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的诊断和治疗英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45
【疾病名】小儿腹股沟斜疝【英文名】pediatric oblique inguinal hernia【缩写】【别名】小儿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儿童腹股沟斜疝【ICD号】K40【概述】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为小儿常见的外科病,有斜疝(indirect hernia)和直疝(direct hemia)两种。
在小儿临床所见几乎均为斜疝,直疝极罕见。
北京儿童医院近10年统计,平均每年收治斜疝1000~1100例,其男孩占92.46%,女孩占7.54%,年龄分布0~3岁占55.2%,3~6岁占24.7%,6~14岁占20.1%,与文献统计结果近似。
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可受早产、伴发其他疾病、护理条件的影响。
一般统计新生儿(活产婴)发病率为1%~5%,男婴为女婴的8~12倍。
低体重、早产婴发病率较高,统计资料报告男婴发病率为7%~30%,女婴为2%。
伴发的先天性疾患有先天性髋脱位、睾丸下降不全、尿道上裂、尿道下裂、纤维囊性病、结缔组织病等,有阳性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小儿腹股沟斜疝以右侧多见。
据统计,男孩右侧占60%,左侧30%,双侧10%,女孩双侧疝的发生率约占50%。
关于对侧疝的发生率可受性别、左右侧原发疝的发生年龄、手术年龄等的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左侧斜疝伴发对侧疝的发生率较高;女孩较男孩高。
生后头几个月鞘状突开放率达60%~90%,1岁后可下降到40%,如果1岁以内修补单侧疝,对侧疝的发生率可达40%~50%,1岁以后修补发生率可下降至20%,如果单侧疝为左侧,对侧疝的发生率为40%。
儿童嵌顿疝的发生率为10%~15%,1岁以内的婴儿约为31%。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 A【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诊断;治疗Keywords incisional hernia; diagnosis; treatment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曾于2003年组织编写了《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一方案对我国疝外科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随着修补技术和材料学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证据的累积,原方案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腹壁切口疝诊疗要求。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2011 年就上述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于2012 年5 月完成修订,并将其更名为《腹部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
现公布如下。
1 腹壁切口疝定义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其疝囊可有完整的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
在查体中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切口下的腹壁肌肉筋膜缺损,缺损处可伴有或不伴有腹腔内脏器的突出。
2 腹壁切口疝病因和病理2.1 病因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复杂而多样,可包括来自病人自身和与手术操作相关两方面的因素。
(1)病人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等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影响着腹壁切口的愈合,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等不利于手术创伤的恢复,其中包括切口的愈合。
(2)手术时切口的缝合关闭操作不当是切口疝的原因之一。
(3)术后出现切口的血肿、感染或皮下脂肪无菌性坏死、液化等也是切口疝的诱因。
(4)术后的腹胀、腹内压增高,如慢性咳嗽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可影响腹壁切口的愈合,是形成切口疝的因素之一。
2.2 病理和病理生理2.2.1 局部皮肤改变多见于巨大切口疝,疝囊底部的皮肤或瘢痕组织变薄及颜色改变。
2.2.2 疝边缘肌肉筋膜的变化切口疝发生后,腹壁肌肉和筋膜向疝环的两侧收缩、移位,肌筋膜萎缩、出现脂肪变性及腱膜回缩,使缺损边缘变硬。
·指南解读·国际内镜疝学会腹壁疝和切口疝腹腔镜治疗指南更新解读(五)王平黄永刚高国栋张方捷叶静第1章如何定义腹壁疝和腹直肌分离微创腹膜外补片修补新技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和开放Sublay补片修补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腹壁疝最常用且安全的技术,二者短期和长期疗效相当。
开放手术感染率较高,但腹腔镜IPOM修补增加术中肠损伤、黏连和肠梗阻的风险。
尽管补片材料学的进展和组织隔离补片的应用减轻了黏连的形成,但与腹腔内异物相关的潜在风险仍未消除。
有创补片固定增加了黏连、内脏损伤、神经损伤和急慢性疼痛的风险。
腹腔镜IPOM难以缩小疝囊,并且关闭缺损有其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复发率、腹壁膨出(假性复发)和血清肿的形成。
对>15 cm的巨大疝,腹腔镜IPOM修补可能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传统腹腔镜和开放腹部疝修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几种微创腹腔镜和机器人腹膜外修补技术,目的是将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的优点结合起来。
根据手术入路、补片位置、缺损关闭方式和腹壁重建方式对微创腹膜外修补新技术进行分类,可分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ventral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腹腔镜肌后修补(ventral transabdominal retromuscular/retromuscular ventral hernia,TARM/RMVH)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术[(ventral 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TEP),(enhanced view 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eTEP),(mini or less-open sublay,MILOS),(endoscopic mini or less-open sublay,EMILOS)],这些新技术多数可根据需要结合后组织结构分离(transversus abdominis release,TAR)来处理更大的缺损或放置更大的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