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爱莲说》选自卷三,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
著有等。
6.课文理解填空。
(1)《陋室铭》紧紧扣住“”立意,以“”一句统领全篇,表达出陋室主人的节操和的情怀。
(2)《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一句为全文之“睛”。
(3)《陋室铭》作者紧扣“惟吾德馨”对居室从、、三方面来描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7.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试题XXX《短文两篇》过关测试(一)《陋室铭》阅读训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选自《论语》)1回:即XXX,XXX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注:○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
____或_____。
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异的一项为哪一项(。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4.按要求填空,并翻译所填补的句子。
(1)本文开首用类譬喻法归纳综合全文主旨的句子是:译文:(2)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译文:(3)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译文: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A.本人和XXX、XXX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XXX、XXX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XXX、XXX。
7.作者在本文结尾援用XXX的话“何陋之有”有甚么寄义?8.从全文内容看,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其怎样的生活情趣?9、读【乙】用【甲】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16.短文两篇基础导练《陋室铭》《爱莲说》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陋室铭》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
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能力提升《爱莲说》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 孔子云:何陋之有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陋室铭》《爱莲说》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
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25短文两篇名校讲堂1.走近作品《山海经》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其中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此外,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集释》。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②欲得饮,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③地维.绝(古义:绳子;今义:连接,保持)④故水潦尘埃归.焉(古义:聚集;今义:回归)(2)词类活用①道.渴而死(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半路上)②北.饮大泽(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3)文言句式省略句①渴,欲得饮[即“(夸父)渴,欲得饮”]②怒而触不周之山[即“(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3.主题解说《夸父逐日》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4.重点突破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提示: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5.难点攻克“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的含义?提示:“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16 短文两篇1.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案牍(dú) B .德馨(xīng)C .调素琴(tiáo)()(2)A.淤泥(yū) B .甚蕃(pān)C .西蜀(shǔ)() (3)A.苔痕(tāi) B .鸿儒(rú)C .亵玩(xi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 .何陋之有B .无案牍之劳形C .以我酌油知之D .水陆草木之花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景瑞红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 颛顼..( )( )水潦.
( )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
得饮( )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
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
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
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kuāzhuān lǎo
2.(1)竞跑、赛跑;(2)太阳落山的地方3想要(4)黄河(5)向北(6)他的,指夸父的。
7从前8触:碰,撞9、(绳子)(断)
10、(因此)(移动)11、(饱满)
12、(积水)(归向)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5)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故事
2.《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3。
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4.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值得,比起有些人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做什么,为了自己心中所追求而丧命不是充实多了。
他逐日的行为在有些人眼中也许可笑,可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坚持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他却觉得很重要。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7.夸父逐日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8.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9.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10。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
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1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12。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13。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