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中的意象解读郭重曦
- 格式:pdf
- 大小:752.14 KB
- 文档页数:2
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关于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据报道,中国美术家协会曾给过这组油画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绘画手法之细腻生动,在近百年的绘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著名策展人、北京桥艺术中心馆长赵树林告诉记者:“李壮平老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基本功、技巧、色彩都把握得非常好。
特别是李氏父女在中国文化禁锢的伦理范畴内,用女儿的身体做模特儿,创造了如此让人震撼的唯美艺术作品,塑造了巫山神女美丽、纯洁、善良的艺术形象,可钦可佩。
而敢于用女儿做裸体模特,并且用当代油画艺术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牺牲和挑战!”然而,在当今中国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下,画家父女也必然会因此而招来许多传统卫道士们的'质疑与讨伐,以及媒体猎奇般没玩没了的采访所客观造成的伤害。
甚至连个别伦理学专家也公开对记者表示:“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画家)李壮平的行为是不当的,引起的社会性伦理效应是相对负面的。
”我现在不想再去讨论这一早在几百年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解决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我还是想对那位伦理学家说上一句:“您所判断为相对负面的所谓‘社会性伦理效应’,绝非建立在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正常伦理,而只能是顽固盘踞在一部分国人心中的封建伦理残余。
无情地现实与历史,必将迅速印证您这种说法的可笑与可悲。
”若是以我个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评价李氏父女的《巫山神女》系列油画作品,我觉得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艺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突破,它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或曰不朽经典。
我不知道这一套系列油画作品有没有正式进入市场。
如果暂时还没有,我倒是建议画家李壮平、李勤父女,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贸然出手。
郭惹子艺术作品赏析郭惹子(1897-1977),原名郭纪民,字惹子,号意德,广东人,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
他的绘画作品,以水墨画见长,风格多变,并兼擅油画、雕塑、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之一。
郭惹子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个性表现,独树一帜,作品风格独特,享有很高的声誉。
郭惹子的艺术作品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水墨画作品郭惹子的水墨画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吸收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
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水墨画的墨韵,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的灵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题材上,他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之外,还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城市之夜》、《机器人》等,展现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郭惹子的水墨画笔墨自如,富有变化,尤其擅长运用白描和泼墨技法,将意境和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他的作品《山水》以其构图简洁、笔墨淋漓、意境空灵而被誉为绘画精品。
在这幅作品中,他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气势磅礴,又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质感,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除了水墨画,郭惹子还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
与其水墨画作品相比,他的油画作品更具有现代感,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他擅长运用明快的色彩和质感丰富的笔触,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夕阳红》、《城市风景》等作品中,他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机,展现了他对现代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三、雕塑作品郭惹子的雕塑作品也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雕塑创作,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他的雕塑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神韵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富有创意和个性。
在《舞者》、《音乐家》等作品中,他以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造型表现出舞者和音乐家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四、书法作品郭惹子的书法作品也备受瞩目,他擅长楷书和行书,笔势遒劲有力,用笔洒脱自如。
中国画的“意象”与“意境”作者:韩雅怡包敏辰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2期“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
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
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
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意象”活动贯穿于创作全过程,“意象”的形成是中国画创作的中心环节《易经·系辞上》说到意时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可见象是意的一种表达方式,象是像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中的象不是易经中的卦象,而是一种意象,即意中之象。
立象以尽意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在创作过程中,意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象进行的。
在不同的阶段,意象的状态及表现也随之不同。
首先是待象,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其次是悟象;再次是立象。
从观象到悟象,再到立象,从物象到意象,再到形象,是中国画创作的三部曲。
而意象不管是在思维活动中,还是在象的转换上,都处在担纲的中心环节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意象的如下特点:一、意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贯穿了中国画创作的全过程。
二、意象的主体主要是画家,也就是画家的创作活动。
三、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产物,是画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体相互交融,物我合一的结晶。
四、意象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绘画的艺术形象,是实在的、可视的、生动的,可供欣赏的。
当然,意象并非中国画所独有,中国画的意象创作与中国所固有的其他文艺样式的形象创作同根同源,一脉相承,都非常注重意象的关键作用。
唐代诗人司图空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可见,意象的高下得失,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优劣成败。
古往今来,优秀的画家们无不致力于意象的创造。
意境是意象的再意象,是审美的新境界。
中国画艺术形象的形成,标志着画家创作活动的结束。
浅谈水墨人物画的意象语言作者:郭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5期摘要:“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元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模仿,而是主张造型“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笔墨语言的运用,也是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的一个特征。
意象造型,不光是概括对象的形神,而且始终和“意”紧密结合在一起,贯注个人的情感。
关键词:意向造型笔墨情感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和其它绘画一样,目的即反映与表现客观对象。
然而,水墨人物画往往会被认为只是简练的几笔,实际上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下笔既要反映出对象的结构特点,也要反映出转折变化、阴阳虚实,从而更好地表现物体,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意象造型”可谓是中国水墨画的基本元素,离开了它就没有了中国意味,也就产生不了有境界、有诗意的水墨画作品。
追溯历史,东晋顾恺之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强调“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表现了造型技巧对传神的重要性。
他在理论上的贡献还表现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提出。
要做到传神,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客观形体描写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形,必须以形迁想,通过大胆的想象妙得其神。
南齐谢赫在其“六法论”中提出“应物象形是也”。
“象形”即造型,就是说造型的前提是应物,根据画家对客观物象本质特征与整体规律的体悟感应出来的形象创造出艺术形象。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 可见绘画之妙,在于气韵。
他将对象神韵的再现手段明确归于用笔。
在讲究“用笔”造型语言的前提下,造型实际并不是以视觉上的逼真作为追求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也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是主张造型“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不受客观形象束缚,迁想妙得的意象造型,是因为画家并非直接对形象描绘,而是写立于胸怀的心象。
郭惹子艺术作品赏析郭惹子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绘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备受赞誉。
她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和极具审美价值,深受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郭惹子的艺术作品以女性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她的画作充满着对女性情感的探索和表达。
她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将女性独特的精神境界和化繁为简的形式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郭惹子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嫁妆》。
这幅画作是以传统的中国相思文化为主题,通过一对在嫁妆堆中拥抱的恋人形象,表现出爱情与人性的真挚、温馨和感人。
画中两个人都是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对方的面颊,彼此的目光交汇,情感细腻而真挚。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让人倾心。
另一件作品是《灰曾曾》,这幅画作表现的是灰曾曾,一位曾经拥有美好梦想并期望过安宁生活的女性形象,但现实生活却把她和她所承受的命运完全戏剧化。
画中的女性形象凝重,真实而勇敢。
她面对着坚硬、严峻的现实,但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的意志和不妥协的态度。
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女性处境,以及女性于现实中的自我反省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郭惹子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美感和情感。
她的绘画风格独特,细腻、柔美、传达着深深的内涵和生命力。
她的作品不仅仅通过绘画来诠释女性的韵味和情感,更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郭惹子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她深邃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性、社会以及女性题材的敏锐洞察力。
她的作品散发着真实、感性、简约又力量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活以及人性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她是中国现代绘画界一位值得铭记的杰出艺术家。
国宝級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作品简述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朝代:五代——南唐作者:顾闳中横卷,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绢本工笔重彩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时代背景五代十国期间,绘画艺术成就明显,各画派人材济济。
如山川画此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四家为代表;花鸟画属南唐徐熙和前后蜀黄筌最为有名;人物画更是名家荟萃,此中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扛鼎之作。
创作背景韩熙载( 902-970)自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南唐同光年间( 923-926)登进士第,书画文章声名大噪。
在南唐前主李昪和中主李璟期间,因其直言敢谏、勤于任事,特别是在中主期间,他谏言实行的新币制,使南唐的经济得以稳固,后官拜南唐中书侍郎。
南唐后主期间,继位后的李煜,固然在诗词书画方面很有造诣,但整天沉浸酒色、不思治国。
李煜本想用韩熙载为相,可因韩熙载身世北方,博览群书,政治志向远大,又加之其快口直言,所以李煜向来对其心存警戒。
韩熙载亦知君主对其有猜忌之心,又见朝纲没落,知道南唐气数将尽,自己再进谏也是杯水车薪,故为以求自保,便整天摆宴,沉醉于声色之中,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政治志向。
但是李煜对韩熙载仍不放心,便派善于人物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前往探查,并将所见绘于画上,这就是国宝级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
作品分述《韩熙载夜宴图》包含“听乐” 、“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部场景。
画作中虽未画出墙壁、门窗,但作品以其独到而奇妙的连环画式构图,挨次用屏风、隔扇、床帐等使全作段落分明,似分实连,水乳交融。
同时又经过环境布局、人物着装、动作、表情变换的刻画使观者顿觉置身此中。
“听乐”场景此部分出现的人物最多。
韩熙载长须高帽,身着黑袍,盘腿坐于榻上,与其余宴客及侍女共同赏识艺妓的琵琶弹奏。
画作者以其高妙的技艺,酣畅淋漓的描述了“听乐” 的场景,从画中人的眼光、姿态,让观者充足感觉到琵琶奏出的旋律,在撩拨着听者的心弦。
郭味蕖花鸟画艺术变革的基本角度与特色2021-03-12 16:2620世纪前中期中国画的存在一度受到质疑,因为既不能描绘革命建设也不能描绘山河新貌,以描绘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花鸟画坛更是百花凋零,很难与社会现实直接接轨,这在现实主义的文艺主潮中是难以立足的。
花鸟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她的价值却不可以一笔抹杀。
虽然花鸟画无法表现复杂的社会事物,但是却可以表现人性深层次的情趣性灵。
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她要存在,需要拯救和保护,所以许多艺术家都通过寻求变革来传承花鸟画。
那么在红色年代花鸟画如何同时代接轨、表达时代精神,这成了一辈艺术家努力解决的时代课题。
花鸟画表现的是生活情调、意趣灵明,是个体化的生命感受,要迎合群体性的社会运动主潮,谈何容易。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花鸟画的变革和传承更加艰难,探索与尝试很多,失败也很多。
郭味蕖月上125cm×131cm 1961年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郭味蕖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继承创新之路,他的花鸟画可谓一枝独秀,这实属难能可贵。
在中国画的现当代转型过程中,在如何对待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他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艺术从根本上克服了许多生硬附会的变革弊端。
首先郭味蕖应和时代需要把花鸟画的取材转向了劳动,但是他对于劳动的表现没有迷失花鸟画抒写个人情怀的基准,没有流于空洞浮泛。
他运用花鸟画表达自己的个人化的真实感受。
他感受到了新时代的乐观诗意与浪漫情调,把准了时代脉搏,通过抒写个人情怀来表达时代精神,构思立意新颖独到。
他的变革是从艺术的原本层面着手进行的。
同时他致力于消化吸收融汇中国画的传统素养,不拘成法,在传统笔墨范畴之内开掘创新,创造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开拓了花鸟画艺术的全新境界。
郭味蕖是成功运用花鸟画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的典范,他的艺术昭示了中国画变革的方向,影响了其后的花鸟画发展,他的艺术在花鸟画现当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劳动者的生活世界传统花鸟画是封建士大夫的雅玩,是自鸣风雅的产物,反映的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志趣,所以孕育出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
有爱国名的国画及解析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以爱国为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本文将介绍几幅具有爱国名的国画及其解析,以展示中国艺术家对祖国的赞美与敬仰。
我们来看《爱国图》。
这幅作品是明代画家顾闳中的杰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鲜明的色彩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画中,画家以壮丽的山河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国家图景。
画面中,山水相连,宛若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出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而在画面的前景,画家用工笔技法勾勒了一群正值壮年的男女子民,他们或舞剑,或吹箫,或挥舞红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整幅画色彩鲜明,构图严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还有一幅名为《爱国情》的国画。
这幅作品由近代画家齐白石创作,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每一笔每一划之中。
画中,齐白石以一只鸟为主题,画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只小鸟展翅欲飞,眼神坚定,仿佛要飞向更远的天空。
画面背景是一片广阔的蓝天白云,给人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感觉。
通过这幅作品,齐白石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还有一幅名为《爱国者》的国画,这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
吴冠中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融入到每一幅作品中。
在《爱国者》这幅画中,吴冠中以一位身着古装的男子为主题,他手持长剑,英姿飒爽,凝视远方。
画面背景是一片浩渺的山河,给人一种壮丽和豪迈的感觉。
通过这幅作品,吴冠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
总结来说,爱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上介绍的几幅具有爱国名的国画,它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这些作品既是对祖国的赞美和敬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重阳节重拾传统绘领略艺术的力与表达重阳节重拾传统绘画:领略艺术之力与表达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踏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以登高、纳凉、赏菊等形式来庆祝这一节日。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艺术形式。
因此,从古老的传统绘画中寻找艺术的力量和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回归。
一、传统绘画的艺术之力传递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达方式,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绘画所传递出的美感、气质和意境,既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愉悦,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古画大师郭熙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幅作品通过硬朗有力的笔触和细腻精湛的色彩运用,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美与静谧。
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能够被这种向往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所感染。
这种艺术之力的传递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二、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多样丰富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中国画、水墨画、还是国画、油画,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绘画可以通过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展现出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点。
中国画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虚实、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出的。
以花鸟画为例,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花朵和鸟类的形象,绵密的墨渍则增加了作品的纹理感和立体感。
观赏者可以通过这些线条和墨渍来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生命之美的细腻描绘。
而西方绘画中的油画则以色彩的丰富和立体感的塑造为特点。
通过颜料的层层叠加和创造性的运用,油画能够展现出肌理的细腻和立体感的强烈。
比如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通过简洁的几何造型和色彩的运用,表达出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三、传统绘画重拾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渴望通过艺术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而传统绘画正是人们逃离嘈杂现实的一种方式。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中国绘画中的 意象 解读郭重曦(四川民族学院美术系,四川康定626001)[摘 要]国画这一中国传统画种,自魏晋产生以来,以 气韵 为审美核心,以追求意象美为特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意境创造是中国画作的一个显性标志,其造像皆本于立意。
而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意象概念及其创作理念对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提升中国画创作与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均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境生于象外;意象造型观[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37-02绘画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显性标志。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历千年积淀而形成了它独特的风貌和审美情趣及完备的理论构架。
而其中追求意境的表现则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精髓,也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征之 。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 意象 生成说的历史渊源从 意象 理论生发的历史沿革来看,它最早见于 周易 系辞上 中提出的 立象以尽意 的说法,其后的老庄哲学将 象 与 道 联系起来,而老庄哲学中重象外虚空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中国古代意境说的理论根本。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著述 论衡 中也提出 礼贵意象 的说法;三国时期的王弼在 周易略例 明象篇 中更是指出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1](P609)这些论述大多是从哲学这一角度来思考的。
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才开始将意象理论运用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他在其著作 文心雕龙 神思 一书中提出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2](P73)的艺术创作思维模式,使得意象具有了美学意蕴。
意境理论可以说在唐代大体形成,唐人言意境,其最本质的规定是 境生于象外 ,也就是老庄所说的那种 执大象而言道,以有限之象表现宇宙人生无限之意的象外虚空境界 [3](P167)。
从美术创作的角度上来讲,这种象外虚空境界是指画家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情趣,以艺术的手法营造的一种境界,是形神、虚实、动静的和谐统一,也是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的基础之上而生成的。
一直以来中国画家对写 意 的推崇,甚至成为界定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北宋时期的韩拙在他所著的 山水纯全集 中言 凡未挥笔,当凝神著思,预想目前。
所以意在笔先,用意于内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
[4](P213)由此可知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必然是画者以其创作意图引领观者对图品中蕴含 意 的理解和认识。
这就要求画家在动笔之前,必立意在先,然后根据立意组织画面构成,随自己的意念心象着手运笔,则可得特殊意趣于笔墨之外,并以此谓妙品。
宋代学者苏东坡提出了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5](P48)的观点,就着重强调了意象在绘画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对心的重视和主体个性意识的回归,变革了传统的 以形写神论 ,代之以 写心 、 写意 等绘画理论观来指导国画创作。
而 意象 对自我内心主观思维的强调,也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个性意识开始复苏,同时也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二、意象造型观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的哲学以儒道虚实相济,又与外传之佛教三教归一,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又互为包容参合,在思维本质上制约着中国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家国世事的态度,对美的精神诉求,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自然也左右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段、观察方式及意念传达。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农耕社会形态下的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将人与自然的位置进行互为转换。
从魏晋南北朝而始,古人就认为审美的客观物象不应当是孤立的 象 , 象 必有 意 且达 道 ,方才成其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
这一理念成为中国人审美观念中特有的一种艺术精神诉求,并形成独特的东方辩证思维艺术理念。
在此影响下致使历朝历代的中国画家们对画面物象位置的精心营构和对意境传达的积极探索。
中国清代画家石涛在其画语论中说道, 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137[收稿日期]2012-02-28[作者简介]郭重曦(1973-),男(藏),四川甘孜州康定人,四川民族学院美术系讲师。
外 。
意谓只有超越山川林木之内的具体物象才能使精神境界融入自然之中,才能在画面中体现出那份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与自在。
这一艺术观点实际上把主客观、内外在、心与物、天与人,辩证地融为一体,是人与自然、万物交融高度和谐的精神境界,也是对中国哲学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道法论的形象诠释。
而中国艺术精神境界,实际系由此东方哲学思想系统所导出,而摒弃视觉写真、具象的表现方式,而是透过 象 去写形传意、以形传神,也就成为了历代中国画家们在他们的创作中的自觉行为,画家们在使转纵横的笔情墨象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 道 的思维理念经营组织画面,也试图 将个体生命投入到宇宙的生命的内核,超越感官所及的具体、有限的表象,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有限,以获得人生、宇宙的生命奥秘,达到精神的无限自由 [6](P490)。
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 易经 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 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 气韵生动 ,就是 生命的节奏 或 有节奏的生命 。
[7](P109)同时他还认为: 虚实为意境的底相,化实境为虚境,创造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8](P210-214)这很好地阐释了中国绘画的造型理念,即意象造型观。
所谓 妙于生意,能不失真 体现的就是中国画内在中国艺术精髓,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
三、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观在大家作品中的展露中国画画家凡有大成者,无不是重视意象表现,追求象外之意而成就为一代大家的。
关于这一点,宗白华先生这样说道: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9](P358)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家,是由人格美转化为意境美的典型代表,他的山水画,以明显的 黑、密、厚、重 的画风独树一帜,大气磅礴,不同凡响,给人以笔墨苍郁浑厚,意境郁勃澹宕的艺术感受。
黄先生一生遍游东西南北的名山大川,每至一地,观山水风土,师古人亦师造化,目视心记手绘,写生和创作积稿累万,但并非西画意义上的风景写生,他所表达的画意无非也是在借山水传送其 境生于象外 的东方审美意境。
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在其国画山水作品 峡江图 中,对江流峻山的刻画有着一种 真境逼而神境生 的境界,画面激流澎湃,山石峻峭,线条墨色灵变,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意韵,远观近视均有别具一格,巧妙地将中国画的 意象 之美传达得淋漓尽致。
从这些中国绘画大家的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重视对景写生,但是对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并非 照像 自然,写生意义的根本在于借助自然形象来体现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人文自然。
欣赏他们的作品,透过自然表象的影子,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芜存真的艺术提炼,看到的是画家们舍弃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而保留下来的那些最能反映生活神髓意韵的表象,其山水作品,以 象 的外在形态为思维出发点,言 境 不离 象 ,但其重点又在 象外之象 ,在 象外虚空 中达到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的实现。
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精神自然。
画品中的山水草木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东方人文传承,而非仅仅只是对现实的机械摹写。
四、结语综合来看,国画的 意象 创作观,是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里的,因而它有极其深厚的基础。
这种 意象 的创作观,是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作画技法和思维。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艺术家通过物象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的表现,揭示出生活的内蕴,将生活的境象升华为美的意境,获得更多的象外之象。
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思维想象空间,使之产生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响。
这便是中国画艺术的意象之美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它是追求一种 似与不似之间 的境界。
从表质看,它似乎是一种折衷主义的中庸之道。
但我认为, 不似之似 才是艺术的真似。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其画语录中这样写道: 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10](P70)这正反映了事物本身的辩证关系。
所谓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 似 是尊重客观, 不似 是强调主观感受,更是重视主观,既非机械简单的再现客观,也不是信马由缰的放纵,而是重在经过思考的主观表现。
石涛说过 画者从于心者也 。
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能被动地为物象所累,客观对象必须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才能表现出特定的趣味和情感。
从这点来看, 意象 符合中国画的表现要素,也使得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对自然物象的超越,并达到了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深深地渗透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审美理想及东方人文精神。
[参 考 文 献][1]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周易略例 明象篇[M] 王弼集校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2]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3]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张同标.北派山水画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6]皮朝纲.中国美学体系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7]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C] 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 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王振德,李天庥,辑注.齐白石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责任编辑:田丽华]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