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经济相关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9.32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学习重点: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一、清代立法思想“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参汉,就是吸收明朝的封建法制。
酌金,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清朝入关不久,即开始将明律译为满文,并对明律略加修订,使之成为清朝法典。
顺治三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基本沿袭明律,稍有删改,但没能认真执行;? (二)《大清律例》的制定乾隆时期,《大清律例》对《集解》的整理删改。
律后增加小注。
律后附例,是以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
更加严密周详。
整部律例共有条例1042条。
清初由简单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于完成《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行后,作为“祖宗成法”,律文自乾隆五年以后不再修改,只是每五年一次将新颁的条例续纂入律例。
所谓“律一成而不易,例则逐年增删,五年一小修,又五年一大修,通行天下”。
这样就使《大清律例》沿用至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直到清末修律时才被《大清现行刑律》代替。
(三)例的制定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
律条与条例,条例与条例之间彼此矛盾冲突,影响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条例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所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是经过整理编写的事例。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清朝会典是仿照明朝的会典编成的,康熙二十三年,正式编篡会典。
清朝法律体系及其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法律体系对中国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清朝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传统,但通过对地方法律的整合和制定新法律,清朝法律体系呈现出了一定的新特点。
一、清朝法律体系的发展清朝法律体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继承和整合、康乾盛世的创新和变革、近代法制建设的尝试。
前两个阶段时期长达两百年,期间形成的法律体系对中国现代法制的建设具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清朝初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继承和整合了明朝的传统。
明朝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并采取了法官制度,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审判模式。
清朝保留了这些制度,并对明朝的法律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得清朝的法律系统比明朝更为完善。
康乾盛世是清朝法律体系的创新和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的清朝经济繁荣、文化显赫,各类法律组织和制度得以形成和完善。
比如,康熙帝制定了《大清律》和《大清仪则》等法律条文,使得清朝法律制度更趋完备;康乾帝创立了廷试制度并推行乡试制度,加强了管理和审判的监督机制。
近代法制建设的尝试则是清朝朝廷在面临外侵和内乱的压力下,尝试引入西方法律制度的时期。
这个时期朝廷曾试图修改旧制,制定新法律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清朝末年通过了《大清民律》和《大清商律》,并创设了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现代的法制建设。
二、清朝法律体系的特点从整体上看,清朝法律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法律内容的广泛性清朝法律体系的法律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刑法、民法、商法等民事法律,还包括了军法、官法、律令、制度等法规。
此外,清朝的法律体系还涵盖了宗教法和海商法等法律法规。
这种广泛性表明了清朝法律体系对于社会各种关系的规范力度之强,但同时也暴露了其法律实施的困难之处。
这一点在明清时期的法律实施中就非常明显,官吏在执行法律时常常受到地方习俗、民间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二)法律思想的变化清朝法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与明朝和宋元时期不同的法律思想。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一、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一)立法思想1.“详译明律、参以国制”2.“以德化民,以刑辅治”和“宽严之用,因乎其时”(二)《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作为清朝第一部通行于全国的综合性法典,于顺治四年三月正式“颁行中外”。
同年十二月,《大清律集解附例》的满文本也正式颁发。
《大清律集解附例》的篇目体例一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共30门,律文459条。
虽然顺治皇帝对于此《大清律集解附例》十分重视,在颁行时要求“子孙臣民世世守之”①,但由于抄袭《大明律》的痕迹过重,许多地方与清朝的实际距离太远,所以在当时出现了“律例久颁,未见遵行”的情况。
后世学者也多认为此律无异于明律的翻版。
(三)康、雍、乾三朝的立法与《大清律例》的制定乾隆初年修订完成的《大清律例》,其篇目结构与《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
律文436条,分47卷,30门,附例1049条。
《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而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综合性封建成文法典。
《大清律例》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基本精神、主要内容上,都全面继承了秦汉以来千余年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是一部集中国古代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五)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清朝是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全国性、多民族的封建政权。
从立国伊始,清政府就在政治、法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审慎处理民族问题,以巩固满族政权对全国的统治。
在政治层面,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对于各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
配合民族政策的实施,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调整民族关系和处理少数民族聚居区事务的法律、法规。
《理藩院则例》最初由《蒙古律书》演变而来,共分63门,计713条。
道光、光绪年间,曾有三次修订。
其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理藩院的机构职掌及编制。
(2)关于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职官和各项社会管理制度,如蒙古地区的土地、丁口、赋税、官员俸禄、朝觐,蒙古王公扈从、仪制、婚礼、赐祭、军政、会盟、邮政、边禁及喇嘛事例,等等。
第十一章清朝的法律制度【学习建议】本章讲述的清朝法律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集大成者。
在法律思想上虽然带有一定民族色彩,但并不像元朝那样严重。
法律制度上完备和成熟,尤其是在律典体例、刑罚制度、司法制度上,这也是我们学习本章的重点。
本章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名词解释,学习时应加以注意。
【本章知识点】:1.清初的法制指导思想2.清朝的法律形式3.清朝犯罪和刑罚的特点4.清朝的典权制度5.清朝的行政管理制度6.清朝的海外贸易制度7.清朝的诉讼和审判制度第一节清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一、保持法律制度的连续性清朝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法律制度的继承方面非常开明,对明朝法律的延续是全面和具体的,清初的《大清律集解附例》可以说是对《大明律集解附例》的抄袭。
二、正人心、厚风俗清政府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力图以此来统一中原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同时防止任何不利于其统治的异端邪说的存在。
“文字狱”、以人的文字言论论罪等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三、有治人,无治法在实施“人治”方面,清朝统治者首先强调皇帝本人亲自掌握刑罚大权。
清初的皇帝高度重视立法、司法事务,三次定律都是皇帝亲自写律文,对秋审更是事必躬亲。
其次,清朝重视法律的“人治“功能,也是要求官员对皇帝忠诚,强调皇帝的用人权,强调官员的素质,尤其是对纲常伦理的掌握才是决定司法成败的关键。
清朝统治者在实施法律方面还重视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重视具体措施上的“宽猛相济”、“世轻世重”,灵活运用法律打击威胁专制统治的犯罪行为。
【疑难分析】:如何看待清初法制思想中对中原传统法律的继承?在满洲势力入关后,面对巨大变化的统治环境,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代统治者迅速采取联合汉族地主官僚阶级,全盘继承明朝的政治法律制度。
其立法思想秉承儒家正统法律思想,明刑弼教。
清朝统治集团认识到要统治以汉族占大多数的中华民族,必须要树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并以此指导立法。
在此思想下,明朝维护纲常名教的法规均被继承下来。
清朝的法律体系随着清朝的建立,中国的法律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清朝与以前的朝代不同,其法律制度也与以前的朝代不同。
清朝的法律体系遗留至今,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法律形式、实践应用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清朝的法律体系。
一、历史背景清朝的法律体系是基于先前朝代的法律体系建立而来的。
汉朝制定的法律,称为汉律;唐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唐律;宋朝又在唐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宋律。
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也都在前朝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体系。
随着清朝的建立,整个中国的法律体系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清朝采用满族的法律制度,并且将这个制度推行到全国。
这个制度虽然和以前的汉律、唐律和宋律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在很多方面吸收了它们的精华。
二、法律形式清朝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满族法、汉族法和藏族法三个部分。
其中,满族法最为重要,是清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
满族法是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制度,它由满洲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传统制定而成。
这个法律体系包括了各种罪行的定义、各种惩罚的执行方法以及司法程序。
满族法是经过多次修改和丰富之后得以成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的。
汉族法是以前朝代保留下来的法律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朝时期的法典,是明朝的最高法律。
在《大明律》中规定了各种行政、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以及官员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
藏族法是藏族地区的特殊法律体系,由于藏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不同,一些法律规定需要特别适用。
三、实践应用清朝的法律体系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满族法成为了清朝官方的最高法律,被所有政府官员和司法人员所熟知。
在清朝,法官和律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才能上岗。
在实践中,法律的执行有时会因为官员的个人偏见而不公正。
然而,总体来说,清朝的法律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方面做得很好。
四、影响清朝的法律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
例如,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一度是清朝的附属国,朝鲜半岛的法律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清朝法律的影响。
清代的法律制度背景:清承明制,其法律制度直接渊源于明朝,其内容和体系与明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在清朝法制体系中均得到了全面的继承。
但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统治的特点,清朝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行了更为广泛、更为严厉的控制。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大兴文字狱在经济上肆意摧残资本主义萌芽在法律上全面保护满族贵族特权对境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司法管理1、入关前简况天命五年(16 2 1),努尔哈赤发布《禁单身行路谕》,这是满族政权建立后最早发布的一个成文法规,也是满族法制由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过渡的明显标志皇太极以大汗谕令的形式颁布了《离主条例》。
规定沦为私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人身解放,满族社会已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2、立法指导思想参汉酌金皇太极:仿效“古圣王之成法”摄政王多尔衮:“自后问刑,准依明律”。
政局基本稳定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从简单的借用、模仿,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清朝的统治逐步纳入了儒家法律文化的正统轨道3、立法概况《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的第一部综合性法典,完成于顺治四年(1647)其篇目体例一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3 0 门,4 5 9 条。
《大清律例》康熙即位后,对大清律及定例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并在每篇正文后增加总注以疏解律义。
康熙四十六年完成将《刑部现行则例》分门并入大清律的工作。
但未予颁行雍正皇帝即位后,以康熙年间的修订为依据,对原有大清律例进行修改。
雍正五年(1 7 2 7《大清律集解》正式颁行。
这次立法活动的重点是对律后所附条例进行分类处理。
正式明确了例的法律地位高于律乾隆五年(1740)《大清律例》修订完成,正式颁行。
篇目结构与明律同《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大清会典》《大清会典》是清朝具有行政法性质的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
清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裁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清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进行论述,以了解其特点与影响。
一、法律制度清朝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大清律例》和《大清宪章》组成。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刑法典,条文内容丰富,详细规定了各类刑罚与法律程序。
《大清宪章》则是清朝的宪法,旨在确立皇权与民权的平衡关系,并明确规定国家机构的职责与权限。
在法律实施上,清朝采用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制度。
中央设立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分别负责行政、礼制、军事、刑罚、工程与财政等方面的事务。
地方上设立省、县、府等机构,专门处理地方性法律事务并负责执行中央政策。
二、司法体系清朝的司法体系分为官府司法与民间司法两个层面。
官府司法主要由官员组成,他们按照法律条文进行判决与审判。
官府司法部门设立有六法司、都察院等,负责刑事审判与行政纠纷处理。
而民间司法则是由民间机构或地方乡绅组织的,主要处理一些轻微的争议与小规模刑事案件。
民间司法的特点是简化、迅速并注重调解,能够有效减轻官府司法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对于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刑事案件有不同的审判标准。
满族人与商人被视为优先级较高的公民,因此他们在刑事案件中享有特权,而汉族人则在法律面前被不公平地对待。
这一制度既体现了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的歧视,也导致了司法公正受到质疑。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影响清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与公正。
通过法律条文的详细规定,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益与义务,并在法律保护下行使与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官府司法与民间司法的结合也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解决纠纷的途径。
然而,清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与问题。
首先,满汉刑事案件审判标准的不公平性使得汉族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这引发了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其次,法律文本的复杂性与理解困难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使得法律的适用变得复杂与耗时。
清朝的法律与社会秩序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其法律与社会秩序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清朝法律的基本框架、具体法律制度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法律的基本框架清朝的法律基本框架建立在封建法律的基础上,注重对领土与民众的统一管理。
其法律体系以《大清律例》为核心,是清朝法律的最高法规,它包括了诸多条例和规定,用以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此外,《大清律例》还专门规定了地方法官的职权和责任,确保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性。
二、清朝的具体法律制度1. 家法清朝注重家族和家庭的稳定,因此实行了严格的家法制度。
家法对于家庭成员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如对子女的教育、夫妻的关系、家族财产的继承等都有具体的法规来规范。
2. 婚姻法清朝婚姻法对婚姻的合法性、夫妻的权利与义务、离婚的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婚姻法主要以男尊女卑的观念为基础,强调男方在婚姻中的权力。
3. 刑法清朝的刑法体系以《大清律例》为主要依据,它规定了严格的刑事责任和相应的刑罚措施。
刑法细致地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4. 土地法清朝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实行严格的土地法。
土地法规定了土地的分配、使用和流转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土地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三、清朝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清朝的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它强调家族和家庭的稳定,通过严格的家法规定,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婚姻法的实施维护了婚姻的稳定,减少了家庭纠纷和离婚的发生。
刑法的执行维护了社会公正和秩序,有效地威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土地法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
然而,清朝的法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对于农民和底层人民的保护相对不足,封建等级制度限制了他们的权益。
其次,法律执行不均衡,地方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贪污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司法的不公正和社会的不稳定。
清朝的经济相关法律制度
清朝在土地制度上大体承袭了明朝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试图通过不断地颁布法律来解决,当一个具体问题解决后又颁布另一个法律。
这造成了清代法律众多。
仅《大清律》的目录就多达27 页。
清朝的满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对于其民族自身是有一定特权的。
为了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律规定旗人生来就是有土地的。
由皇帝发布诏书,大量征收汉人的土地,这一现象在今天的河北一带较为常见,加上明朝时皇家享有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
而八旗兵勇自己是不会亲自去耕种的,这样一来,旗人有地无人耕种,而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就成为了这些土地的佃户大量的农民投靠到了这些旗人的农场中从事劳动。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时的小农经济是由佃农和自耕农组成的原因。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满族贵族内部也产生了矛盾。
原来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为了方便管理成立了八旗制度,皇帝统领两黄旗,剩下的六旗有其子弟亲信统领。
两黄旗归皇帝直属,各旗内部有一个旗主掌管旗内一切大小事务。
各旗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互不相让,在圈地运动中鳌拜的势力最大,在遭到各旗主的反对的同时也招致康熙皇帝的不满,这也是后期鳌拜被铲除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混乱在当时引起经济的极大震动,清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出台一部法律来改变这种情况。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农民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十分
落后,导致粮食的减产,这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
统治者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田庄制度。
这种田庄制的运营形式主要是,土地由内务府统一管理,内务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再由农民向政府缴纳租金。
到了年末政府就将这些租金的以部分按原来土地的比例给这些大地主。
这样既能保证每年的粮食产量,又曾加了政府的税收,还能保证八旗贵族的利益,在当时不失为一种两全之策。
但是在清朝后期,由于法律的特别优待,一些王公贵族整日无所事事,慢慢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他们经常私卖祖产,把政府分来的田地偷偷的典卖给他人。
这种行为造成土地大量的兼并。
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又颁布了法律来加以控制颁布“井田”制。
主要的目的是把田地分给没有职业的旗人,有他们来统一耕种。
这一制度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制度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就是这种优越的条件也丝毫没有引起无业八旗子弟的兴趣。
旗人受不了整日忙碌的耕种,不久逃离者十有***,这种制度也不能维持了。
有时候对特殊人群的优待,反而是一种无意间的坑害。
后期由于军事的需要清朝的统治者在边疆地区推广屯田制。
前期军队在战争时期从事军事活动,在和平时期从事农业生产,这与八旗制度建立的目的有点相似。
八旗军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这种生产方式既能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又能节省部队平时的开销,为中央政府减少负担。
这种生产方式逐步演变成了,军队占有土地后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在岁末向军队缴纳一定的租金。
这样在能保证军队保证战斗力的同事,军队又有足够的粮食与经济收入。
当然清朝的统治者也梦
想着“江山永固,一同万年”,在康熙年间皇帝颁布御诏称“永不加赋”,这时期中国的人口较之前增加了 3 倍,这一政策是之前的历代王朝所不敢尝试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国家经济已经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在经济方面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对于商业方面的立法也大多以防范商人偷税漏税为主。
统治者似乎认为商人站在了国家的对立面,而没有商人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这促使统治者制定较为复杂的税制来向商人征税。
对于商人的成功避税,贡献最大的要数当时的官员了,他们熟知法律可以帮助商人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避免沉重的赋税。
一个法律的出台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虽然皇权对商业有所抑制,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在清朝早期曾经实行“迁戒禁海”政策,禁止出海打渔住在海边上的居民也要迁移至内地。
虽然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收复台湾。
在当时台湾岛的粮食来源主要是依靠大陆,如果将大陆的居民内迁,以当时台湾的粮食储备来看,这些粮食是不足以维持半年的。
清代针对商人的法律规定也十分严苛,商人禁止穿绸缎,商人一旦从商其子女是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止东南沿海一带的工商业发展。
在清代末期手工业作坊及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一些地区的人从事商业,后以地域血缘为纽带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商业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大商帮。
其中有苏州一带的盐帮,山西一带的晋商,和安
徽的徽商,这些商帮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商人的财产不断积累,他们对身份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思想深深的根植与这些地位较低的商人的头脑中。
他们大多希望后代能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更有甚者为自己的祖宗买一个官职来冲脸面。
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拉拢商人他们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从此商人的子弟获得了与普通士子一样的权利,这一法令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从侧面促进了清末商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令志.请前期土地制度的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1.
[2]盛昱.八旗文经卷[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孟森.清代史[M].台湾: 正中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