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岛和世:金泽美术馆
- 格式:ppt
- 大小:10.74 MB
- 文档页数:50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共同呈现——圆的秩序与解构方振宁文图事实证明,城市对建筑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他对提升这座城市的形象,以及城市的持续性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2004年10月竣工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所在地金泽市位于日本西侧,以宁静的园林和古寺而闻名,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取名的“六兼园”,是日本三大名园之一,金泽市有“小京都”之美誉。
然而在离日本的现代文化中心东京有一个多小时飞机行程那么远的地方,决定建一座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当代美术馆,需要有非凡的勇气,特别是在当今日本经济萧条,所有美术馆都进入严冬时代的今天,是让人不寒而懔的话题。
然而山田市长同意在金泽市最显要的位置划出了一块地,即以金泽大学原来附属小学所属的基地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有秩序的解构美术馆是一个非常低矮的圆形建筑,像一个UFO落在金泽市的中心地带,建设共花了4年时间,自从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中选这个项目,就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其建筑模型已经多次参加日本和海外国际性展览。
这个在美术馆建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型,外观是一个直径为112.5米的正圆,而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显然是有意识控制整体建筑的高度,对于那些初到者好象遇到一个迷宫,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有着美术馆正门,等待来者的通常美术馆建筑,正是这个表里不分,展览室分散结构,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的美术馆,才引来众多的议论和聚集了无数好奇的眼光。
它从本质上解构了我们概念中的美术馆建筑,为了强调超级扁平和超薄的视觉效果,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把在功能上承重;而在视觉上成为障碍的柱子打散,将柱子变成森林。
我把这种有秩序的解构称作日本式解构,这是相对于西方解构主义而言。
其实妹岛已经在古河综合公园的饮食设施这个建筑中,成功地首次实验了“柱之森”,在那之后的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大学学生中心方案又延续了“柱之森”的美学,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这一美学的延长线。
简析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例王柄棋,靳铭宇(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石景山100144)妹岛和世[1]作为当代日本建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对建筑独特的洞察力,设计手法上的先进性,使其在当代建筑名家中独树一帜。
轻盈、通透、纤薄是人们对妹岛和世建筑设计最常见的评价。
在进行建筑整体感受与空间的营造时,妹岛和世不仅仅拘泥于推敲建筑本身的设计,还会从建筑的场地设计出发,以建筑的外部设计来强化表达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感受与形式美感。
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例,简析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场地设计的作用,探究其建筑本体与外部空间设计的关系。
妹岛和世;场地设计;外部空间面模糊的圆形设计对城市建筑的影响类似于一种具有自然场地属性的效果:均质而又平滑。
从建筑本体设计来看:轻盈的屋顶、纤细的钢柱、大面积通透的的立面,三者共同营造出了金泽21世纪美术馆轻、透、薄的建筑特点。
在美术馆的外部场地设计中,妹岛和世从外部空间的均质性、植物的种植、道路的设计及内部室外天井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特点。
1.1外部空间的均质性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外部场地设计主要以大面积的草地绿化为主,建筑外部根据地势起伏围绕着一周环形道路,在主要入口处,环道向内部延伸出支路以供游览者进出美术馆。
可以看出,妹岛和世在场地设计中并未根据场地不同位置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级,所有场地的基本绿化都是由一种草本植物完成的;道路与建筑类似的环形,且并未区分道路的主次等级。
沿着外部环形道路除了2处面积不大的硬地外,并未设置其他景观节点。
美术馆所有的外部空间都以一种平级的、均质化的形态进行组织。
这样扁平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建筑本身正圆形的形体相互呼应,模糊了建筑本身的边缘性,同建筑本身一样以一种模糊的姿态来应对城市环境。
这种空间的均质性布置,给游览者提供了行为随机发生的场所。
美术馆外部的空间就像是一个舞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随意地进行各种活动。
从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1.白色派建筑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建筑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5位当时不是很有名气的建筑师,后来被称为“纽约5”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分别是彼得?艾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和约翰?海杜克。
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因此他们的建筑也被成为白色派建筑。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白色派作为一个组织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是他们后继者仍然在白色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2.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1981年妹岛和世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在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所以说妹岛和世的创作手法多少受到伊东丰雄影响。
伊东丰雄常常表现为一种轻盈飘逸,无重量感,他倾向于使用创新的技术,创作出延展透明的建筑。
[1]妹岛和世的作品也深受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它的导师曾经将他的风格归之为“平面图建筑”。
[2]库哈斯的作品往往看似是编码好的程序一样,然后它自己能够运作完成建设施工。
妹岛和世对白色派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森林住宅为例,这栋住宅位于一片森林中,由于林木的茂密,在这里很难辨别方向和精确的测量地形,因此妹岛在这里选择圆形的平面化处理,以此希望圆形的造型特点去顺应其复杂的地形环境,配以白色的外墙处理,使得这栋住宅与环境达到了和谐共处的效果。
通过这栋住宅,妹岛和世无意中附和了白色派代表格雷夫斯的建筑观点,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
要说对白色派建筑的发展上面的创新,伊东丰雄对她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平面和空间的处理,还有构造方面的创新。
3美术馆的平面处理美术馆的场地,从宏观上看美术馆包裹在周围矩形体块中间,三面环路为了体现此美术馆走下美术馆类建筑的前沿,首先要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对比。
就像赖特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虽然说赖特的博物馆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但或许就是因为它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圆形还自身具有很强的向心性,民众可以在这个圆形的建筑外围从事各种户外活动,形成一个最为原始的交流活动。
东方早报/2010年/9月/15日/第B06版文化妹岛和世:通透飘逸,源于“公园”与相会建筑:独一味“通透”近年来,有一个日本女性的名字在世界建筑界日益风生水起,这就是妹岛和世。
这位笑容可掬的女建筑师的作品风格独特,多带有重要的“通透性”。
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大量地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被称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金泽21世纪美术馆,这是妹岛第一个拿出来和观众分享的项目,可谓是“通透”的典范之作。
美术馆的外观是一个正圆,而在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
这座美术馆没有正门,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即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进入美术馆,在这里相聚相会。
“金泽是一个很小但是很热闹的城市,在设计建造前,金泽市长找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个让市民活动的空间,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就决定把美术馆和交流馆这两个空间结合作为建筑的重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最终中标了。
”美术馆的圆形连续透明玻璃外壁,使内外产生了一种通透的感觉,让市民能更多地体验美术馆的空间同时也能感知外面的风景,这种建筑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妹岛介绍,“馆内设有多个展览室,在每个展览室中间我们都做了空隙的处理,这和以往的美术馆设计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这样就可以让参观的人有更多的空间交流,与艺术近距离接触。
其次,在隔断的材料上,我使用的全部是透明塑料板,所以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内部的展览内容,而且这样也可以根据展览的需要拆分布局。
”就建筑与城市结合,妹岛解释,“大家看这个建筑的时候,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这个建筑的使用过程,其实这就是一个重新构筑的空间了,一个和城市联合的空间,美术馆前面低的建筑符合人的状态,能和人很好地融合;而后面高的部分又可以整体和城市结合。
”她主持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同样的通透飘逸且风格强烈,位于曼哈顿的这个七层楼高的建筑,形如不同偏向的盒子堆叠而成,外面裹上一层亮白的外衣,通过银色镀铝的金属网格,城市街景和星空奇景都可透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