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7
第20课中国彩陶(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彩陶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彩陶艺术的欣赏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艺术特点,掌握彩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运用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彩陶装饰纹样的设计与应用,培养学生对彩陶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中国彩陶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彩陶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与历史背景(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彩陶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彩陶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彩陶的发展历程。
3. 艺术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彩陶的图片,总结彩陶的艺术特点,如造型、装饰纹样等。
(2)学生讨论彩陶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如制作工艺、审美观念等。
4. 制作方法与步骤(1)教师示范彩陶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如制陶、绘制、烧制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彩陶制作,掌握基本制作技巧。
5. 创作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独特的彩陶作品。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彩陶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创意、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彩陶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彩陶的制作方法与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国彩陶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设计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陶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彩陶艺术的美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
3. 通过探究彩陶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彩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彩陶的特点及艺术价值3. 彩陶的制作工艺及流程4. 彩陶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5. 彩陶鉴赏及实践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彩陶的起源、发展、特点、制作工艺及鉴赏。
2. 教学难点:彩陶的制作工艺及实践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彩陶的起源、发展、特点及艺术价值。
2. 演示法:展示彩陶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彩陶,提高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彩陶制作的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彩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彩陶的特点、艺术价值及制作工艺。
3. 展示:展示彩陶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4. 实践:分组进行彩陶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5. 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制作心得和感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彩陶起源、发展、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彩陶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参与彩陶制作实践的情况及作品完成质量。
4.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心得和感悟的充分性和深度。
七、教学资源:1. 彩陶实物或高清晰度图片。
2. 彩陶制作工具和材料(如泥板、釉料、画笔等)。
3. 相关文献资料、教科书或教育软件。
4. 投影仪、白板、绘图板等展示设备。
八、教学环境:1. 教室应设置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 桌椅布局便于学生交流和展示作品。
3. 确保通风和光照充足,以便于学生舒适地学习和创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彩陶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
神秘的中国彩陶一这是中国大西北司空见惯的风沙它在肆虐着这里的草木生灵的同时也偶尔会悄悄撩开大地的一角时不时地泄漏出一些人类历史遗留的痕迹。
多年以前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种“鬼罐”的说法。
原来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就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不少当地人认为这些跟白骨埋在一起的陶罐不吉利一见到就砸碎久而久之很多村庄周围都布满了碎陶片。
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鬼罐”的秘密也没有人留意过这些彩色碎片上诡异的图案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揭开。
在河南省西部渑池县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仰韶村。
与周边山区的许多村庄一样仰韶村被黄土丘陵所环绕千百年来沿袭着古老而平静的农耕传统很少与外界接触。
但这座树立在田间地头的石碑却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1921年深秋的一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支考古挖掘队带队的人竟然还是一个凹眼窝高鼻梁的西方人。
这个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人究竟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在那个年代出现在那样一个中国小山村呢他们到底在挖掘什么呢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
191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因为发现了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而名声大噪。
此后他的兴趣更多的转向了考古学。
由于西方在上世纪初叶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地层学考古方法因此安特生这次在河南的行动事实上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考古挖掘。
而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挖掘挖出了中国第一批彩陶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
这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从此名震中外考古学的历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专有名称“仰韶文化”。
迷人的红陶与黑彩的结合便是仰韶文化彩陶最大的特点。
根据考古学测定彩陶的年代距今在7000年到6000年左右。
在地下深埋了如此之久却依然光彩夺目栩栩如生。
奇特的造型神秘的纹饰这扑面而来的远古气息仿佛使我们触摸到了祖先的文化血脉但又似乎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而让人难以读解。
彩陶上那些奇特的纹饰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或者可以向我们描绘些什么样的故事呢伴随着第一批彩陶的出土对中国大地上早期人类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探索才刚刚开始。
中国彩陶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设计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彩陶的出现时间、分布区域和主要特点。
(2)掌握彩陶的分类及其代表性作品。
(3)学会欣赏彩陶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彩陶艺术的发展历程。
(3)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彩陶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彩陶的概述(1)彩陶的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2)彩陶的分布区域:黄河流域。
(3)彩陶的主要特点:纹饰丰富、色彩鲜艳、造型独特。
2. 彩陶的分类及代表性作品(1)半坡类型:以《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为代表。
(2)庙底沟类型:以《花瓣纹彩陶盆》为代表。
(3)仰韶文化: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代表。
(4)马家窑文化:以《舞蹈纹彩陶盆》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彩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彩陶艺术。
(2)教师简要介绍彩陶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彩陶的基本知识。
(2)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彩陶的分类及代表性作品。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彩陶的分类、特点及艺术价值。
(2)教师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彩陶艺术的发展趋势。
4.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欣赏彩陶作品,探讨其艺术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创作(1)学生动手制作彩陶作品,体验彩陶艺术的魅力。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彩陶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分析、创作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彩陶相关章节。
2. 图片:各类彩陶作品。
发现之旅――中国彩陶(一)多年以来,黄土高原上流传着“鬼罐”的说法。
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
不少当地人认为这些跟白骨埋在一起的陶罐不吉利,一见到就砸碎,久而久之,很多村庄周围都布满了碎陶片(图1)。
(1)田野中随处可见的破碎陶片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鬼罐”的秘密,也没有人留意过这些彩色碎片上诡异的图案,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才开始被慢慢揭开。
河南省西部渑池县有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仰韶村。
与周边山区的许多村庄一样,仰韶村被黄土丘陵所环绕,千百年来,沿袭着古老而平静的农耕传统,很少与外界接触。
一座树立在田间的石碑却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1921年深秋的一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支考古挖掘队,带队的人竟然是一个凹眼窝高鼻梁的西方人。
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191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发现了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而名声大噪。
此后,他的兴趣更多地转向了考古学。
西方在20世纪初叶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地层学考古方法,安特生这次在河南的行动,事实上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考古挖掘。
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挖掘,挖出了中国第一批彩陶,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
这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从此名震中外,考古学的历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专有名称:“仰韶文化”(图2)。
(2)安特生的考古队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纱迷人的红陶与黑彩的结合是仰韶文化彩陶的最大特点。
根据考古学测定,仰韶彩陶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6000年左右(图3)。
(3)图组:仰韶彩陶的最大特点是红陶与黑彩的结合在地下深埋了如此之久,却依然光彩夺目,栩栩如生。
奇特的造型,神秘的纹饰,这扑面而来的远古气息仿佛使我们触摸到了祖先的文化血脉,又似乎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而让人难以读解。
彩陶上那些奇特的纹饰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或者可以向我们描绘些什么样的故事呢?伴随着第一批彩陶的出土,对中国大地上早期人类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探索才刚刚开始。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乎遍步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据研究,彩陶的成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捏制法这是最早的手工制陶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容易的方法。
这种方式比较粗糙,成型不规则,但方便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小型陶塑,而在制作日常器皿时较少使用。
泥片贴筑法和捏制法一样,也是一种较早使用的手工制陶方法,是用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陶垫外面,一块一块地敷贴成一个陶器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