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49例(55眼),行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B组49例(55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主刀完成。
A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局麻下于11点钟方向做一个透明角膜切口,在2点钟位置做辅助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进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清除晶状体核,接着用自动注吸头吸除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向前房和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360°缓慢钝性分离前房角,吸除前房内黏弹剂。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研究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8例7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40眼)和对照组(36眼),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眼压及眼房角开放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
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待患者麻醉后,于颞侧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切口长度3~4 cm,完成后,使用前房穿刺刀在角膜缘开一辅助切口。
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使用破囊针进行连续的环形撕囊,直径约为0.5 cm,然后在截囊口及皮质内注射平衡液,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
使用超声乳化仪,核碎方法为原位法对患者进行晶状体核乳化。
清除晶状体皮质,注入黏弹剂,于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吸出黏弹剂。
待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切口,若切口有漏水的情况发生,需对切口进行缝合。
1.2.2 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药物对其眼压进行控制,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
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
手术时,首先放出患眼房水,然后注入黏弹剂,于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缩瞳后切除小梁,最后对虹膜进行复位。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前眼压、中央前房深,以及手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各自特点。
在手术完成之后,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以及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在确认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后,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具有可比性。
联合手术方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由于前房角闭合导致房水排出障碍而引起的。
在临床上,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发作的眼痛、视力下降、虹膜水肿、角膜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则是指在青光眼的基础上,同时患有白内障疾病。
这两种眼部疾病的同时存在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困扰,为此,很多医生选择联合手术方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那么,这种联合手术方案治疗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出深入分析和观察。
1. 联合手术治疗的原理及方法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同时解决患者的两种眼部疾病,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视力。
联合手术治疗的原理就是在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方式来改善青光眼的状况。
一般来说,联合手术治疗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然后再进行青光眼治疗手术。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联合手术方案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分期手术治疗方法,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更多的优势。
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次数和恢复期,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避免了多次手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联合手术治疗还可以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同时改善了患者的青光眼和白内障的状况,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视力和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观察一些临床案例可以看出,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眼部状况,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
可以说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摘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通过对该手术治疗的现状、技术及方法、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手术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眼部功能恢复方面的积极作用。
也对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建议。
结论部分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该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现状、技术、方法、观察、分析、局限性、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特点是急性发作,症状明显。
而白内障则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逐渐混浊,影响视力。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给患者的视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视力。
目前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有必要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
通过对手术治疗技术及方法、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该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痛苦,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医学界提供更多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