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0
统编初中语文教:课件导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课件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写作训练、语言知识等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主要蓝本,注重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文阅读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材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了各个知识点,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和活动,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主要是初中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阅读、写作和表达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难点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绿》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体会作品中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学习过程](一)简介1. 文体著名女作家冰心谈及散文的共性时说,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
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
例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本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
2.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思考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绿》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
30.春望教案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词五首》教案长歌行-教案1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
(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二、学习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
(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
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
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
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
你们想听听吗?配乐唱。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二十二、天上的街市郭沫若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1、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体会诗人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古老又美丽凄凉的故事呢?(请一到两位同学试讲,教师作关键情节的补充)是啊,故事中有情人难成眷属,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和遐想。
然而在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中,牛郎和织女过上了别样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他们美好的生活。
(板书课题:《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二、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自主导学1.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诗坛的奠基之作。
后来又创作第二部诗集《星空》,历史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在文革中,他受到迫害,被迫宣布要把自己的著作“全部焚毁”,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2.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抨击现实,憧憬未来成了诗人这个时期创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