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语文教学课件《心存感激》作者 颜秀霞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20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研究作者:何耀文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2期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教师观和学生观,发挥引导作用,把课堂和教学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针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范式,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用学生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增设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一大亮点。
教师根据学校、社会、职业和学生的学情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应用和理解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发挥教师作用,课前精心引导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角,教师成了“导演”。
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轻松了,但并不代表所起的作用变小了。
其实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综合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的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感悟和具体活动基础上,以免活动课流于形式,处于无趣、无度乃至无效的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①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引导学生进行的活动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有些活动中学生参与性差,对活动不感兴趣,也没有激情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不会引导学生主动学。
这种类型的教师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教书匠的角色出现的,但绝不会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维的优秀教师。
《心存感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激的重要性,认识到感激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感激的定义与意义2. 感激他人的重要性3. 培养感激心态的方法4. 感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5. 感激他人的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激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激的力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感激心态和实践感激。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场景,让学生学会感激他人的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感激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感激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激的力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感激心态和实践感激。
5. 角色扮演:模拟场景,让学生学会感激他人的技巧。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感激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感激的人或事的作文。
2. 制定一个培养感激心态的计划,为期一周。
3. 课下与同学分享感激的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计划执行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感激的理解和实践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视频材料:感人至深的短视频,用于导入课堂。
2. 案例故事:精选的感激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角色扮演剧本:用于模拟场景,实践感激技巧。
4. PPT课件:展示感激的定义、意义、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5. 作业模板:作文模板和计划模板,方便学生完成作业。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对感激的理解和感悟。
3. 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学生制定的感激培养计划,了解其实际操作和感悟。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技巧。
八、教学延伸1. 开展“感激日记”活动,让学生每天记录一两条感激的事迹,持续一周。
心存感激教学目的:1、理解生命的成长融汇了“亲人之恩、社会之恩和自然之恩”,学会。
2、体会感恩不仅是对他人表达感谢和尊重,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命情怀的一种充实。
3、树立时时心存感激的意识,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对自然万物都要抱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难点体会感恩对他人、社会和自己带来的美好情感和价值体验,树立时时心存感激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播放《感恩的心》,引出感恩话题,说明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台湾的一个故事。
二、主题活动生命故事1.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遇难母亲留在手机里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亲情和爱。
懂得父母是我们最应该感恩的人。
教师可深情讲述5、12 地震中的故事《我亲爱的宝贝》,注意读出感情,渲染气氛。
然后鼓励学生表达他们此时的内心感受:这些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对这个幸存的孩子说什么?通过这些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不仅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无私的爱,当危险来临时,他们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以换来孩子的生命和幸福。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爱,这份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与父母之间最感动的一件小事,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虽然平凡但是伟大,激发感恩之情。
2.教师介绍情景图:老师的谆谆教诲、地震救援人员的无私帮助、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奥运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父母以外,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给予我们关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此,他们也是我们应该感恩的人。
A、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这些人值得感恩?B、交流别人曾经帮助你或自己曾经帮助人的一次难忘的经历,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内心也获得一份温暖和美好的感情。
3.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也值得我们去感恩,如果没有他们,生命就无法存在。
那是什么呢?A、学生思考讨论,生命存在和繁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哪些?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每天给我们方便的生活学习用品是不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对象。
《心存感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激的重要性,认识到感激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生活、感激周围的一切。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感激之心。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感激的事物。
2. 如何让学生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激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激经历。
3.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感激行动。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故事、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感激卡片、笔记本等教学用品。
3. 布置教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六、教学内容1. 感激的定义与意义2. 感激他人的重要性3. 感激生活的美好4. 感激身边的每一个人5. 感激带来的改变七、课程实施1. 课堂讲解2. 情境体验3. 小组讨论4. 个人分享5. 实践行动计划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感激表达的能力3. 学生实际行动的表现4.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九、教学拓展1. 组织感激主题活动2. 开展感激日记写作3. 举办感激演讲比赛4. 进行感激心理测试十、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十一、课后作业1. 每天寻找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记录在感激日记中。
2.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如写信、发短信等。
3.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激经历,共同感受感激的力量。
十二、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十三、家长沟通1.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
十四、教学成果展示1. 组织学生展示感激行动的成果。
2. 分享学生的感激故事和心得体会。
十五、课程总结1.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的收获与不足。
《心存感激》教案设计第一章:感激的意义1.1 引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感激的重要性。
1.2 讲解:解释感激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激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1.3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曾经感激的经历,互相启发和鼓励。
1.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感激的人或事情的短文,培养他们的感激之心。
第二章:感激他人的方式2.1 引入:通过一个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感激他人的不同方式。
2.2 讲解:介绍几种表达感激的方式,如感谢信、礼物、行动等,并解释每种方式的意义和效果。
2.3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感激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互相交流和学习。
2.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感激他人的方式,并付诸实践,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三章:培养感激的习惯3.1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感激习惯的重要性。
3.2 讲解:解释感激习惯的含义和好处,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感激的习惯。
3.3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培养感激习惯的方法和经验,互相借鉴和学习。
3.4 作业:让学生制定一个感激计划,每天记录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并思考如何表达感激。
第四章:感激与幸福的关系4.1 引入:通过一个研究结果,让学生了解感激与幸福的关系。
4.2 讲解:解释感激对于提高幸福感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激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4.3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通过感激获得幸福感的经历,互相启发和学习。
4.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激与幸福关系的感悟,深入思考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感激在困难中的力量5.1 引入:通过一个真实故事,让学生了解感激在困难中的重要性。
5.2 讲解:解释感激在困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困难中保持感激之心。
5.3 互动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困难中保持感激的经历和方法,互相鼓励和学习。
5.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感激在困难中的力量的感悟,培养自己在困难中保持积极和感激的心态。
《心存感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心存感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教案发布会员:zhhl 发表日期:2006-5-10 阅读:1173次南汇区大团高级中学潘惠红[活动目的]1.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让学生学会如何感恩,进而把这种行动内化为一种习惯。
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形成一份倡议书,发动全校学生接受感恩大教育。
[活动准备]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父母的理解程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
2.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
3.收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照片。
4.收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
5.制作PPT班会课件。
[活动设计]一、引入师:同学们都知道,从本学期开始,上海市各中学将实施新的《中学生守则》,守则中新增了一款“学会感恩”。
这一款填补了教育内容的空白,由此也激起了社会大讨论。
今天,我们也就“感恩”这一话题来聊聊。
首先,我想知道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感恩”的。
你们认为为何要“学会感恩”请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感恩大讨论师:启发,鼓励、引导学生,适时补充,概括要点。
1.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作用上。
2.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上。
3.从上海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改革开放的需求上。
4.从现在的社会风气来看。
5.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来看。
6.从“感恩节”的作用来看。
┄┄师:是啊,有位哲人曾说过:“这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何以成人;没有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何以成材;没有朋友的友爱之恩,我们何以快乐;没有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我们何以雨露……我们的成长,时时接受着各方面的恩赐。
相信,同学们已经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亨你们的成长中的感动吧!三、感恩故事大搜索倪莉琪的故事:张宇的故事:薛琛的故事:沈春霞的故事:读父亲的一封信师举例:1)2000届一位学生的残疾家长坚持每次家长会到场,只为掌握第一手信息。
《心存感激》教案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心存感激”的内涵,学会感恩。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感恩。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做《心存感激》。
请大家先guess一下,这篇课文可能会讲述什么内容?2.自读课文(1)课文讲述了哪些感激的故事?(2)作者为什么说“心存感激,幸福常在”?3.课堂讨论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4.分析课文师:我们一起来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1)心存感激,幸福常在。
(2)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意志。
(3)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师:通过分析课文,我们明白了心存感激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心存感激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心存感激》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对心存感激有了深刻的理解。
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心存感激。
2.案例分享师: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存感激的案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的故事。
3.小组讨论(1)心存感激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心存感激?4.小组发言师: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心存感激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感恩,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心存感激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心存感激的瞬间,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心存感激的内涵,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激的含义,认识到感激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心存感激。
3. 引导学生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感激的含义。
2.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心存感激。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激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感恩之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感激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感激的含义、重要性、培养感恩之心等方面的内容。
2.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感激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题: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题目,用于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环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感人故事、视频等,引出感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感激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感激是一种对他人帮助和关心的认可和感谢。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心存感激。
4. 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如何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之心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感激的人或事的作文,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感激。
2. 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九、课后服务:1.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