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3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文,能理解诗歌与情感的关系,掌握基本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够从中体悟出诗的美和情感的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希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和诗人之情。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引起学生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讲述了《红楼梦》中一个小女孩“香菱”如何通过学习诗歌,cultivate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使得自己的文学和生活更加有内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半人物角色的学习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可以结合文本了解到一些中国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香菱学诗的过程,了解她学习诗歌的态度和方法。
2.理解《香菱学诗》中蕴含的一些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香菱学习诗歌的过程。
2.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的部分情节,如香菱学诗的故事背景、她学习诗歌的态度和方法、她所学的诗歌的内容等。
2. 新课呈现1.介绍香菱的学诗经历,以及她如何通过学习诗歌逐渐成长与学习。
2.利用课堂视频、漫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所包含的修辞手法。
3. 课堂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了解它的作者和背景,分析它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尝试朗诵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4. 总结与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实践分享给全班,评价小组选出的诗歌和分析手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角色香菱的学诗经历和成长经历,也了解到了古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香菱学诗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香菱学诗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
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
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香菱求教理论讲解香菱谈诗欣赏指导香菱做诗创作扶持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使学生了解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五、教学内容1. 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3.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4. 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香菱学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的。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探讨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5.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寓意等。
6. 讨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香菱学诗的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香菱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布置作业:篇一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二达标训练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高1.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合作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努力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香菱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香菱学诗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香菱的努力和成长。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香菱学诗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香菱的内心世界,培养同理心。
3.4 诗歌分析: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阅读习惯和合作能力。
4.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香菱学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
4.3 诗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文学创作:学生模仿香菱学诗的经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5.2 课后阅读:学生选择一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深入探索文学的魅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香菱学诗》一文。
6.2 辅助材料:相关古代诗歌的样本。
香菱学诗的图片或插图。
6.3 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年级上册课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香菱学诗》。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香菱学诗》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香菱学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诗词韵律和节奏。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香菱学诗》中的优美句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学习诗词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情感发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
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香菱学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香菱学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香菱学诗》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4.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6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
第三首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篇一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红楼梦》。
生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生3: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现实。
(生齐读)师: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下曹雪芹的有关情况。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至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祖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
到雍正初年,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职;一年后被抄家。
待到乾隆即位,父亲被起用,家道稍稍复兴。
到曹雪芹二十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重大打击。
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就某卖画维持生活。
在这期间,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巨著《红楼梦》。
大家知道书中有哪些人物?生1: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生2:有贾探春、惜春、李纨、香菱。
生3:有刘姥姥、晴雯、袭人。
师: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本出身于一个乡宦人家,在当地也算望族,但香菱幼年时遭拐卖,长大被人贩子一卖两家,后被呆霸王薛蟠生拉死拽弄到家里,成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这次恰巧薛蟠外出经商,香菱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香菱学诗。
(底下学生窃笑)师:稍详些。
生1: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生2: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师:“如痴如醉”用得好。
生3:香菱写诗改了三次,终于成功了。
师:我发现大家忽略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内容。
生4:文章写的是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作诗的经过。
师:概括得挺完整。
正如大家所说,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
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掌握《香菱学诗》的核心词汇与句子。
3.能够理解并朗读《香菱学诗》的诗句。
4.能够运用学到的诗句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课文理解:通过导读,了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词汇学习: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固定搭配。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运用方式。
4.诗句背诵: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部分诗句。
5.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诗句进行创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1.掌握《香菱学诗》的核心词汇与句子。
2.能够理解并朗读《香菱学诗》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香菱学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讲解法:通过讲解课文中的生词、词组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部分诗句,提高学生对语音和节奏的把握能力。
4.创作法: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诗句进行创作。
步骤一:导读《香菱学诗》1.引入: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对《香菱学诗》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理解情况。
步骤二:词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固定搭配,解释词义和用法。
2.通过造句和搭配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词汇。
步骤三:句子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解读句子的深层含义。
2.要求学生分析一些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句背诵1.教师朗读并解读课文中的部分诗句,让学生跟读,并提高朗读的语音和节奏。
2.分组朗读,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朗读并评价对方的朗读表现。
步骤五:创作练习1.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诗句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一篇诗歌、一则小故事或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课文理解、词汇运用和句子分析的答题情况、朗读表现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6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案的钻研。
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较新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
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初读诗,解个性▲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
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
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prime;酒。
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
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
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
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利用诗歌分析框架,帮助学生解读和欣赏诗歌。
运用创意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升自我价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香菱学诗》的故事背景和作者曹雪芹。
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2 课文解析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解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诗歌创作技巧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创作要求。
引导学生运用创意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香菱学诗》的插图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能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合作能力。
4.2 评价方式学生自主完成课文解析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香菱学诗》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诗歌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指导,帮助学生解读和欣赏诗歌。
5.3 创意写作技巧指导提供创意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香菱学诗》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怕困难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香菱学诗》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心得。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基本知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朗读课文,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2)选取课文中的诗句,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诗句,下周分享。
3. 尝试写一首小诗,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忆一忆:
1.在>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liu_
2.据说>〝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 在>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教案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
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_年九年级英语复习计划四篇范文中考英语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要
>读后感_读书心得初三范文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呢,在读完后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得
我们仨读后感1_0字_读书心得范文本是互相扶持的一家三口,可是到了最后,却只剩孑然一身.这样的痛苦,究竟会是怎样的
初三学生童年读后感8_字范文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纯净的时光,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光,让我们一起看看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