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缩短抗体检测窗口期作用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cAg;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CV-A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RNA。
结果137例HCV-Ab阳性标本中HCV-RNA与HCV-cAg检测两种方法通过Kappa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性较好(P <0.001,Kappa=0.893);HCV-RNA和HCV-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15%和37.96%,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05)。
55例HCV-RNA阳性标本中HCV-RNA拷贝数对数值与HCV-cAgOD均值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82,P<0.05)。
结论HCV-cAg检测操作简便,能够缩短诊断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其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丙型肝炎患者体内HCV复制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经血液传播,是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原体。
丙型肝炎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其感染慢性化占75%~85%,且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1]。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
由于目前尚无针对HCV的有效疫苗可供临床使用,因此对于丙肝感染的及早检出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阻断其在易感人群间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HCV核心抗原(HCV-cAg)可以缩短丙肝感染检测窗口期,提高感染检出率的报道[2-3]。
本文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阳性患者血清中HCV-cAg、HCV-RNA来探讨HCV-cAg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7例HCV-Ab阳性血清标本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1例,年龄16~68岁,平均39.7岁。
丙肝患者血清HCV-Ab、HCV-cAg、HCV-RNA检测的比较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王中东;黄麦华【摘要】目的探讨HCV-Ab、HCV-cAg、HCV-RNA及ALT、AST、γ-GT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ELISA方法检测HCV-Ab、HCV-cAg,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CV-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γ-GT.结果检测HCV感染者186例,其中HCV-Ab、HCV-cAg的阳性率分别为95.7%、25.3%、82.7%.ALT、AST、γ-GT水平与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同时检测HCV-Ab、HCV-cAg、HCV-RNA可充分掌握丙肝患者病毒感染情况,以及检测ALT、AST、γ-GT对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治疗时间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1【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丙型肝炎患者;HCV-Ab;HCV-cAg;HCV-RNA;ALT;AST;γ-GT【作者】王中东;黄麦华【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3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 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感染者中绝大部分发展成慢性感染进而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1]。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大约2.35%的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
丙型肝炎病毒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其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病理性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它还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
而高度慢性化是该病的最大特征[2]。
由于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因此,控制HCV感染的形势十分严峻,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控HCV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最为有效的手段。
抗-HCV与HCV-Ag联合检测的应用评价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HCV抗体联合检测在筛查丙型肝炎的应用价值。
方法统计HCV-Ag阳性标本的HCV逆转录PCR检测结果. 结果 HCV-Ag阳性标本经PCR测定HCV RNA 阳性37例. 结论 HCV-Ag的检出时间早于抗体. HCV-Ag和HCV抗体联合检测,缩短了检测窗口期(PWP),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HCV核心抗原抗-HCV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丙型肝炎HCV在宿主外周血中含量及病毒抗原的含量非常低,常规方法很难直接检测。
利用重组HCV-Ag 开发的抗-HCV抗体检测技术,目前,检测的特异性有所提高。
但是,在HCV感染后至抗HCV抗体产生之前还有一段约40-70天的较长时期,称为感染后血清阳转前的窗口期(PWP)。
如果仅仅检测抗-HCV就会漏检,不能实现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同时给临床输血带来潜在威胁。
HCV-Ag核心抗原作为HCV感染者体内出现的早期感染的标志,几乎与HCV RNA同时出现.为了评价HCV-Ag检测对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价值,本文对门诊体检人群及住院病人进行HCV抗体初检、复检,HCV-Ag的检测,HCV-Ag阳性标本进行HCV逆转录PCR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统计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门诊体检及住院病人的HCV-Ag、抗-HCV抗体,HCV RNA检测情况. 总标本9650例,标本包括抗-HCV阳性血清标本,抗-HCV可疑血清标本,单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的标本,HCV-Ag、抗-HCV抗体和ALT均阴性的标本。
抗-HCV阳性标109例, 抗-HCV可疑标本78例,单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的标本65例,HCV-Ag阳性标本经PCR测定HCV RNA 阳性37例。
1.2 方法1.2.1 抗HCV 抗体检测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公司生产的抗-HC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初检,采用厦门英科新创的公司生产的抗-HCV抗体试剂盒进行复检。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
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标签: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 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
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探讨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诊断丙肝的临床价值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病进展缓慢,常常在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及早发现和诊断丙肝对阻止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丙肝核心抗原(HCVcAg)是丙肝病毒内部核心蛋白的一个组分,它在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到关键作用。
HCVcAg的检测可以直接反映出体内丙肝病毒感染的存在与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HCVcAg检测可以提供更早期的丙肝诊断。
与传统的丙肝抗体检测相比,HCVcAg检测可以在感染后较早的时间内发现病毒感染,并帮助识别患者的感染状态。
将HCVcAg检测与丙肝抗体检测相结合,可以提高丙肝的筛查能力,缩短诊断时间。
HCVcAg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毒负荷。
病毒负荷是指体内病毒的数量,是评估感染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病毒负荷越高,说明感染严重程度越大以及病情进展风险越高。
HCVcAg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病毒负荷,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感染程度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HCVcAg检测可以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
丙肝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治疗,病毒消除是治疗的关键目标。
HCVcAg检测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毒消除情况,预测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如果病毒负荷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说明治疗有效,患者预后良好。
反之,如果病毒负荷持续增加或没有明显下降,可能表示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可以提供更早期的丙肝诊断,评估患者的病毒负荷,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HCVcAg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在不断提高,将为丙肝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帮助。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
HCV感染后,患者的起病和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以亚临床感染为多见,容易造成漏诊。
丙肝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易早期出现肝硬化、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HCV的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用于HCV感染诊断的常用主要指标有抗-HCV、HCV-cAg、HCV-RNA、丙肝基因型。
现多采用的第三代检测抗-HCVEIA试剂增加了HCV基因组Ns5区表达的蛋白作为抗原,进一步提高了试剂的敏感性,但还存在“窗口期”长、假阳性等问题。
HCV核心抗原出现早,检测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对处于HCV 感染“窗口期”的个体检测有很大价值。
HCV-RNA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是EILSA技术的有力补充,常常作为HCV感染的主要确诊手段。
尤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中,HCV-RNA定量检测作为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在临床上主要是决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疗程和用量。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临床检验;临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91年被分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调查发现,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7.1/10万,目前全世界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其中我国约有4 000万,我国HCV的感染率在0.9%~5.1%。
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且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及发展显著相关。
掌握和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的方法和意义,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的重大作用。
1 丙肝抗体(抗-HCV)检测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此种检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体)与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抗体和底物进行测定,是间接检测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
浅谈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必要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感染丙肝病例逐年大幅提高。
丙肝抗原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提高丙肝病毒检出率、减少丙肝抗体检测窗口期的漏检率。
标签:联合检测;检出率;健康丙型肝炎病毒是RNA病毒,和艾滋病毒、非典病毒有相似之处———极易发生变异,所以疫苗的研发工作显得相当艰难。
另外,丙肝的危害在于它的可转化性,虽然丙肝在急性发作时有可能自愈,但是更多的丙肝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丙肝。
全球现有丙肝患者,其中80%的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和乙肝一样,丙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经过20年的感染,大约10%-30%的丙肝病人又会患上肝硬化。
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如血制品;经破损皮肤、粘膜傳播;一些医疗操作消毒不严,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
其次是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现有几种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一、丙肝抗体检测:是感染丙肝病毒的指标,丙肝抗体阳性具有双层面的意思,一方面说明现症感染丙肝病毒,另一方面说明既往感染丙肝病毒,需要做进一步的HCV-RNA检查确定病情。
二、HCV-RNA检测:丙肝病毒感染后血清中即会出现丙肝病毒RNA,是丙肝病毒复制最直接、灵敏性最高的指标,HCV-RNA呈阳性即说明感染丙肝病毒,并且体内的丙肝病毒数量较高,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三、HCV核心抗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HCV感染者用抗体检测存在较长的“窗口期”,所以HCV抗体检测容易造成丙肝感染的漏检;另外,HCV抗体检测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HCV核心抗原检测适用于丙型肝炎“窗口期”感染者及免疫功能缺陷的HCV感染者,可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丙肝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有它的优势存在,可提高丙肝病毒检出率、减少丙肝抗体检测窗口期漏检率。
丙肝游离核心抗原检测时间段在感染后12天至70天可检出,70天后丙肝游离抗原消失丙肝抗体产生;抗体可检测时间段为感染后70天,自身免疫病或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丙肝抗体的检测时间可长达2年。
202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策略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性RNA病毒,可引起进行性肝损害,进而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5 8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其中仅21%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得到诊断。
为消除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肝炎,我国在2021年发布了《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要求加大丙型肝炎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实现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全覆盖。
WHO在2016年发布的《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提出“到2030年消除作为主要公共卫生危害的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旨在2030年90%以上的HCV感染者得到诊断。
为早日实现该目标,近年来HCV感染检测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出现并逐步推广应用。
此外,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以得到治愈,简化的HCV感染检测和诊断流程可以缩短从就诊至治疗的周转时间,使丙型肝炎患者尽快得到治疗。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HCV 感染检测的最新指导文件和研究进展,对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策略进行综述。
1HCV感染的检测标志物HC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感染。
急性HCV感染是指在接触和感染HCV后6个月内出现HCV感染的检测标志物,按照HCV感染的自然过程,暴露于HCV后1~2周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CV RNA,随后依次出现HCV核心抗原(HCV cAg)p22和HCV抗体。
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一部分HCV感染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可自发清除HCV感染,其他感染者则转为慢性HCV感染。
HCV感染检测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
注:a,自限性HCV感染;b,慢性HCV感染。
图1 外周血中HCV感染检测标志物的动态变化2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丙型肝炎诊断(WS213—2018)》,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HCV抗体和HCV RNA检测。
抗体ELISA检测联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在丙肝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讨在丙肝治疗中应用抗体ELISA检测联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意义。
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于该院进行临床申请HCV-RNA 检测的325例患者(325份标本)作为研究对象,325例患者全部进行抗体ELISA 检测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抗体ELISA检测与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结果均阳性时,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为0%,单用抗体ELISA检测的假阴性率为12.9%,与单用抗体ELISA检测相较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明显较低(P<0.05);抗体ELISA检测及与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均阴性时,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为0.3%,单用抗体ELISA 检测的假阴性率为2.3%,与单用抗体ELISA检测相较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明显较低(P<0.05);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检测为阳性而抗体ELISA检测为阴性时,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为0%,单用抗体ELISA检测假阴性率为75.0%,与单用抗体ELISA检测相较两者联合检测的假阴性率明显较低(P<0.05)。
结论采用抗体ELISA检测联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临床样本的假阴性率较低,两者联合检测提高丙肝的诊断符合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丙肝治疗;抗体ELISA;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丙肝为常见的传染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可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相关统计显示[1],目前全球感染丙肝例数已超过1.5亿,我国丙肝感染例数较多,约占3%左右。
对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者而言,其大部分均无显著症状,与甲型急性肝炎、乙型急性肝炎的患者相较,部分引起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往往也较轻。
但感染丙肝病毒之后,患者较易形成慢性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癌及肝硬化等疾病[2],而早期检出丙肝病毒感染并采取有效阻断HCV传播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在丙肝病毒感染诊断中的作用研究【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24-01【摘要】目的:探讨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vg) 在丙肝病毒(hcv)感染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抗体(hcv-ab)呈阳性感染者的血清86例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但是hcv-ab 呈阴性的高危者的血清128例,分别检测两组的hcv-cvg,对呈现阳性的标本做进一步的hcv-rna 定量检测。
结果:hcv-ab呈阳性感染者中有42例hcv-cag为阳性,阳性率48.8%,其中34例出现病毒复制;高危者中有9 例hcv-cag为阳性,阳性率7.0%,1出现病毒复制。
结论:hcv-cag是hcv感染早期的标志之一,检测hcv-cag对丙肝患者的早期诊断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和在预防丙型肝炎的传播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丙肝病毒;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核心抗原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乙型肝炎疫苗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接种,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
而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2]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措施。
因此,防止hcv传播的最有效手段是早期诊断。
本文旨在探讨检测hcv-cag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2010 年 6月~2011年6月在我校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214例。
hcv-ab阳性组86例,alt 高于200u / l 但hcv-ab 阴性的高危组128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88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1±6)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血清学检测排除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
1.2 试剂和检测方法①hcv-ab的检测: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cv-ab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丙肝感染诊断中采取丙肝核心抗原联合丙肝抗体检测的应用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8-11-14T09:36:51.2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8期作者:苏鸿凯徐新华[导读] 研究分析在丙肝诊断过程中采用丙型肝炎病毒 RNA(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苏鸿凯徐新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51006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丙肝诊断过程中采用丙型肝炎病毒 RNA(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丙型肝炎抗体(HCV-Ab)联合诊断的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能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共计1200例,均行ELISA法开展HCV-cAg与 HCV-Ab 的联合检测,针对存在有单项、两项阳性患者开展HCV-RNA检测。
结果在行联合检测之后存在单项、两项阳性患者共计49例,经HCV-RNA 阳性作为分组标准,HCV-cAg以及HCV-Ab均有着较高的检出率,两种方式联用对HCV的检出率效果良好。
结论临床上在丙肝感染诊断中,运用HCV-cAg以及HCV-Ab检测效果良好,可相互补充,优势显著,有利于减低丙肝漏检率。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丙肝抗体;效果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危害都很巨大,国内人群感染率达到了3%左右,有很多的早期丙型肝炎病苏鸿凯徐新华毒感染都不具备疾病特异性,即使出现一些症状也都比较隐蔽[1],而且该病很容易转变为慢性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逐步发展可能成为肝癌或者肝硬化,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密切接触和注射、输血等,因此如果能够早检出早发现病毒感染,就能有效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对阻断丙型肝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缩短抗体检测窗口期作用的
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hcv core ag缩短ab检测窗口期的作用。
方法通过询问病史筛选存在丙肝危险因素人群35例,通过cag、ab检测结果研究缩短窗口期情况。
结果 hcv cag早期辅助临床诊断丙肝比ab检测(2011年前)方法缩短约36.5天,ab检测(2011年后)方法缩短约33.7天。
结论 hcv core ag实验可有效缩短窗口期,为临床提供可信结果。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窗口期
卫生部发布《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防治知识要点》[1]提示丙肝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易慢性化迁延不愈导致慢性肝脏炎症坏死直至纤维化,更有部分重症感染患者病情恶化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肝硬化,预后不良。
现临床丙肝初步筛选结果一般为抗体检测结果,但存在窗口期导致临床高漏诊率,且丙肝后期治疗主要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疗程长,费用昂贵。
丙肝核心抗原检测是近10多年发展的方法,原理上能有效缩短窗口期,本文主要验证其缩短窗口期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2007.9-2010.9时间段内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等医师合作,在病人知情同意和伦理学委员会同意情况下通过询问病史,筛选有丙肝病毒危险因素人群,包括与丙肝阳性患者危险接触如针刺或在非正规场所有创伤性操作等人群,在病人初
次就诊时抽一次血,7天后再次就诊时抽一次血,筛选hcv cag初次检测阴性,按要求按时检测后阳性病人,隔7天检测至hcv ab
阳性终止。
排除最终检测阴性或者中途丢失、未按时间要求检测或初次检测阳性病人。
所有血清标本剩余部分均放入-70℃冻存以备复查。
1.2 方法与试剂
1.2.1 游离hcv core ag定性强生ortho trak-ctm丙肝病毒(hcv)游离核心抗原诊断(elisa)检测试剂盒,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
1.2.2 hcv ab定性珠海丽珠酶联免疫法(第三代)试剂盒(2011年前),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
1.2.3 hcv ab定性珠海丽珠酶联免疫法(第三代)试剂盒(2011年后),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要求检测过程中加入样本后反应时间应不低于60分钟,加入酶结合物后反应时间应不低于30分钟,加入显色液后反应时间应不低于30分钟,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
使用保存标本复溶后检测。
1.2.4 hcv rna定量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cv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和rotor-gene3000荧光定量扩增仪,操作见试剂盒说明。
2 结果
2.1 共筛选35例确诊为丙肝病人人群基本情况,见表1。
一般年轻人居多,分析可能是年轻人比较冲动,容易在路边非正规场所
进行有创性操作,比如穿耳孔、美容、纹身等操作。
表1 人群情况
特征有丙肝危险因素35例
年龄(岁) 35±11.54(18-60)
性别(男性/女性) 12/23
体重(kg) 53.8±10.57(40-75.5)
其它肝炎史无
2.2 抗原检测缩短“窗口期”情况以hcv rna和hcv cag同时阳性或hcv rna和hcv cag某一项为阳性的时间为确定为起始时间。
表2显示每次检测新发现的阳性例数。
图1以直观的方式显示从第一次开始检测后丙肝确诊阳性的总例数,共检测7天*7次后全部检测出。
表2 采用以下方法检测结果每次新发现阳性的例数
时间(天) hcv rn
a检测 hcv核心
抗原测定 anti-hcv
检测(改变前) anti-hcv
检测(改变后)
起始 35 33 0 0
7 0 2 0 0
14 0 0 0 0
21 0 0 2 3
28 0 0 4 6
35 0 0 11 16
42 0 0 14 8
49 0 0 4 2
图1 每次检测后确诊的丙肝例数
3 讨论
目前,丙肝病毒rna聚合酶缺乏错误校对机制导致基因组变异非常频繁无有效疫苗[2],且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3]。
临床诊断丙肝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结果,而丙肝早期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目前主要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治疗方式,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疗程节约费用,2011年欧美药品监管部门陆续批准特拉泼维(telaprevir)和博赛泼维(boceprevi)两个蛋白酶抑制剂销售,但在国内还未引进,早诊断仍是丙肝治疗的关键,游离核心抗原原理可有效早期辅助诊断hcv。
我们研究35例确诊丙肝的病例,在不同时间段比较游离hcv core ag和anti-hcv结果,通过计算发现hcv cag实验比ab检测(方法改变前)缩短窗口期约36.5天,方法改变后缩短约33.7天。
一定程度为临床早期诊断丙肝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也看出年轻人群是丙肝的危险人群,许多病人因为在非正规医疗场所进行有创行为而感染丙肝,所以我们建议尽量到正规医院做各种检查。
hcv rna虽然也可缩短窗口期但费用昂贵,需要专业仪器,在科技不发达地区或基层医院无法有效使用,国外资料表明hcv rna和cag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4]。
综上所述,hcv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和抗体存在检测窗口期导致高漏诊率,而hcv cag酶联免疫法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廉,可做为抗体检测的有效补充实验,为临床早期辅助诊断丙肝提供可信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r/ol].[2011-11-01].http: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 j/s10752/201007/48266.htm.
[2] marian e.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hcv):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viruses,2009,1(2):144-165.
[3] dutta u,kench j,byth k,et al.hepato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ronic hepatitis c[j].hum pathol,1998,29(11):1279-1284.
[4] nubling cm,unger g,chudy m,et al.sensitivity of hcv core antigen and hcv rna detection in the early infection
phase[j].transfusion,2002,42(8):103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