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创业史》
- 格式:ppt
- 大小:462.50 KB
- 文档页数:20
《创业史》是柳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群共产党员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对革命精神的敬仰:《创业史》中的主人公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这让我深感敬佩,也激发了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2. 对农村改革的关注:《创业史》以农村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这让我更加关注农村改革的问题,思考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对人性的思考:《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作者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4. 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创业史》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5.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创业史》中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如“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
这些哲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追求美好的人生。
总之,《创业史》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加关注革命精神、农村改革、人性、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方面的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文学艺术。
《创业史》写作特点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具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变革。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梁生宝、梁三老汉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反映了当时农民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
3.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农村变革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4. 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陕西农村方言和风俗习惯,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农村的社会风貌。
5. 严谨的结构和紧凑的情节:《创业史》的结构严谨,情节紧凑。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巧妙安排,使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引人入胜。
总之,《创业史》的写作特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著导读《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业史》含答案[名家作品/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创业史【注】(节选)柳青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他一只胳膊抱着被窝卷儿,另一只手在嘴上做个喇叭筒,向南岸呐喊着水手开船。
他一直呐喊到住在南岸稻草棚里的水手应了声,才在渭河岸上溜达着,①看陌生的异乡景致,等开船……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梁生宝不知道;但当下,天还阴着,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哩。
可能还有雨哩。
昨天在火车上看见的太白山,现在躲在云彩里头去了。
根据汤河上的经验,只有看见南山的时候,天才有放晴的可能——这里也是这样吧?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
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
是高。
这里地势是高。
”他自言自语着,“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
”站在这里时间长了,他感觉出这个差别来了。
②噢噢!对着哩!怪不得这里有急稻子。
这里准是春季暖得迟,秋季冷得早,所以稻子的生长期短。
生宝觉得: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量,很有意思。
他有这个爱好。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汤河上的土色发黑,是黑胶土,这里好像土色浅啊!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
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
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
”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
他急于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看看稻种,问清楚这种稻种的特性。
直至平原上的村庄处处冒出浓白柴烟的时候,生宝才同后来的几个行人,一船过了渭河。
他在郭县东关一家茶铺吃了早饭——喝了一分钱的开水,吃了随身带来的馍。
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_创业史读后感心得体会柳青《创业史》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供大家阅读!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篇1对柳青《创业史》最为精准的总结,莫过先于正文的前三个字:“创业难……”这句简短的乡谚在小说起始至少奠定了这样的基调:一、贫苦农民想要依靠个体劳作、自发创立家业很是艰难;二、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自身的私有性作斗争、走集体主义道路也并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汉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就可以明证第一点: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业和遗愿,独自创业过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业都宣告失败;四十岁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继子之后重燃创业热情,可十年后除了一身病痛,一无所成;在继子成年时,父子俩劲头百倍狠干一年,收成却分别被地租、肥料欠债和保公所瓜分;继梁生宝被拉壮丁赎回后进终南山,梁三老汉卖掉了牲口也退还了租地,从此对创业再无指望。
其次,梁生宝先后任互助组组长和合作社主任期间代表党在农村所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内忧为入社成员人心不齐,有的畏缩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为富农与富裕中农等不但幸灾乐祸,而且舆论破坏,连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热讽,还有某些上级领导的怀疑与施压。
此外,除去人为环境内外堪忧,人畜劳力、场地条件、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农业物资、政策允许与组织支持都成问题。
就是在以上诸多考验下,梁生宝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带领着一部分农民迎难而上,在集体力量下与苦难作长期斗争。
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创业维艰,是旧中国农民生在压迫与盘剥的社会制度下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样是新中国农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观念保守、局面复杂而无法回避的普遍现象。
正是有了柳青以农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体察,又以作家的直觉穿透现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纵向与横向苦难底色的洇现,以及书写苦难意义的非凡。
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篇2陕西是个盛产现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个个都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这几个作家当中,早年我最先读过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最欣赏路遥了。
2023年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3篇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篇1《创业史》是柳青的一部自觉实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梁生宝买稻种、活跃贷款、进山割竹等事件带领贫雇农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创业致富的过程。
从创业史的写作背景看,在历史主义的思维下,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农民而言,土地革命是一场内在的革命,农民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对土地的追求成为革命的强大动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农民交出他们的土地,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冲击。
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史》呼之欲出,成为这个问题的回应者,被称为是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著作”。
小说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不怕艰苦、敢于担当的年轻人,他排除万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行动,这都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所必须的品质。
但抛弃他在主流之上作出的贡献,这个人物可以从其他的角度上挖掘出更丰富的深层意义。
与梁生宝相对,徐改霞是柳青竭力用新的理念去塑造的一个新社会的新式女性,在她身上表现出了妇女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文本在叙述着新式人物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在战胜重重困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合作社的宏大事件的故事缝隙,将梁、徐两人的爱情故事情节镶嵌其中,不仅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也将徐改霞这一女性形象从包办婚姻到据理抗婚,从解除婚约到大胆追求爱情,从进校读书到最终走进城市成为新时代的一名工人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展现了徐改霞不懈追求婚恋自主和人生理想的性格塑造过程。
从这一个侧面,作品勾勒了徐改霞这一人物不懈追求的心路历程,真实反映了在农村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精神追求和城市梦想。
徐改霞身上继承了“五四”以来女性觉醒意识,而婚姻的不自由使得这种自觉的觉醒有了发泄的突破口。
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徐改霞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思想前进”“生活有意义”的青年才是她择偶的标准。
梁生宝积极上进,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和合作社的带头人,是一位“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这正是她理想中的对象。
柳青励志创业史有着怎样的思想内容柳青励志创业史都带着怎样的思想内容?店铺将在下文中为大家浅析柳青创业史的思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柳青的《创业史》简介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
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创业史》的思想内容1、内容梗概《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
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
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
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
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
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反映在人民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