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消失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作者:赵芯宋巧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
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
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
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
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
行业文化MODERNENTERPRISE CULTURE1732019.12MEC 阜阳地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以安徽省界首地区“界首彩陶”为研究个案孙培淇 安徽省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73-02一、绪论(一)选题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深度变革,数字化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日益发展,国民需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増强文化自信与自觉、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
2017年初,相关单位相继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对于非遗来说,除了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方法外,新的保护理念也随技术变革而产生。
数字技术使得许多濒临遗失的事物重获新生,本来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遗产与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形成新的融合与跨界,扩展出很多新的产业,而这种跨界与关联,可以让文化遗产等中国历史文化宝藏,走上新的传承弘扬道路,赶上再兴的时机。
采取新型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技术的征集、保护、加工、解读、再现与弘扬,让它从主体性、唯一性、专有性转向数字性、多元性、共享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相关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国家、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构成单位的各种社会实践、观点阐述、展现方法、知识、技艺及相关的工具、文物、手工制品和发展场地。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手工艺、语言、文学、民间传说、神话、习俗、信仰、礼仪等传统文化。
受到日本使用“无形文化财产”概念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称谓改为“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截止2019年,阜阳全市有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技艺、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剪纸、临泉抬阁肘阁、阜南嗨子戏、阜南柳编、杜氏刻铜、淮北梆子戏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类文化彩陶花纹多有旋动的节律,花纹组合也多为斜列旋动的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被称之为“旋涡纹”。
这样的称呼不仅是因为其形似旋涡,更主要的是它那种不断回旋往来的运动意象。
关于旋涡纹的由来及其演变,学者们早有详尽的考察。
究其由来争论很多,而其演变也随着大量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它。
一、关于彩陶旋涡纹的起源观———多样并存彩陶旋涡纹的由来有很多的意见,一般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是由鸟纹逐步演变过来的,有的学者还就鸟纹向旋涡纹的演变进行过花纹形式的推测排比(见图1)。
这种解说的根据是旋涡纹由鸟论演变而来的规律,同时,这种转变同拟日论也是有着联系的。
著名学者张朋川先生也曾就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鸟纹作了一个演变图。
(见图2)他认为,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中,鸟纹已完全变成几何形了,由正面鸟纹减缩为圆点弧边三角形。
由侧面鸟纹减缩为钩羽形纹,鸟头减缩为圆点,被组合在富有动态斜形图案结构中,显示出庙底沟类型彩陶特有的奔放活泼风格。
图1图2第二种意见认为旋涡论是由指纹演变而来的。
有的指纹是盘旋状而与后来青铜艺术中的云雷纹极其相似,因此,旋涡纹又被称为“雷纹”。
例如说:“雷论者,余意盖脱胎于指纹”。
古者陶器以手制,其上印有指纹,其后仿刻之而以雷纹也。
这种推论的依据有绳纹与席纹为证实,因为绳纹和席纹都是属于在陶器制作过程中由于物件的纹样偶然印在陶器上而激发人类的灵感而创造这些纹样的。
同时,这种推论也源于原始的“装饰”说;指纹的仿制,是以几何形纹的装饰需要而存在,装饰说成为很流行的观念。
有认为“几何形图案是最富于变化,作法最易,最易适应,又能取得好艺术效果的一种装饰纹样”。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旋涡纹源于人们对于水波的形象化。
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旋涡。
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很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在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有一件彩陶它的旋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
彩陶的介绍一、引言彩陶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彩陶是将各种颜色的釉料涂在制作好的陶器上,然后进行高温烧制而成。
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发展历史彩陶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商周时期,彩陶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工艺品。
唐宋时期,彩陶达到了顶峰,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彩陶作品。
明清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技术手段的提高,彩陶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三、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制作彩陶首先需要准备好原料。
通常使用黏土作为主要原料,并添加各种颜色的釉料。
2.成型将准备好的黏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成型。
通常有手工捏制、轮盘造型等多种方式。
3.涂釉制作好的陶器需要在表面涂上各种颜色的釉料。
涂釉的方式有刷涂、喷涂等多种方式。
4.烧制涂好釉料的陶器需要进行高温烧制。
通常温度在1000℃以上,时间也较长,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
5.修整烧制完成后,需要对陶器进行修整,包括去除表面不平整、划痕等缺陷。
四、彩陶的种类1.汝窑彩陶汝窑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窑口之一,其彩陶以色泽淡雅、线条简练著称。
汝窑彩陶多以青花为主,也有黑、白、红等颜色。
2.景德镇彩陶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其彩陶以精美绝伦而著称。
景德镇彩陶多以青花为主,还有粉彩、五彩等多种颜色。
3.唐三彩唐三彩是指唐代时期出现的三种颜色——黄、绿、白组成的一种装饰样式。
唐三彩以其色彩鲜艳、形态优美而著名。
五、彩陶的艺术价值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彩陶作品通常具有精美的形态和独特的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著名的彩陶作品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结语总之,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种类丰富、艺术价值高,是中国陶瓷工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彩陶的概念是什么时代中国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概念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大约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
彩陶是指在陶瓷表面运用颜料进行绘画和装饰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从简单的实用工具转向了装饰艺术的时代。
彩陶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初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这个时期的社会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制陶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陶器进行日常生活,同时也将陶器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和仪式活动中。
彩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遗址中,如仰韶文化、杨始文化等。
在这些文化中,人们开始在陶器表面进行一些基本的纹饰装饰,如简单的几何图案、动植物的形象等。
这些装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绘制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颜料,形成了一些有限的色彩表现,从而构成了彩陶的初步形态。
随着时代的推移,彩陶逐渐发展壮大。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彩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陶器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良渚彩陶以其绚丽多样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而著称。
在良渚文化的彩陶中,人们运用了烧制技术,使用不同的颜料在陶器上进行纹饰绘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早期的彩陶多以红色或棕色为主,后期逐渐发展出黑色、白色、黄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彩瓷。
到了青铜时代初期,彩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彩陶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以三星堆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中,各种各样的彩陶出现了,并且在技术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彩陶的造型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纹饰更加复杂精细,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多样。
红、黑、白、蓝、绿、黄等颜色的彩陶相继出现,丰富了陶器的色彩表现,使彩陶的造型和装饰更加绚丽多彩。
总的来说,中国彩陶的概念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跨越了大约5000年的历史。
原始艺术奇葩——马家窑文化彩陶每当人们谈起中国原始文化、原始艺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它那亮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让人为之赞叹,都能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想,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向了巅峰,马家窑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从距今约5000多年开始到距今4000多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很强的独立性,其分布遍及省内的许多地区,尤以兰州地区最为集中。
在兰州市辖的三县五区内,该文化的遗存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墓葬已达千余处之多。
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兰州地区成为了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各文化类型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彩陶器形与纹饰上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马家窑类型就其时间而言应为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
该类型在兰州附近的黄河、大通河、庄浪河沿岸有较多的分布。
在兰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曹家嘴和王保保城遗址。
二十世纪80年代,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在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等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遗址。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从出土器物及所采集的标本看,多以橙黄色细泥为底色,器表一般打磨很光滑,图案彩绘普遍采用单一的黑彩,装饰纹样以鸟纹、勾叶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带状网纹、漩涡纹及旋纹较为多见。
构图方式多采用二方连续图案,结构巧妙,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旋动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
图案彩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多层次及对称装饰开始出现在器物上。
内彩极为发达,繁花似锦,引人注目。
至晚期白彩出现,并作为点缀出现在器物上,但不是很普遍。
器形制作很规整,以盆、钵、壶、瓶较多见,晚期出现豆与单耳瓶等器形。
在马家窑型彩陶纹饰中,涡旋纹给人印象最深,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四扳陶罐是极有代表性的杰作。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河湟陶韵黄河源头流淌的民族记忆策划丨本刊编辑部 编辑丨朱国伟丨济南市博物馆、西宁市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丨宁志浩/重磅Special Special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西北腹地,与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并称为青藏高原。
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孕育了中华灿烂文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又被称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
青海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敲打石器的铿锵之声,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就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人类彩陶文明史上最华丽、最绚烂的篇章。
青海河湟地区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青海特有的宗日文化、卡约文化等,从距今五千多年前完整地延续了两千余年,构成了人类史前文化的西部发祥区域。
特别是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盆”和宗日出土的“舞蹈彩盆”“二人抬物彩盆”堪称国宝,为青海在彩陶文明史上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而在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完整地发掘出1730座墓葬,出土的近4万件文物中,彩陶就有2万余件。
像“裸体人像彩陶壶”“方形彩陶器”“系列蛙纹彩陶壶”“彩陶靴”等更是让人走进了梦幻般的彩陶仙境。
济南市博物馆与西宁市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河湟陶韵——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在济南市博物馆如期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精选文物117件套,绝大多数来自青海柳湾墓地。
一件彩陶,一个音符,一种类型,一篇乐章。
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用深邃的目光,审视千年古陶,走进青海灿烂辉煌的史前文明。
马家窑文化远古文明之光/重磅Special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两岸的马家窑村,当时他把这类型彩陶命名为“甘肃的仰韶文化”。
精选全文完整版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寓意之谜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绘有舞蹈纹的彩陶盆。
舞者共三组,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尾饰与发饰飘向一致而与面向不同。
这些舞者是什么人?他们究竟为何歌舞,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谜。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个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绘有十五人分三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
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一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
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
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对于盘中的舞者为何而歌舞,学者们各有各的看法。
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有的学者根据舞蹈盆所揭示的舞蹈形象,认为这是原始社会的踏歌而舞。
因为踏歌要求人们“连臂踏地为节”,回旋宛转,互相唱和,而这个舞蹈纹彩陶盘中的五个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风飘动,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节奏统一,宛转轻盈,正好像后来的踏歌舞形式。
但有的学者对是否是踏歌舞提出质疑,认为它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圆圈舞。
用舞蹈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史前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当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反映到舞蹈上就是集体舞,而十五个人在一起共舞,正好反映了这一情况。
浅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艺术特征樊雪丹【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其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地带.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是解读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无字天书.【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裸体人像彩陶壶;艺术特征;文化经济【作者】樊雪丹【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观察,彩陶是人类首次从主观和客观上对火与土、火与矿石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认识的开端,从约8000年前彩陶制作肇始,这一凝聚了史前人类智慧和强烈的艺术审美的新生事物,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人们把自己的思想精华浓缩于一个简单的制造过程,从而开创了我国史前艺术中辉煌五千余年的彩陶艺术创造,而马家窑文化彩陶更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绘制技法、绚丽多彩的图案成为中国史前艺术中的奇葩。
马家窑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以彩陶精美、量多著称于世。
这些彩陶精品从艺术特征来看主要表现在造型艺术、绘画艺术以及艺术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三个方面。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艺术彩陶的造型是反映造型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表现在无论时代早晚,还是不同的文化类型,陶器的制作都已运用对称原理,而且陶器的造型大多数 (仿生形器皿除外)是由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或喇叭形等几何形演化而成,横切面呈圆形,周边曲线规则,器表平滑光亮。
这些物体形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常常接触到的,如陶器造型均注意权衡比例和曲直对比艺术效果。
从美学的角度讲,制作圆形器皿在造型结构的形式美中,比其他形体容易取得形体权衡比例和曲直对比艺术效果。
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圆形器皿在陶器总数中占有绝对优势。
名词解释彩陶
彩陶是一种古老的陶瓷艺术形式,主要流行在中国古代的彩陶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它是指用彩色陶料装饰或绘制图案的陶器。
彩陶制作的技艺在中国古代非常发达,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陶工们掌握了一系列精细的工艺技术。
首先,他们用选料考究的陶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上一层细腻的白色瓷泥,这样可以增加绘画的精细度。
接下来,陶工会用各种颜料和器具,在陶器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几何纹样等。
最后,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经过高温的作用,彩陶的彩色图案会与陶器表面融合在一起,形成持久的装饰效果。
彩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陶器的装饰形式,也提高了陶器的艺术价值。
彩陶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色彩,并运用了各种细致的装饰技法,使得陶器变得色彩斑斓、华丽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另外,彩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观察,许多图案描绘了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彩陶制作的技艺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欧洲和中亚等地。
在中
国,彩陶时期的结束标志着青铜器的兴起,但彩陶的艺术影响和技术传承仍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今,彩陶已成为了研究古代陶器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藏品之一。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西北地区彩陶文化是中国古代彩陶文化的重要地域分支,是古代中原彩陶文化向西北地区传播和发展的结果。
这一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彩陶艺术作品,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古代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就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历史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
根据考古发现,西北地区彩陶开始于半坡时期,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
与中原地区的陶器文化相比,西北地区的彩陶更为粗糙,但其特色鲜明,充满地方特色。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区域交流的增加,西北地区彩陶文化逐渐与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貌。
其次,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
首先,西北地区彩陶作品以多彩、多样的装饰图案而著称。
这些图案主要包括植物、动物、人物和几何花纹等,形象生动、富于变化。
其次,西北地区彩陶的烧制工艺独特。
西北地区多为黏土烧制,无论是坯体的制作还是彩绘的施工,都需要精湛的工艺和耐心细致的手工。
再次,西北地区彩陶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粗糙的外表下,蕴含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因此,西北地区彩陶作品在艺术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后,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今天的社会生活带来启示。
首先,研究西北地区彩陶文化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通过对彩陶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社会结构等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其次,研究彩陶文化可以为现代艺术的创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北地区彩陶作品的图案和造型独特,可以为艺术家们提供新的灵感和创作元素,推动艺术的多元发展。
同时,彩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彩陶消失的原因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
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
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
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
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
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
直到彩陶的出现,一种遥远神秘的色彩纹饰才从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将人类最质朴的审美情趣点缀到了这些日用品中。
由于这一精神元素的注入,彩陶身上的纹饰由写实到抽象,成为远古先民表达信仰、崇拜和祈愿的载体。
在出土的彩陶中大部分都只在上半部画彩,但是还有一些陶器全身都画满了彩。
既然彩陶在当时已有了普通日用品和高档的艺术品之分,那么,到底都是谁在使用它们?能拥有满彩陶器的人是否就意味着身份地位上的尊贵呢?在很多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墓葬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墓葬里陪葬着大量的彩陶,多的竟达上百件,而有的却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两件陪葬品。
这说明这个时候的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彩陶,成为了衡量贫富的一种标志。
在出土的彩陶器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
许多彩陶身上都出现了这种排列规整的小孔,而且这些小孔带有很明显的工具钻过的痕迹,很有可能是用骨针之类的硬物钻出来的。
这些小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经过仔细研究,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小孔之间曾经用皮绳或者麻绳串联在一起,其用途其实是为了把破碎的陶器重新拼接修补完整。
也许彩陶在当时真的属于很贵重的物品,所以人们才会这么珍惜,甚至想到修补。
当时的彩陶工艺还没有出现轮制法,一件彩陶的制作要经过炼泥、筑模、盘条塑坯、打磨器壁等繁复精细的手工制作,在陶器上绘彩更是倾注了制陶者全部的心血。
这种彩陶器出土的时候是一堆碎陶片,当考古工作者把它们拼接起来以后,才发现它们原本就是连在一起的,上面还有一个动物的雕塑。
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中国最早记载酒的典故中说到尧舜时代,酒已流行于社会。
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双连杯其实是酒具,但又不是普通的酒具,而是礼仪用具,为部落间结盟时领导者对饮所专享,以象征和平友好。
也许在沟通和好之前,两个部落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或战争,如今化干戈为玉帛,信任十分重要,因此,双连杯之间开有孔道,这样两个部落首领既避免了嘴对嘴共饮一杯酒又可以不必担心酒中有毒,正所谓“生死之交一壶酒”。
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使彩陶的意义也相对于它诞生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明显的转化。
因为它的制作繁琐而精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属于财富的象征,它的视觉形象又可以表现权力的尊贵。
但是,当青铜器出现了以后,人们发现这种更为坚固、稀有的器皿方能更加表达出人们对财富与权力的崇拜,满足人们对拥有某种奢侈品的虚荣。
于是,青铜时代终于不可逆转的取代了彩陶时代。
然而这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疑问:青铜器的产生固然对彩陶是一个冲击,可是彩陶毕竟前后发展了数千年,它的艺术底蕴是由一代又一代陶工传承积淀而来的。
青铜器时代来临了,这些陶工都到哪儿去了呢?他们不太可能全部涌向新的制造业,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丢掉饭碗,或者甘心情愿的舍弃美丽的彩绘世界一心制作素陶。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我们必须先来弄清楚,在彩陶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在制作彩陶呢?相比起青铜器,彩陶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温婉。
它总能让人联想到泥土的芬芳和远古先民河边打水的景象。
彩陶身上那些丰富多彩的纹饰也在无形中透露着制陶者的心境,稚拙而生动的万物生灵、天真而懵懂的日月星辰,那种河水般流淌着的波浪纹,那种虔诚的对蛙类的崇拜,还有抽象而不失规整的视觉审美以及细密精到的线条与色块,彩陶的世界里没有惨烈的战争,没有狰狞的野兽,是什么人描绘了这和谐美好的世界?彩陶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只有当人们开始在定居生活中积累粮食,集体协作进行耕种和狩猎,这样,随着生活的稳定,他们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制作陶器,甚至在陶器上绘彩。
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情感更为细腻,表现的手法也更为柔和。
也许女性制陶的说法的确令人信服。
就连古老传说中也有女娲团土造人之说,这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团土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陶器。
女娲其实也就是整个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彩陶最初的制作者,也许本来只是一些闲暇时作些家庭副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女人们。
但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彩陶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有一群专业的陶工从学徒开始一辈子从事这一行业,人们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制度自然也开始不断改变。
相对于女娲来说,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相传伏羲为推动农业进步,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其中还包括改革原先氏族的政治制度和嫁娶制度。
这些传说似乎与原始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谋而合。
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古史传说:人文始祖伏羲生于“古城纪”,这个“古城纪”也就是今天的天水一带。
天水市里的伏羲庙,娲皇村的女娲庙,这些历史文化的地理坐标让人们把天水视为华夏文化的起源地,而这一切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天水附近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使这座地处甘肃东部的文化名城找到了更多历史依据。
难道伏羲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和彩陶的兴衰又有什么关系呢?距天水市东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缓坡山地上,就是大地湾遗址。
已发掘出的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的文化遗存表明,这里曾是一个庞大的先民聚落群。
那么,传说中的伏羲会不会就是当时活动在这里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呢?我们可以肯定古史中提到的伏羲出生地“古城纪”就是今天的天水地区,而伏羲部落至少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或者最强盛的部落。
大地湾遗址正处于天水地区,也就是“古城纪”的中心地带。
这连续3000年不间断的原始生活遗迹同时也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远古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说大地湾见证了彩陶的兴衰。
在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大型的房屋遗址,根据碳素考古测定,这是距今5000年的一座建筑遗迹,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它并不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中的大型公共用房,只有一间大房作为公社成员议事活动的场所,它是一个多间复合式的建筑,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
这样一座原始宫殿到底是供谁居住的呢?大地湾遗址不同时期留下的遗迹都在告诉我们,彩陶文化是怎样宿命般的从人类童年那财富共享的氏族公社时期被逐渐卷入贫富差异与等级划分的社会。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阶级的产生,彩陶文化也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
颇具现代绘画视幻效果的点纹和黑白间隔纹在彩陶中丰富地变幻着,这种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距今四千年前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场类型彩陶,成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最后的绝唱。
彩陶文化在这样的巅峰状态怎么会随后就急转直下迅速的衰落和消失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变迁吗?是否还有什么别的不可抗力呢?就在与马场垣遗址同属于青海省民和县,相距不远的一个名叫喇家村的地方,当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齐家文化的房屋遗址时,竟然看到了十余具作求生状的尸骨遗骸,场面残不忍睹,触目惊心。
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是战争,屠杀还是天灾?这群人又都是什么人呢?经考古测定,这群人是生活在距今四千年前的原始先民,可是,在四千年前的某一天,这群人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体死亡了。
这种景象带给人们重重的谜团。
考古工作者对挖出的遗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这座埋葬了十余人的大房子来看,显然,房子在当时发生了坍塌。
他们应该是在危险来临之时躲进这间大房寻求庇护的,却没想到还有更强大的外力连房屋一起摧毁了。
在这间大房子中,人们还发现了一对母子的尸骸,这位母亲将自己的幼子掩在身下,双手紧紧地搂住孩子,抬头绝望的作最后的挣扎,历史凝固在了这死亡的最残酷的一刻,一切迹象表明,这里一定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天灾,人们甚至连一点逃跑的时间也没有。
齐家文化彩陶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正值传说中夏王朝之前的洪水时期,古籍记载在尧为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浩浩滔天的洪水。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曾写道,当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也许,喇家村大型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洪水和地震的遗迹,正见证了发生在四千年前,惊天动地的自然灾害。
洪水吞没了大量的农田,这使得已定居生活为基础的彩陶制造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适合于流动生活的圜底和三足的陶器。
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马骨,马的驯养为游牧创造了条件,也意味着游牧文化在这个地区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上出现了草原文化的痕迹。
这件人形陶塑出土于青海,令考古学家们感到诧异的是,它所雕刻的人物形象分明是一个高鼻梁、凹眼睛,典型异域外貌的原始先民。
不知陶塑中的人物形象是否曾是在这里游牧的某个部族的首领。
而古往今来,甘肃青海的黄河流域有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羌族、鲜卑族、蒙古族、藏族都曾先后活跃在这一地区,延续不断地共同劳动创造。
中国彩陶自甘肃大地湾发源地向西发展的一条血脉,也就在大洪水之后,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渐淡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