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彩陶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51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明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进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进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要紧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连续进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进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进展的顶峰。
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进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1前言甘肃彩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远古时代手工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成果,对探索华夏文明渊源、史前美术研究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近年彩陶文化遗址旅游区出现了民间手工仿制复制彩陶的现象。
彩陶的仿制以纹饰和形态手工再现的方式制作,多以文旅纪念品的方式在博物馆文创商店销售,对彩陶历史文化的认识理解、教育与传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彩陶文化是甘肃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将彩陶元素创新为文化创意产品提高文旅产品的质量。
目前在工艺品生产领域一方面是批量化的工业生产,一方面是手工生产。
在文化创新领域,工业产品产量大、效率高但因其形式雷同、缺乏个性,不能满足文创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而遭到更多的消费者排斥,评价较低。
传统手工艺是当代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品位普及化,应用艺术生活化,文化经济高值化”[1]目标的重要实践领域,但传统手工由于设计样式陈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同样对追求个性审美需求的消费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譬如彩陶工艺的仿制。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彩陶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设计语境下介入文旅创意产业获得再生产性保护发展呐,笔者认为马刚袁孙圣国(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兰州730020)以彩陶元素为母题进行陶艺创新来满足当代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彩陶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
彩陶生活陶艺的再设计不仅是设计语言的升华和功能的转变,而是立足于当代生活的语境下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与思考,以借助生活陶艺设计来寻找彩陶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重构新的价值形态。
生活陶艺;文化创新;设计(1962.5-),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
邮箱:****************本文为甘肃省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甘肃彩陶元素的传承教学实践”阶段成果。
s Reserved.传统手工在当代语境下必修走科技引导下的设计创新之路———即现代手工路径。
许平认为手工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有充分的理由,第一是手工艺产品的独创性特征,第二是手工艺产品的专权性特征,第三是手工艺产品的人文性特征,第四是手工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特征。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城兰州。
相信各位已经游览过黄河百里风情线,品尝过兰州拉面并且对兰州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感受过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的现代化城市后,我将带各位走进远古时代,领略远古制陶工艺,见证祖先的辉煌。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兰州彩陶馆。
我们知道,彩陶文化在甘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大地湾文化、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绵延发展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
兰州地区是彩陶文化集中分布的地方,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彩陶文化就成为兰州史前文明的代名词。
因此,兰州彩陶馆于2011年11月28日正式建成开馆。
兰州彩陶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文物展览馆,为了能够让游客们将观赏和体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了解甘肃彩陶文化,彩陶馆共设置三层展厅。
一楼展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叫做序厅。
大家可以看到,序厅就好像为我们参观彩陶文化拉开序幕一样。
这里主要是将声、光、电结合起来,运用3D手段为我们再现远古时期人们制陶及生活场景,同时也介绍了彩陶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手段,相信大家一定更能体会到彩陶文化的历史。
了解过彩陶的历史之后,大家一定很像亲眼看到远古时期的彩陶到底会是怎样的。
那么,我们就要到二楼展示厅去看一看。
我们可以看到,二楼是专门的彩陶精品展示厅,这里集中展出了从兰州出土及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彩陶共91件。
这些彩陶包括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再到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分别代表了甘肃彩陶发展的初始期、繁荣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听到这里,有些游客也许会问,不同时期的彩陶如何得知其发展是鼎盛还是衰落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个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纹饰为四大圆圈,排列整齐。
它属于马厂类型的彩陶。
而马厂类型又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从出土情况看,彩陶样式较前期和后期齐山文化、辛店文化等丰富,样式也多。
由此,可以看出其是进入了鼎盛时期。
甘肃博物馆的彩陶博物馆免费参观。
耗资1.3亿的甘博内容之丰富庞杂超过俺的想象。
常设展览有《甘肃彩陶展》、《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个主题。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
关于彩陶,俺原来在图片上看到过,这次在甘博看到了大量展品,说实话,只有亲眼看到这些8000到3000年以前的祖先的制作,才能体会到这些彩陶有多么美,多么动人。
制陶术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水、火的帮助,制造出新的物品。
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更便于熟食,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脑的发展,它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野蛮时代的开始。
这是一些早期的陶器,有些陶器表面还留有绳纹。
到了后期,陶器变得更加实用,颜色基本都是橙红色,细腻光洁,图案线条绚丽对称,浓亮如漆的黑彩泛着幽幽的光。
仔细看这些陶器。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
这个陶瓶是甘肃彩陶展中的国宝。
鲵鱼,又叫娃娃鱼,是仰韶文化彩陶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旋纹尖底瓶”和纹饰的展开图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4700年。
此瓶在汲水时可自然下沉,汲满后能平稳提出,可见祖先的创造之妙。
陶器上,用圆点做为圆心,旁边画出优美的涡形弧线,图案热情奔放,优美流畅。
画它的先祖,是看到了黄河水的水波和漩涡,还是看到天上太阳和星辰的旋转?或者看到鸟儿展开的翅膀,还是蓝天上的流云慢慢的散去?彩陶上悦目的几何纹饰,从这里可不可以看到现代设计的影子?这个图案是不是很常见?肢爪纹彩陶壶图案最早来源于青蛙波浪纹彩陶罐内彩菱格纹彩陶碗马厂类型菱格折带纹彩陶罐祖先使用的红陶杯子蛙形红陶罐马厂类型距今4350-4050年浮雕龙纹红陶罐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
依次是内彩星斗纹彩陶勺、红陶铃、彩陶勺、手纹羊头形彩陶方杯。
三角纹彩陶鼓、红陶提篮、彩陶鹰形壶、彩绘红陶鸽。
髻发红陶俑首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
⾟店⽂化彩陶,⽝⾸⼈⾝图案,代表三千年前的神秘崇拜吗?⾟店⽂化:⼀⽀以⽺为图腾的神秘部族⽝⾸⼈⾝怪物,站在彩陶罐上,睁⼤眼睛,盯着远⽅!这件神奇的彩陶罐,是⾟店⽂化类型遗址出⼟的⽝⾸⼈⾝纹彩陶罐。
⾟店⽂化类型⾸次发现在⽢肃临洮⾟店!那么,⾟店⽂化类型遗址出⼟的彩陶罐上,为何有⽝⾸⼈⾝这样的图案呢?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段⾟店⽂化类型遗址的故事。
⼀个春⽇,安特⽣发现⾟店⽂化类型遗址我的家乡在临洮⾟店。
这是个⾮常古⽼的⼩镇,镇⼦紧挨着洮河,每年抬龙王过洮河的活动,不仅吸引了四⾯⼋⽅的乡亲,⽽且展现了我们⾟店久远的历史⽂化。
我们这⾥以前属于洮沙县⾟甸乡,1950年洮沙县合并临洮县后为太⽯区⾟甸乡,1956年为⾟甸镇,1958年公社化时期建⽴⾟店公社。
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了与“⾟店⽂化”名称⼀致,故改“甸”为“店”,1983年更名⾟店乡。
民间相传,⾟店镇的前⾝是镇南的古城巷,故⽽有“先有古城巷,后有⾟店街”的说法。
有⼈研究得出⼀个结论,⾟店系因有⾟家⼈开店⽽得名。
⼩时候,我就喜欢听母亲讲古镇上的故事。
长⼤后,在母亲(杨楠母亲杨凤兰,长期致⼒⾟店⽂化的抢救)感染下,也喜欢上了⾟店久远的历史⽂化。
说起来,我们⾟店的历史⾮常久远,⾄少有三千多年了。
别的不说,⾟店⽂化类型遗址的发现命名地,⾟店⽂化类型遗址是⽢肃境内发现的第⼀个古⽂化类型遗址。
它的发现者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
安特⽣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史前⽂化研究的开路者,拉开了周⼝店北京⼈遗址发掘的⼤幕,被称为“仰韶⽂化之⽗”。
他将西⽅近代⽥野考古引⼊了中国。
西北诸多彩陶⽂化类型的遗址都是他发现并且命名的。
安特⽣是1923年春天来到西北的。
1923年6⽉21⽇安特⽣到了兰州,随后,他以兰州为中⼼,在半径400公⾥的范围,持续了18个⽉的考古发掘。
起初,安特⽣⾛了⼀些地⽅,进⾏了⼤量考察搜集,寻找⼀些古遗址的线索。
然⽽,收获并不理想。
他有些灰⼼失望,有离开中国西北返回北京的打算。
·题目、
丝绸之路:
·选项、
在三国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后益加畅通
经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
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答案】
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题目、
齐家文化:
·选项、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陶器造型优美,各种带耳器显著增多,弧形大耳成为鲜明特点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
出现了成批的祭祀使用的青铜礼器
【答案】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陶器造型优美,各种带耳器显著增多,弧形大耳成为鲜明特点
·题目、
半山类型彩陶:
·选项、
纹饰十分罕见
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答案】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很早就向往着这个地方了,2013年11月机票白菜价,一人一面仅88元,利用一个周末当即订了票便飞往兰州来到了这个让我向往许久的地方。
甘肃省博物馆最吸引我的是其完整系统的彩陶艺术。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
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是甘肃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甘肃彩陶”陈列分为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陶苑奇葩——远古雕塑艺术五个单元,展出了近400件彩陶精品,如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等。
旨在全面反映甘肃彩陶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一部绚烂夺目的彩陶发展史,通过追寻甘肃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5000多年间彩陶艺术循序发展的脉络,重现人类童年的智慧之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脉。
从大地湾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四坝、辛店、沙井,一个个传承有序的中国彩陶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展窗向我们一一陈现。
望着那些一个个抽象的图案,仿佛间我触摸到了先民的灵魂。
在这些异常精美的物件前,我们不禁为之倾倒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中期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马家窑旋纹尖底瓶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创立的宗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
汉传佛教,主要是指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支佛教,其肇始于汉代,最初被当作神仙方术之类。
东晋十六国以来佛教经某些帝王的大力推崇,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日益兴盛,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甘肃彩陶文创产品的研究摘要: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彩陶文化地域特色明显,不仅给甘肃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甘肃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为西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研究甘肃彩陶的现状以及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如何继承并发扬甘肃特色彩陶文化,提出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意设计和形式,突出文化的内涵,塑造独特的个性品牌。
关键词:甘肃彩陶;文创;考古盲盒;文化传承一,文创产业概念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这样对文化产业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而创意产业又分为多个体系,每个国家的体系也不尽相同。
每个体系中又有不同的分类,来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现代名词。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娱乐休闲活动的追求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中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在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条件的支持下,共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二,考古盲盒概念盲盒源于日本,是指没有任何样式提醒的,装有不同玩偶手办的纸盒,需购买者打开后才能知道其内容。
盲盒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它给购买者一种比较刺激的心理,去刺激购买者的购买欲望。
考古盲盒设计及研发的初衷,是探索文创新模式,借用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盲盒形式,通过还原考古过程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它以契合市场思维与年轻人需求的方式,拉近了文物跟人们的距离,让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更多地活跃于人们的视线当中,吸引人们去观察它、了解它。
三,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彩陶文化复兴(一)甘肃彩陶文化历史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保存彩陶类器物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品位最高的省份,被冠以“彩陶之乡”的美称。
临夏市彩陶文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观众,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临夏市的彩陶文物。
彩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彩陶就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创造的珍贵艺术瑰宝之一。
彩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创新。
临夏市的彩陶文物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首先,彩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包括陶胎的选择、制作、雕刻、上釉、烧制等多个环节。
艺人们运用娴熟的手法和创意,创造出各种形状独特、色彩艳丽的彩陶作品。
其次,临夏市的彩陶在造型上注重表现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各种装饰纹样,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最后,临夏市的彩陶釉色丰富多样,有红、黄、绿、蓝等多种颜色,釉色鲜艳,相互衬托,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彩陶文物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研究彩陶文物,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彩陶文物中的图案、纹饰和雕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甘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多样的传统手艺。
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甘肃人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智慧的结晶。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政府已经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甘肃剪纸甘肃剪纸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通过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创造出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图案和图象。
甘肃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精巧、富有表现力而闻名。
甘肃省政府将该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技艺。
2. 武威马头琴武威马头琴是甘肃武威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独特的琴身造型和奏法而著称,被誉为“战斗音乐家”。
武威马头琴不仅在农耕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被用于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
现在,它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
3. 定西彩陶定西彩陶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传统陶艺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技术,塑造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陶器。
定西彩陶以其丰富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手工艺而闻名,成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重要项目之一。
4.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甘肃敦煌地区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它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
敦煌壁画已经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促进其保护和研究工作。
5. 水镜演艺水镜演艺是甘肃兰州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剧目。
水镜演艺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水浒传》为题材,通过舞蹈、音乐、道具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水浒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忠诚仁义。
它已被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历史文化。
美术课程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甘肃彩陶为例□李毅摘要: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的彩陶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彩陶的地区之一。
甘肃彩陶历经几千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分布地域、数量还是工艺水平看,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教师应该把握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利用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等资源,把身边的彩陶艺术与中学美术课堂有机融合。
部分学生对彩陶文化的历史不够了解,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彩陶文化,让学生感受从了解到探究、从陌生到理解的过程,让文化传承浸润于学生心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即文化。
教师要让身边的历史文化瑰宝从听、看、想变成实践,让学生体验彩陶艺术,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关键词:甘肃彩陶美术课程地域文化特色一、研究的起源:甘肃地区地方资源一彩陶概述陶器是判断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陶器的起源与创造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是远古时期物质文明的重要创造。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重现陶器文化的辉煌,如何承前启后、取其精华,都是现今人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甘肃历史底蕴厚重,民族众多,多种文化共生,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大地湾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
一些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陶罐被发现于天水秦安村村落中,当地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陶器。
以往,很多当地人并不知道陶罐的价值,在干农活时从田间地里挖出来只是将其带回家用以储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逐渐提升,对于这些藏于地下几千年的陶器的艺术价值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天水彩陶的出土将中国的彩陶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马家窑型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一种彩陶文化,得名于其主要发现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型彩陶的特点是采用了黑、红、白三种基本色彩,在陶器上绘制出各种图案和纹饰,包括人形、动物、植物、几何图案等,形式多样,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马家窑型彩陶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彩陶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为后来的彩陶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奠定了基础。
同时,马家窑型彩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陇南彩陶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陇南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陇南彩陶文化。
陇南彩陶是一种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精湛,色彩斑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报告对陇南彩陶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陇南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
二、历史背景陇南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陇南彩陶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陇南地区的丰富陶土资源为彩陶的制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当地人民对陶器的生活需求也为陇南彩陶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制作工艺陇南彩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首先,陶工需要从陇南地区的陶土中筛选出适宜制作彩陶的原料,并将其混合、捏制成泥坯。
接着,陶工将泥坯放入窑中烧制,待烧成硬陶后,再进行装饰。
装饰过程多样化,包括上色、绘画、雕刻等。
最后,陶工将彩陶经过再次烧制,使其色彩更加鲜艳,质地更加坚实。
四、艺术特点陇南彩陶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陇南彩陶的造型多样,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各种形象。
其次,陇南彩陶的色彩鲜艳丰富,运用了黄、绿、蓝、红等多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陇南彩陶的纹饰多元化,有仿生、几何、花卉等多种纹样,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地位与影响六、结论通过对陇南彩陶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了解到陇南彩陶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精湛,艺术特点独特。
陇南彩陶不仅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做出了贡献。
陇南彩陶的发展与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捏彩陶文案甘肃彩陶文化源远流长,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晖,由兴起到衰落,延续了整整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
它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为中国美术史掀开了无可替代的篇章,成为世界艺术殿堂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彩陶的纹饰是史前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直观反映、对美的追求和当时人类精神层面的某种信仰、崇拜。
彩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手制,模制与轮制。
一、手制法:手制又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
(一)捏塑法: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的手捏泥条等。
(二)泥片贴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
(三)泥条筑成法:泥条筑成法是新石器时代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为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
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
在甘肃境内,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直至青铜时代,始终以泥条筑成法为制陶的主要方法。
也就是说,甘肃彩陶除大地湾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这种制作技术。
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方法。
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圈筑是把泥条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因而胎壁内侧往往留有泥条的缝隙。
两种方法中以盘筑法多见,马厂期彩陶有时也使用圈筑法。
二、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
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
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山文化。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
三、轮制法又分为快轮与慢轮,慢轮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形成,其转速在每分钟90圈一下,因转速不快,故只能用于修整陶器,比如之前提到的“以点定位”法即用慢轮完成。
距今5000年前出现了快轮即每分钟转速在90圈以上,此时便可以制作彩陶,在今天的许多陶艺工坊,依然可以见到许多轮制法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