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10
腹透患者中腹壁疝的发病及治疗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腹透患者中疝气的发病情况以及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并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在这类患者疝气术后的应用。
方法将42例腹透过程中出现疝气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次序编号,按随机单盲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疝修补术后采用自动化腹膜透析(APD)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腹膜透析(DAPD)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伤口愈合和疝气复发等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伤口愈合、疝气复发、退出腹透改善程度更明显,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透析中病人合并存在腹壁疝气者进行疝修补术,术后使用APD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痛苦小的过渡治疗方式,患者可以成功回归腹透治疗。
【关键词】腹膜透析;疝气;治疗;自动化腹膜透析【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84-02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随着腹透患者人数的增加,疝气作为腹透患者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
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选择行疝气修补术以达到治疗疝气并重新回归腹膜治疗的目的[2]。
本研究旨在回顾腹透患者中疝气的发病情况以及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并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在这类患者疝气修补术后的应用。
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本科室行规律腹透的患者,笔者对21例腹壁疝患者采用(AP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腹壁疝患者4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NS诊断标准:腹壁疝气早期的临床表现较隐匿,随着疝囊增大可出现腹壁可腹性肿块,站立位明显,平卧位可回纳[3],男性患者以腹股沟斜疝为主(14例),女性患者以脐疝为主(10例),患者平均腹透龄为10.6月(2.6-33.0),其中18例患者(45.2%)在腹透6月后出现疝气.年龄20~70(5±10.5)岁,病程25~113(6.8±2.2)天,体重50~80(63±15.2)kg,其中腹股沟斜疝20例,脐疝15例,腹壁切口疝5例,腹股沟斜疝合并脐疝2例。
腹壁疝的手术记录
腹壁疝是指腹壁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缺陷,使内脏器官穿出腹壁形成隆起。
手术是治疗腹壁疝的有效方法。
手术前,医生会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疝的类型、大小和位置。
手术一般选择腹壁镜下手术或传统开放手术,根据疝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过程中,医生先在疝的位置切开皮肤和腹壁,将脂肪和内脏器官推回腹腔。
然后,医生会用缝合线或网片修补腹壁缺陷,以加强腹壁的支撑作用,最后缝合切口。
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休息等。
术后一定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腹壁疝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仔细注意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以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术后康复。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摘要:目的:总结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52例腹壁切口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随访结果。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行单纯缝合修补20例,复发2例(10%);行人工合成生物材料修补32例,复发1例(3.12%)。
结论:腹壁切口疝一旦形成,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腹壁切口疝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直接缝合法补片修补术围手术期处理【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7-02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12%[1]。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自愈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现总结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52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式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的方式与效果。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材料。
男28例,女24例。
年龄25~82岁,平均64.8岁。
均有腹部手术史。
切口疝距上次手术的时间,术后6月以内28例,术后6~12个月15例,术后12月以上9例。
切口疝分类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8月制订的分类标准[2]:小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3cm者尽可能选择补片修补法,特别是存在诸如肥胖、咳嗽等可能引起疝复发的因素时。
目前常用的人工补片包括聚丙烯类、膨化聚四氟乙烯。
对于补片的放置,膨化聚四氟乙烯可置于腹膜内侧,先以补片缘与腹膜周围间断缝合,再将疝环缘与补片间断缝合,而聚丙烯可置于腹壁鞘前或腹壁肌鞘后。
补片应超过疝环缘3~5cm,要注意修剪,使放置平整。
对于巨大腹壁切口疝,由于腹膜内容物长期突入疝囊内,腹腔容量减少,手术贸然将疝内容物回纳入腹腔,可能造成呼吸、循环功能的严重障碍。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可通过疝囊复位后加压包扎的方法来逐步扩大腹腔容积,采用合成材料补片修补,应尽可能少切除腹壁组织,使术后腹腔容积的改变不会过大而影响呼吸。
疝气的治疗方法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如肠管、膀胱等)通过腹壁的腹股沟区域或脐部的疝孔脱出,形成疝囊,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避免过度用力等方法来减轻疝气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愈疝气。
对于一些轻度的疝气患者,保守治疗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穿戴特制的疝气带来减轻疝气症状,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方法,不能长期依赖。
此外,保守治疗还包括控制体重、避免便秘、避免过度用力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减轻疝气的症状。
而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疝气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来修补疝气部位的缺损,从而使脏器回到腹腔内,防止疝囊再次脱出。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疝气病例可能不太适用。
开放手术则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疝气,手术效果较好。
除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被引入临床。
例如,一些医院开展了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气的无张力修补术,该手术方式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效果较好。
此外,一些专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腹腔镜下经腹膜修补术、腹腔镜下腹股沟环形成术等,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疝气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疝气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同时,在手术治疗后,患者也需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疝气治疗方法对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hernia)指腹部手术切口处发生的疝,无真正疝囊。
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切口区,尤其是中切口或腹直肌旁切口。
疝的发病率占1.7%一期愈合切口很少发生在左右。
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达10%~30%。
切口疝的发生是由切口愈合不良和腹部压力异常增加引起的。
任何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和可能增加腹部压力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切口疝。
腹壁薄弱或慢性疾病容易诱发切口疝,因此在老年或肥胖患者中更为常见。
事实上,腹壁切口疝的症状更为明显,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识别疾病的疾病,做出判断,并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一般来说,腹壁切口疝在及时治疗后不会出现其他疾病。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强调患者在手术后的健康和饮食治疗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补充营养,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饮食疗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还可以补充营养,加强患者的身体,增强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腹壁切口疝是指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
切口疝的发生是由切口愈合不良和腹部压力异常增加引起的。
任何影响切口愈合和增加腹部压力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切口疝。
除腹部手术切口的基本要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一、全身因素老年、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腹水、黄疸、全身严重感染、休克、类固醇激素的使用都会影响切口愈合。
2.腹压增加因素咳喘、排便困难、排尿困难、负重等因素都会增加腹压。
3.局部切口因素切口关闭缝合技术非常重要。
切口感染、消化道瘘等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切口感染是切口疝的主要原因。
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缺损程度不同,切口腹壁强度明显降低。
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为一期愈合切口5~10倍。
4、其他因素腹壁虚弱或慢性疾病增加腹内压容易诱发切口疝,因此在老年或肥胖患者中更为常见。
其他与原手术的其他因素是术中麻醉效果差,腹壁强行对拢或缝合时腹壁各层组织不准确对合。
患了腹壁疝要注意什么?
一、概述
某同事弟弟是一名警察,几年前他的腹部曾经受过刀伤,没想到今年年初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某同事跟某同事说他腹部的伤口那里出现了一个像小口袋的囊状东西,而且有疼痛感,因为某同事是学医的,当时,某同事就觉得不对劲,于是就带他去了医院检查,才知道他患了腹壁疝,后来就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在就基本痊愈了,其实,患了腹壁疝要注意什么,很多人都会忽略,现在,就让某同事来跟大家说说吧。
二、步骤/方法:
1、一般腹壁疝是不能自愈的,尽管它不会在短时间内恶化,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及时,就会造成肠坏死,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旦发现情况不妥,就应该及时送院治疗,一般都是手术治疗,但是,这种方法不太适用于孩子和老人,不过,具体还得看看患者的情况,再行决定;
2、术后,大家一般都会要求病人保持平卧的姿势,膝下垫枕头使大腿稍曲,还要在切口处放置一个砂袋,通常都要压迫24小时,用来预防患者出现出血的情况,另外,还要适用一些药物,防止患者出现便秘、咳嗽等情况,在床上休息3~5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一下,不过,不能剧烈;
3、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是可以做一些预防工作,从而,减低大家患病的几率的,如避免长期做一些重体力劳动等工作;凡是做过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应注意预防感冒、咳嗽及呕吐等;另外,大家还可以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腹肌的保护力。
三、注意事项:
1、术后三个月内不做重体力劳动,三年内每年复查—次以预防复发;
2、手术患者术前应先治疗引起腹内压高的疾病,待这些疾病控制后再行手术;。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体会作者单位:456750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刘建云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17例不同大小腹部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14例,3例失访,本组大部分疝发生在术后1年内(10例),其余4例均发生于术后1年以上。
结论防止切口感染或裂开可采用横向切口,防止腹内压增高。
标签:切口疝;治疗;体会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占腹外疝的第3位,约占各种疝的1.5%[1],其发生机理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缺损,使该部位腹壁变得薄弱,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由薄弱处突出而形成。
切口疝一旦发生便无法逆转,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很少有自愈的可能。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0年10月17例切口疝,谈谈笔者的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7例,女10例。
年龄最大83岁,最小35岁,平均59岁。
原手术类型中,阑尾切除手术7例,胃肠道手术7例,胆胰手术2例,其他手术l例。
12例患者可找到引起切口疝的确切原因:切口感染6例,呼吸系统疾患5例,造瘘口间隙过大1例。
其余5例原因不明。
1.2 切口情况及切口大小与疝的关系上腹正中切口5例,右上腹直肌切口4例,右下旁正中切口3例,脐旁腹直肌切口2例,麦氏切口2例,左上腹直肌L 形切口1例。
Ⅰ期愈合8例,因切口感染Ⅱ期愈合9例,占52.9%。
切口疝多发生于前腹壁纵行切口,发生率88.2%(15/17),上腹正中切口29.4%(5/17),右腹直肌切口23.5% (4/17),右下旁正中切口17.6% (3/17),脐旁腹直肌11.8% (2/17),左上腹直肌L形切口5.8%(1/17)。
切口长度大于10 cm有9例,占52.9%。
1.3 治疗方法均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中切除疝环周围所有瘢痕组织,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对腹壁缺损较小者,按原解剖层次进行对缝,对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大于5 cm者)须充分游离疝环两侧,使用疝补片进行修补。
小儿疝气,站着掉下来,躺着放松会自己上去一、什么是小儿疝气小儿疝气是指腹股沟或脐部出现的腹膜腔脏器通过腹壁缺陷突出至体表的一种疾病。
小儿因为腹肌薄弱和伸展性好,机体内压过大时,腹壁容易被压弱,造成腹部组织器官膨出。
疝气发生的位置可分为脐疝、腹股沟疝和腹壁疝。
二、小儿疝气的治疗方法1.手动复位对于小儿腹股沟或脐疝的初次发作,可以进行手动复位。
复位时应在患处周围轻轻按摩,以松弛其周围肌肉。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将疝囊内的肠管轻轻向上、向后推,同时压迫疝囊口,使其收缩闭合。
2.手术治疗手动复位失败或小儿疝气多次发作且难以自行复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这些手术一般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手术时间不长,恢复快,安全性高。
3.其他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壁疝,如直肠旁疝、膈下疝等情况,需要全面评估后制定具体治疗方案。
对于小儿疝气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床位应保持平躺位。
三、小儿疝气治疗的注意事项1.术前注意小儿疝气手术前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包括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麻醉准备、营养状况评估等。
2.术中注意手术期间,应注意维持儿童的生命体征稳定,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避免术中出现失血过多和低血压等问题。
3.术后注意手术后要注意术后护理,确保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术后可以适当进行运动,但是需要注意避免肌肉剧烈收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疝气复发。
4.儿童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为了避免小儿疝气复发,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避免孩子暴力冲撞或做剧烈运动。
(2) 让孩子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导致腹壁薄弱。
(3) 避免孩子感冒、咳嗽等情况,以免咳嗽时腹内压增大,引起疝气脱出。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小儿疝气问题。
小结:小儿疝气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手动复位和手术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小儿疝气时,需要注意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中的管理,以及术后的护理和家庭防范。
疝气最佳治疗方案第1篇疝气最佳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疝气是一种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主要由腹壁强度减弱或缺损导致。
为保障患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疝气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疝气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建议。
二、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根据患者病情及需求,合理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3. 安全性原则: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4. 合法合规: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治疗工作,保障患者权益。
三、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咳嗽等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如止痛药、消炎药等。
(3)疝带治疗:适用于轻度疝气患者,通过佩戴疝带,减轻疝块突出,缓解症状。
2. 手术治疗(1)开放手术:适用于大多数疝气患者,手术方法包括疝囊高位结扎、腹股沟修补等。
(2)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部分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3)无张力疝修补术:适用于老年人、复发疝患者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四、围手术期管理1.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排除手术禁忌症。
2. 术中管理:严格无菌操作,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
3. 术后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五、健康教育和随访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疝气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2. 随访安排: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及康复。
六、合法合规性保障1. 严格遵守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合法合规。
2.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充分告知治疗风险及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3.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腹壁疝作为轻伤鉴定标准
腹壁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穿过腹壁缺损部分而引起的疝囊形成的疾病。
对于轻伤鉴定标准,具体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判断腹壁疝是否属于轻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症状严重程度:轻型腹壁疝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和并发症,如轻微疼痛,不影响活动和工作能力。
2. 治疗方式:轻型腹壁疝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如局部固定、穿戴腹带等。
3. 日常生活影响:轻型腹壁疝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较小,并不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4. 医学鉴定结果:需要医学专家进行病情评估和鉴定,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为轻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对腹壁疝轻伤鉴定标准的参考,并不代表具体的法律规定。
在进行轻伤鉴定时,应该依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进行判断。
31例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使用聚丙烯网片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防止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经验教训。
方法采用聚丙烯网片对31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适当加压以及抗炎对症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经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后,无术后切口积液、积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短、恢复快,避免了二次处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均无复发及其它不适。
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对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
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9年5月诊治腹壁切口疝31例,对其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以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5例,女6例。
年龄35~74岁,平均60岁。
本组大切口疝8例,巨大切口疝2例,疝环最大距离均在5cm以上,其中1例达10cm。
31例中无复发性切口疝。
1.2 材料采用美国“美外”,意大利“善释”及国产“华立普”提供的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
1.3 手术方法均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根据2001年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1]的建议,常规手术修补,术中适度分离缺损区域,妥善放置并固定补片,低功率电刀严密止血,皮下常规放置负压闭式引流管1-2根,并保证闭式负压引流的通畅和无菌。
术后于切口上方加与分离区域形状、大小相当的小枕(内装小米,厚度以完全覆盖分离区域,放置后略高于周边皮肤为佳),并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