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生活化、智能化、自主化项目探究》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二、实验器材课堂演示实验:自制渗透装置、红糖、清水智能化探究:电导率传感器、搅拌机、洋葱、葡萄、蔗糖生活化探究:土豆、葱叶、空心菜、鸡蛋、白萝卜、清水、食盐等自主化探究:鱼鳔、羊肠、多种校园植物叶片、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尿糖试纸等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⑴项目探究中使用新材料、新方法实验材料由洋葱拓展为多种校园植物材料、动物材料及非生物材料—玻璃纸;溶质由蔗糖拓展为葡萄糖、淀粉、蛋白质;实验方法由显微镜观察拓展为肉眼观察形态变化,染色观察颜色变化,重量测定,传感器测定。
⑵数字化、可视化展示渗透现象中水的移动由显微镜观察的微观实验拓展为可视化、家庭化的探究,摆脱实验室的条件限制,使水分子的移动能够更为直观的观测;在智能化探究中,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电导率变化间接反映出溶质的浓度变化,数字化更客观的反映出水的移动。
⑶实验理念的改变由教材单一、孤立的实验拓展为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探究,利用多个主题的探究将细胞内的物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质膜有选择透过等概念构建成知识网络,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聚焦概念的学习。
⑷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将实验探究开发为微课,使实验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深化课堂改革。
依托校本课程和2019年“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子课题,研究成果将得到更好的推广。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在校本课程中展开生活化、智能化、自主化的项目探究。
⑴在生活化的探究中,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渗透实例,使得渗透现象脱离显微镜和实验室的限制,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可视化的观察。
⑵在智能化的探究中,学生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电导率变化间接反映出溶质的相对浓度或浓度变化,数字化更客观的反映出水的含量变化。
以此来对比洋葱不同层细胞液的浓度大小、展示渗透现象中水的动态移动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实验创新等方面进行说课。
对教材的透彻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一、说教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延伸,同时该实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材中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熟悉探究过程、发展探究思维,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能力目标: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性学习思维。
我依据教学目标,将“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作为本节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难点。
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要把握好学情三、说学情学生已经学过渗透作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以及原生质层的概念,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四、说教法学法结合学情和新课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理念,我将采用:(1)自主学习法;(2)实验指导法;展开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结合本实验内容,故学生采用:(1)实验探究法;(2)合作交流法。
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基于此,我将以学生熟悉的洛阳牡丹导入新课: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PPT展示牡丹盛开图片。
洛阳牡丹花开正好,第35届牡丹文化节4月1号已经开始,要使牡丹花大色艳,需要合理施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探究说课文字稿《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武汉市第11中学胡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我将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学内容(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包括资料型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调查型探究,本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实验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铺垫。
(二)实验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内容的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我提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三)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目前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比较缺乏,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二.说学生情况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实验操作技能、情感基础。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渗透作用、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原生质层等知识;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知道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包括引流法)。
在情感方面,他们对探究活动有很高的热情。
三.说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资料激活学生思维、层进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自主实验探究”。
植物细胞的吸⽔与失⽔说课稿《植物细胞的吸⽔与失⽔》说课稿各位⽼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是《植物细胞的吸⽔与失⽔》,接下来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进⾏说课。
⼀、说教材对教材的解说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来分析。
①教材地位:《植物细胞的吸⽔与失⽔》是⼈教版必修教材第⼀册第四章第⼀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着重向学⽣介绍了细胞吸⽔与失⽔的过程及其原理,从⽽向学⽣阐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其中本节课也为即将学习的物质的跨膜运输做了⼀个铺垫。
②教学⽬标:知识⽬标:1、能阐述细胞吸⽔和失⽔的原理2、了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能⼒⽬标:1、掌握细胞吸⽔与失⽔的实验2、学会设计实验来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学会团队合作精神③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节内容定位为阐明植物细胞吸⽔与失⽔原理难点定位为尝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说教法针对学⽣在实验技能⽅⾯还相当⽋缺,为了是学⽣能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探究法,通过带领学⽣⼀起对渗透实验的探究,引导学⽣发现问题,其次采⽤讨论法,通过分析发⽣渗透的条件,引发学⽣对细胞吸⽔与失⽔的思考并开展出⼀系列的讨论。
三、说学法针对本节课以实验性探究为主要学习⽅式,学⽣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从⽽获得知识,因⽽在指导学⽣学习⽅法⽅⾯采⽤讨论学习法和发现性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这⼀块上我⾸先通过带领学⽣⼀起对渗透试验的探究,从⽽提出细胞是怎样发⽣吸⽔与失⽔问题,接着通过⽼师的引导让学开展⼀系列的讨论,得出结论后,⽼师再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为例分析植物细胞吸⽔与失⽔的原理,最后⽼师在分析总结出细胞发⽣吸⽔与失⽔的条件与原理。
五、板书设计⼀、渗透现象:⽔分⼦透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的溶液扩散的现象。
(1)半透膜的特性(2)发⽣渗透的条件半透膜浓度差⼆、动物细胞的吸⽔与失⽔吸⽔:C外界失⽔:C外界>C细胞既不吸⽔也不失⽔:C外界=C细胞三、植物细胞的吸⽔与失⽔(1)植物细胞的特点细胞壁:全透性原⽣质层(细胞膜以内液泡膜以外):选择透过性(3)发⽣渗透的条件-与动物细胞⼀样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师。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说课稿》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I(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方法和步骤(2)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II(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探究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的技巧,表达和合作沟通能力。
III(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方法和步骤(2)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二、说教法1、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但是由于初中学校实验硬件的限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比较欠缺。
2、教学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2)、通过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和交流,体验探讨知识的乐趣。
3、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式法多媒体教学法三、说学法为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本节课,采用兴趣指导法,渗透指导法,对比指导法,迁移指导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归纳复习播放渗透作用实验视频(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1、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和食物,用课件展示菜市场的蔬菜和萎蔫的树苗图片,展示自己腌制的酸萝卜和黄瓜并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红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情况。
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3)、通过举例,回忆,设问,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您好!今天所说的课题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探究性实验。
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教材中第一个“探究”实验,目的是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实验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为细胞的代谢、内环境稳态等知识的学习及后面章节中探究活动的进行打下基础,因此,本实验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也了解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完成本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实验技能有所欠缺,探究思维不成熟。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以及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利用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解释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促进结构与功能观的形成。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分析实验原理,引导学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提升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四、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结合问题质疑、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合作—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与能力上的跨越。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展示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本着先设计后操作,先定性后定量,先分工后合作,先学习后应用的大体思路进行的。
具体包括以上六个环节。
其中以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特点(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属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新考纲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与第三章“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内容的特点及新考纲的要求,我提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大部分知识点。
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有重点班和普通班,虽是不同的层次,但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和化学实验基础,而且在前面的教材中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所以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3.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探究推理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与前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用联系)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渗透系统的组成以及具体应用。
二、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选材:选用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选取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的具体意义,可以作为一个思考题留给同学们,等实验结束时请同学回答)。
注意:(在实验之前,最好将洋葱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葱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谢也比较旺盛,实验效果明显。
)将洋葱的外层剥去两层,因为处于最外的可能已经死亡;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注意浓度,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可以提问学生),在这里可以再设置一个相对较高的蔗糖溶液(1g/ml的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四、实验过程1、制作临时装片与观察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面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
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行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它与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构造功能有一定的联络,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
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根底。
2.教学目的及确立的根据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的:〔1〕知识性目的: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说明其原理〔2〕技能性目的: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根据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对考试标准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重难点为:重点: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别离、质壁别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
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由于知识构造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考虑,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承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但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考虑的才能,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二、说教法1.学生分析^p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程度,思维才能、学习才能也得到一定的开展。
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课稿一、使用教材XXX《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实验材料:洋葱鳞叶实验试剂:5%NaCl、5%KNO3、5%尿素溶液、10%-50%蔗糖溶液、清水事先录制的实验视频、数码显微镜、平板电脑(装有moticonnect软件)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改变了以往显微镜只作为观察微观结构的实验工具,开发出利用与显微镜配套的APP软件对细胞观察过程进行录像,记录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细胞的变化过程,能更好地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现象,理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利用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功能,改进教材中细胞测量方法,用测量面积比替代原来的长度比,使测量方法更简便,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可靠,提高了探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增加探究植物细胞置于不同溶质溶液下的质壁分离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了高中显微观察实验的定量探究内容。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植物细胞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原生质层两侧存在浓度差,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本节课依次开展了三个实验:通过观察将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分析归纳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结构基础和发生条件;将细胞置于5%的NaCl溶液、KNO 3溶液、尿素溶液中,观察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比力出原生质层对不同小分子物质的挑选性吸收,更好地了解原生质层的挑选透过性;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丈量方法,构建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间的曲线模型,造就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实验教学目标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显微镜的相结合,经历探究不同溶质溶液下的植物细胞的变革关系,以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的过程,开端使用显微镜的APP软件学会显微观察、记录、丈量、统计、绘图等实验方法。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为什么选这节课)
本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实验,这是必修部分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实验重在探究,让学生发现原生质层、细胞壁与水进出细胞的关系。
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外因、内因及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为以后的物质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水的作用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条件。
(2)能力目标:①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①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科兴趣和自信心;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和合作交往能力。
3、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难点
植物细胞发生了渗透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腌制萝卜等会有水分出来,农业生产中植物的“烧苗”现象等等)中已获得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但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所需要的条件,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探究创新,设计实验能力没有养成,通过本实验让学生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以及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条件等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①层进设问法:通过设问题串,例如:我们怎样让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这个过程我们应该看细胞什么的结构变化?等等,步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记忆,并让学生
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
②类比推理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问题探讨中的实验装置来类比推理如何让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让学生了解所用教材的作用并会应用。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两人合作,1人操作1人在旁边看并作提醒,有做错的操作进行提示,做完之后,两人交换,把渗透作用的原理这个难点直接感知,突破此难点。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深刻的印象。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探索交流的能力。
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四、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心理、知识障碍和兴趣上进行分析并采用以下方法:
①动手实践法:看不如说,说不如做,自己操作,才知道问题在哪里,才去想怎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②观察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③交流学习法: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把成功分享给大家,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基本知识:原生质层由谁组成?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我们该如何操作(叙述过程)?我们又是采取什么措施让它吸水的?如何操作(叙述过程)?探究实验的设计流程是什么?
1.提出问题:我拿出两盘白菜,一盘放盐,一盘不放盐,让学生对我做的“两盘白菜”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投入其中,并按照实验设计流程进行实验。
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发现白菜蔫了,为什么会蔫呢?白菜为什么会失水?是细胞失水还是组织失水?2.做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并与红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和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在高浓度盐溶液中会失水。
3.设计实验
老师:学生检查实验材料,并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紫色洋葱、清水、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学生设计实验:
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质疑,为何要这样操作,如果顺序颠倒了会怎样?用设对照组吗?如果想让它恢复原状该如何做?帮助学生改进、理解实验,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准确并顺利进行。
4.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有学生在制片时发现,可以不用刀片,直接把洋葱掰成两半,用尖嘴镊子从一角将外表皮撕下,平铺
在载玻片中央,既简单又省时。
我认为在制片时可以这样改进。
(观看录像)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实验原理、条件和实验结论。
实验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实验结论:细胞液和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了渗透作用。
6.表达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做实验的兴趣,还能激励其他学生也要做好,体验实验成败,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7.进一步探究: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分给紫色马齿苋茎段、质量浓度为0.5g/ml的蔗糖溶液、5%氯化钠溶液。
学生接到新材料后问题百出,如:
一组:为什么用马齿苋?
老师:比较马齿苋与紫色洋葱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它的表皮细胞会发生植壁分离吗?细胞液浓度与紫色洋葱的一样吗?
二组:为什么用0.5g/ml的蔗糖溶液?
三组:为什么用5%的盐水?
学生积极探究并进行实验,主动让我看他们作出的结果,并说为什么这样做。
做完后让小组进行归纳总结,对设计的实验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之间相互分享实验成果。
学生总结如下:
一组:有紫色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明显,易观察。
二组:半透膜两侧浓度差越大,失水速度越快;过度失水会导致细胞死亡,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三组:适宜浓度的盐溶液可以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老师:表扬学生总结的很好,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关吸水和失水的现象,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咱们一块儿再探讨,再次激发、激励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受益终身。
依据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
成为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