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目标】①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②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③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左右滑动查看教材图片【教材学习】一、新课导入—武林高手赵匡胤武林高手赵匡胤太祖长拳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北宋形势图(1)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局势。
(2)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主要是结束中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加强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北宋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
北宋的政治设计说明在教授本课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等顽疾被革除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等负面影响。
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影响,知道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作用。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认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水浒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说说他们眼中的宋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
本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学习宋朝时期的历史。
二、预习检查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2.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特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中的“太祖”指的是谁?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2)针对材料一中“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材料二中“做人莫做军”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何影响?即时训练1.北宋的建立者、都城分别是()A.杨坚、长安B.朱温、洛阳C.赵匡胤、开封D.赵构、开封2.历史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
下列历史故事与宋太祖有关的是() A.礼待隋朝降臣B.“杯酒释兵权”C.安史之乱D.精忠报国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③文臣为官,通判监督④设转运使,中央掌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5.设置进士科、迅速提高了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下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权力,从而加了中央集权。
他是()杯酒释兵权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高宗2.京剧《铡美案》有句戏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底。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2.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 加强禁军
B. 防止武将专权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提高文人地位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 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4.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A. 政事堂
B. 枢密院
C. 三司
D. 节度使
5.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
D. 实行行省制度
6.960年,北宋建立,定都于
A. 东京
B. 长安
C. 建康
D. 临安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8.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吗?
A. 靖康之难
B. 陈桥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澶渊之盟
10.“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和哪个朝代的建立有关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11.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 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C.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元末年,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叛乱……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907年,一位节度使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材料二:在中央,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他还设置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被以后的历代沿用。
材料三: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了一个重要官职,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1)材料一中的“长达八年的叛乱”指哪一事件?材料“一位节度使”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三中的“他”都指的是哪位皇帝?他设置了哪一个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利”?(3)材料三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指的是什么?
(4)材料二、三中皇帝的做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