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8 短文两篇(讲)(提升版,教师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散文独特的文体特征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立足文本,品味文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
掌握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深入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切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善于对文本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3.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
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4中招考点记叙文是河南中招的必考内容,近五年写人叙事类散文共考过3次,抒情散文考过一次,小说考过一次,可见叙事散文考察频率较高.题型上均为简答题,考察点会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赏析词句,文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标题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等。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2.能总结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具有启迪意义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不同之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席慕容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例如: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小思,1939年生,-----------作家,本名-----------,另有笔名明川、卢颿fān等,祖籍广东番禺。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目标】A、知识和能力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B、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朗读法、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预习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二、导入1.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2.导语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正课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啜泣(chuò)狩猎(shóu)静谧(mì)骸骨(hái)B.档案(dàng)卑微(bēi)气氛(fēn)收敛(liǎn)C.刹(chà)那喑哑(yīn)迸溅(bìng)霎时(shà)D.宽恕(shù)簒(cuàn)夺荫(yìn)蔽称职(chèn)【答案】B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瘫痪并蒂各得其所翻来覆去B.锤打搓捻不求甚解慌然大悟C.尴尬荫蔽形影不离水波粼粼D.烂漫委屈满不在乎花团锦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恍.然大悟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的—项是()...错误A.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
B.初冬的清晨,田野上落叶缤纷,鸦雀无声....,一切似乎都在睡眠中。
只有你,故乡的小河,还在那儿昭示着生命的激情。
C.大家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我们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D.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鸦雀无声:.....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做声。
小河有声音。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短文两篇
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
方法指导:⑴分别从文章的文体、内容、主旨、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
⑵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最后宽恕蝉的聒聒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
四、自学指导(二)(
变化。
段:“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段:“那么小,却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自学指导(三)品味句子,感悟生命意义。
(
;生
六、课堂小结。
先抑后扬。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2分)A.嶙峋悬崖船舱怡然自得B.痴想迸溅笼罩头晕目眩C.卑微沉绽宽恕盘虬卧龙D.伫立聒噪收敛庞然大物【答案】C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是吗?那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男人问道。
B.《繁星》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C.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
D.“你疯了!”鲁智胜说,“人家大工厂不是慈善机构,什么人都照顾。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把“顿号”去掉。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砍伐或毁掉。
B.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C.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大约”与“左右”重复。
B:两面对一面,在“优秀”加“是否”。
D:滥用否定词,把“不”字去掉。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寂寞的老树(11分)①春天里,鸟儿们开始舒展他们嘹亮的歌喉,唱起春天的赞歌。
花儿们在争先恐后的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在冬天里,几乎绝迹的小虫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不愿错过分享春天美味的一份羹。
②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
他佝偻着身躯,好像一位老态钟龙的老人。
③春天里,其他树早已长满了树叶,只有他依然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机。
过路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但在一个晚春的夜里,他那枯老的树皮中,竟然钻出了一片嫩叶,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久他就长出了许多嫩叶儿,虽然与其他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及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生活、生命。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过程◆《蝉》(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骆宾王《在狱咏蝉》导入新课。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小思,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曾任教于多所中学和大学,有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记》《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等作品,本文选自《承教小记》。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正音解词,扫除阅读障碍。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字词学习内容)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脆.弱颤.动断续.宽恕.【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巩固基础知识,准备阅读文章。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对蝉原先是什么态度?后来有怎样的转变?前:蝉的聒噪使人心烦意乱,顿生厌烦;蝉虽病弱却鸣叫了一个夏天,作者认为只不过是夏天,不值得为此歌唱,蝉却聒聒不休,作者心生疑惑与不解。
后:先是惊讶,终是赞扬。
(2)说说作者前后态度与情感转变的原因。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朋友说蝉要被埋在地下十七年,这么漫长的时间只为出来活一个短暂的夏天,漫长的等待与短暂的生存对比鲜明,听到这些,作者心生惊讶;最后朋友又说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至此,作者才领悟到蝉生命的短暂、不易与坚持,最终被感动,进而敬佩、赞扬这只不起眼的蝉。
短文两篇
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
方法指导:⑴分别从文章的文体、内容、主旨、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
⑵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最后宽恕蝉的聒聒声。
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
四、自学指导(二)(
变化。
段:“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段:“那么小,却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自学指导(三)品味句子,感悟生命意义。
(
;生
六、课堂小结。
先抑后扬。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要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十七年吗?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第一篇《蝉》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语。
(1)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2)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3)宽恕.(shù):宽容饶恕。
(4)短暂.(zhàn):(时间)短。
2.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第二篇《贝壳》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语。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随便。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2.作者链接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学习要点】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探究活动】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的是什么?扬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教师释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讨论明确】
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朋友最后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表达了文章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课堂提升】
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颗牙齿
①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过来帮忙看孩子。
母亲63岁,长年的农活劳累使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背有些驼,耳朵有些背,牙齿也掉了多半。
②母亲刚来时,我对她的“教育”很是费了一番脑筋。
母亲在老家带过哥哥家的几个孩子,所以在带孩子的问题上颇有自己的一套,这反而更增加了我教导的难度,好比在一张画过野菊花的纸上再画牡丹,颠覆的难度可想而知。
③比如母亲经常会用嘴尝试奶粉的温度,用大人的脸盆洗孩子的尿布,嚼食品喂孩子等等,我制止时,母亲总是笑着说:“自己的孩子我不嫌!”我哭笑不得:“不是你嫌不嫌的问题,而是大人的口腔和脸盆带有很多细菌,不卫生,这样对孩子不好。
”母亲瞪着眼说:“大人怎么不卫生了?我带了两代孩子,都是这么照顾的,也都长得挺好啊。
”我不耐烦地扬着手中的书说:“这是科学喂养,书上都有,有空的时候你也看看。
”母亲看了看我手中的书,又看看我的脸色,不知是屈服于书本还是屈服于我的脸色,不做
声了。
④母亲岁数大了,便有些唠叨。
我扒开尿布查孩子的粪便有无异味时,她便会说:“我最近有些便秘。
”我查看孩子的耳屎是否正常时,她便会说:“我最近的耳朵越来越背了。
”我扒开孩子的小嘴查看长没长牙齿时,她便会说:“我又有两颗牙齿松动了。
”……说得多了,我便不耐烦地说:“等有空我带你去医院看看!”母亲又摇头又摆手:“”
⑤有一天,我给儿子喂鸡蛋羹,儿子一张嘴,一点银白从红红的牙床中冒了出来,“妈快来看!宝宝长牙齿了!”我兴奋地大叫。
叫了半天,母亲却没有动静,我一扭头,见母亲正盯着手里的馒头发呆。
⑥“你在看什么?馒头长花了?”我冲母亲嚷道。
母亲看了我一眼,低声说:“掉了一颗牙。
”我仔细一看,果然看见在母亲咬过的馒头上扎着一颗牙齿。
我一把夺过馒头,丢在垃圾篓里,又拿起一个馒头递给母亲说:“换个馒头吧,怪——”想了想,把“脏的”两个字咽到了肚子里。
⑦母亲叹了口气说:“这是我最后一颗牙齿了!”然后转过头来看看宝宝的小牙。
看着看着笑了:“比你长牙早了一个多月。
你长第一颗牙是在十一个月的时候,第一次掉牙是七岁半。
你的第一颗小牙我还放着,就在我的梳妆盒里。
”
⑧母亲一脸灿烂地回忆着,咧开的嘴里露出了光光的牙床,母亲的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全掉光了。
⑨在儿子钻出第一颗小牙的时候,母亲掉下了最后一颗牙齿,我厌恶地把母亲生命中最后一颗牙齿扔进了垃圾篓。
想到这里,我的心忽然痛了一下。
⑩我把母亲的牙齿从垃圾篓里小心地取出来,放在水龙头下仔细清洗,用毛巾擦干净,放进我的首饰盒。
我知道,终究有一天我会对儿子讲他的第一颗牙齿,到那时,我还会同时讲起我母亲的最后一颗牙齿。
1.“我”对母亲非常“不耐烦”,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文中写“我”对孩子的爱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原因:①“我”认为母亲喂养孩子的方式不科学、不卫生(1分);②母亲岁数大了,有些唠叨(1分)。
用意:和我对母亲的“不耐烦”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强调母爱的伟大,也突出了我的转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第7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答案示例:①内容上,写母亲的回忆,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珍爱;②情节上,为下文我对母亲的感情转变及保存母亲的最后一颗牙齿做铺垫。
【解析】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写母亲的回忆,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珍爱;从情节上,为下文我对母亲的感情转变及保存母亲的最后一颗牙齿做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想到这里,我的心忽然痛了一下”,结合上下文,谈一谈“痛”的含义。
(4分)
【答案】答案示例:因为自己对母亲的嫌厌而自责、愧疚,也因为母亲的衰老而难过、伤感。
【解析】试题分析:“痛”展现了我对母亲感情的转变,我为我对母亲的做法和对母亲的漠不关心而感到羞愧与自责,母亲的衰老我竟一点也没有注意,内心充满伤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文章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答案】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我”对母亲不耐烦的态度和嫌厌的心理,后写“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恩。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我”对孩子的爱和对母亲的嫌厌两相对比,强调母爱的伟大,也突出了“我”的转变。
【解析】
考点:分析写作手法作用,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