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在正颌外科控制性降压中的脑保护作用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丙泊酚药理特性药理作用与机制1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不同部位抑制程度不同。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缘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产生止吐作用。
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
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器官保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无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有抗惊厥作用。
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26]在不同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同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并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
丙泊酚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周婷;李雅兰【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22)4【摘要】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tc .could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brain tissue damage ,its mechanism mainly con‐sists of oxidative stress ,energy metabolism abnormality ,Ca2+ overload ,action of inflammation cell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vasomotor factor imbalances ,abnorm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and enzymes .Propofol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used intravenous anestheti c ,has a certain brain protection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consists of lowering brain metabolism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resisting free radicals , and inhibiting lipidperoxidation ,intracellular calcium overload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cell apoptosis and so on .%脑缺血再灌注、急性颅脑损伤、体外循环等可导致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异常、钙离子超载、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作用、血管舒缩因子失衡、蛋白和酶表达异常等。
丙泊酚药理特性药理作用与机制1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不同部位抑制程度不同。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 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缘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产生止吐作用。
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
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器官保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无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有抗惊厥作用。
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26]在不同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同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并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
丙泊酚药理特性之阿布丰王创作药理作用与机制1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分歧部位抑制程度分歧。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呵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沿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发生止吐作用。
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
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器官呵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没有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克不及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有抗惊厥作用。
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惯例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其实不延长[ 26]在分歧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分歧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其实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
丙泊酚药理特性药理作用与机制1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分歧部位抑制程度分歧。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呵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沿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发生止吐作用。
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
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器官呵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没有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克不及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有抗惊厥作用。
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惯例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其实不延长[ 26]在分歧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分歧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其实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病人36例。
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静 吸复合全麻,丙泊酚组[4~8mg/(kg·h)]18例,咪达唑仑组[0.2mg/(kg·h)]18例。
对两组病人围术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红蛋白值(hb)、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ao2、sjvo2)、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pao2、pjvo2)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丙泊酚组病人用药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氧合状况与术前相比,较咪达唑仑组改善明显。
结论丙泊酚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周围血管,减少水肿形成,降低脑代谢率,改善脑氧合,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丙泊酚;高血压;脑出血;咪达唑仑;脑代谢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已成为常见的急诊手术,手术期间如何进行脑保护是麻醉医师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年龄38~79岁,平均(46.73±8.58)岁。
其中男28例,女8例。
头颅ct示脑基底节出血20例,小脑出血8例,其他8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异常7例。
术前血压[(25.1±6.3)/(16.0±4.33)]kpa即[(188.25±47.25)/(120.0±32.5)]mmhg,钻孔引流术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32例。
手术时间1 h~6 h。
全组病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18例,咪达唑仑组18例。
1.2 麻醉方法全组病人均采用静 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采用地西泮0.2 mg/kg、哌替啶1 mg/kg、氟哌利多0.1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丙泊酚1 mg/kg 或咪达唑仑0.1 mg/kg。
术中以异氟烷(1.5%~2%)低流量持续吸入、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或咪达唑仑维持麻醉深度。
丙泊酚药理特性药理作用与机制1麻醉作用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不同部位抑制程度不同。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少凋亡蛋白Bax 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缘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产生止吐作用。
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
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5器官保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无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有抗惊厥作用。
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损害长时程记忆力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26]在不同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同作用: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并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
丙泊酚在正颌外科控制性降压中的脑保护作用机理作者:梁晓君侯敏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通过大鼠实验,研究丙泊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活性的影响程度,及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坏死的作用机制。
以探讨其在正颌外科控制性降压中的脑保护作用机理。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左侧侧脑室于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注射生理盐水1ml/kg,丙泊酚干预组(P组)射注丙泊酚1mg/kg,24h后断头提取海马组织线粒体,加入CaCl2于37℃下形成钙超载后孵育5min。
电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来观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
结果:电镜下C组线粒体结构完整,排列密集;I/R组可见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断裂、膜破裂;P组可见线粒体部分肿胀,嵴部分断裂,但损伤程度轻于I/R组。
与C组相比较,I/R组和P组线粒体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关键词]丙泊酚;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中图分类号]R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0-1072-04脑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是各种脑血管疾病所带来的主要病例生理改变。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失衡,钙超载和自由基生成会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的开放,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促使神经细胞死亡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1]。
丙泊酚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生成和钙超载,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2]。
本实验拟观察丙泊酚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MPT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丙泊酚在正颌外科控制性降压中使用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3组(n=10)。
假手术组(C):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mg/kg;缺血再灌注组(I/R):脑缺血后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mg/kg;异丙酚干预组(P):脑缺血后左侧脑室注射异丙酚1mg/kg。
1.2 方法1.2.1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4%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行大鼠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
放血降压至平均动脉压为(40±5)mmHg时,颈正中切口,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双侧劲总动脉10min后放开动脉夹形成再灌注。
分别于缺血前,缺血后,再灌注后以及动物复苏后各时间点测量动脉血气。
1.2.2 将大鼠麻醉后,迅速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皮正中切口,全部采用左侧侧脑室注射,于前囟后1mm,向左侧1.2~1.5mm处,微量注射器沿此定位孔插入3.5~4.0mm,回吸脑脊液通畅,将生理盐水或丙泊酚注射到侧脑室中,消毒缝合切口。
1.2.3 每组10只大鼠于再灌注24h后断头,冰台上迅速分离两侧海马组织,PBS缓冲液冲洗,匀浆后置于分离缓冲液中。
线粒体的提取依Pierce试剂盒(Phermo公司,美国)说明进行。
将线粒体重悬于1ml重悬液中,取适量测蛋白含量,线粒体的含量以所含蛋白量表示,依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
取各组海马组织的C1区固定于含0.1 mol/L二甲砷酸盐缓冲液的4%戊二醛(pH 7.4)和1%的四氧化锇中固定。
经乙醇梯度脱水后,包埋于Epon 812 环氧树脂中,80 nm 超薄切片,以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组织C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MPTP的开放状态。
1.2.4 将提取后的各组线粒体即刻置于300mmol/L蔗糖,10mmol/L Tris·HCl的重悬液中充分混匀。
各组加入200μmol/L的CaCl2。
整个反应体积为2ml,反应温度为37℃,即刻测定540 nm波长下5 min 内各组线粒体吸光度值的变化。
以吸光度值的变化表示MPTP的开放程度,从而反应MPTP的活性。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2 结果2.1 生理指标: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各时间点的血气分析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能够排除血气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见表1。
C组大鼠脑电图形态为短至长程8~10Hz、20~120μV的α节律和低电压β波,间有单个θ波,见图1;I/R组大鼠脑电图形态为波幅较低的持续性7Hz、30~40μV的θ节律,见图2,证实大鼠脑缺血模型成功。
2.2 线粒体形态学改变:C组可见线粒体内膜结构完整,内嵴清晰,排列密集;I/R组可见线粒体显著肿胀,嵴呈絮状,断裂,排列错乱,基质电子密度低;P组可见线粒体部分肿胀,嵴部分断裂,损伤程度介于C组和I/R组之间,见图3~5。
2.3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活性:表2所示在加入CaCl2后,三组的线粒体吸光度下降值。
与C组相比,I/R组和P组吸光度值均下降(P3 讨论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损伤是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极为重要的环节[3],自由基是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总称。
自由基一旦产生过量就可引起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过氧化反应,使膜结构遭到破坏、蛋白质降解、核酸链断裂、细胞崩解、线粒体变性,从而导致细胞的不可逆性改变,最终死亡。
同时细胞内的Ca2+浓度的变化,也是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重要中介因素。
脑缺血缺氧时,由于ATP供应不足,大量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过度兴奋介导与其偶联的钙通道开放、膜通透性增大及封阻机制障碍而致细胞外钙内流增加、造成细胞内Ca2+浓度增高。
而细胞内Ca2+超载,一方面使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同时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线粒体膜间隙肿胀,通透性降低,线粒体吸光度值下降及形态发生改变;线粒体受到严重破坏,能量生成障碍,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发生变化,引起神经细胞凋亡[4]。
通过本实验发现,缺血再灌注(I/R)组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甚至破裂,基质大量破坏,证明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线粒体形态发生改变。
线粒体内钙离子聚集引起线粒体膜电位消失,而线粒体膜电位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密切相关[5]。
MPTP是位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非选择性的多蛋白复合体,由电压依赖型的阴离子通道、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亲环蛋白D和其它蛋白组成[6]。
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和钙超载会诱发MPTP开放,促使线粒体内前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等释放到胞浆中,激活依赖caspase及非依赖caspase凋亡途径,引起神经元凋亡[7]。
同时促使大量离子非选择性进入线粒体,造成线粒体膜电位丧失,线粒体肿胀[8]。
我们通过对钙离子诱发缺血后线粒体损伤研究发现,I/R组线粒体在540nm下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表明钙离子诱导MPTP开放,促使线粒体通透性增高。
丙泊酚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钙超载和自由基生成,发挥脑保护作用[9]。
研究发现丙泊酚具有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
丙泊酚的化学结构为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含有酚环结构的脂溶性化合物,与已知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内源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在化学结构上有类似之处。
在自由基反应体系中,酚结构可以提供一个氢原子,自身转变成为苯氧基团,其中芳香环的共轭效应使得苯氧基团活性降低,不能激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而过多的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由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的。
丙泊酚可以直接与氧自由基反应,生成稳定的2,6-二异丙基苯氧基团,即以低活性的自由基取代了高活性的自由基,减轻了后者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贾东林等[10]在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自由基损伤模型中,发现过氧化反应可降低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加线粒体肿胀和丙二醛含量,而预先给予丙泊酚30μmol/L体外温育则可减轻上述损伤。
本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经丙泊酚干预后的神经细胞,发现其线粒体形态保持较好,这证明了丙泊酚能够维持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并减轻线粒体肿胀,改善线粒体功能。
丙泊酚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另一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内的钙超载。
目前认为钙介导的毒性作用是脑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载是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和凋亡的最后共同通路。
细胞内钙浓度往往和脑损伤时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丙泊酚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电流失活率,从而减少钙内流。
丙泊酚还可通过抑制磷脂酶C的活性减少三磷酸肌醇的合成,降低了细胞内储存钙的释放量,减轻细胞内钙超载[11]。
观察丙泊酚对钙诱导所致线粒体损伤的影响,结果发现丙泊酚干预后线粒体吸光度值较缺血组下降缓慢,提示丙泊酚阻止钙超载引起的MPTP孔道开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直接发挥轻度解偶联的作用。
正颌外科控制性降压是必须使用的一项麻醉技术,丙泊酚是术中常用的麻醉药,由于丙泊酚有类似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包括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减少神经细胞能量消耗;此外丙泊酚还能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减少钙内流等。
所以在正颌外科截骨降压时丙泊酚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在今后正颌外科麻醉中控制性降压时可以大量使用,以发挥其脑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1]Yousuf S,Atif F,Ahmad M.Resveratrol exerts i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 by modulat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s and associated cell death during cerebral ischemia[J].Brain Res,2009. 23(2):242-253.[2]Ergun R,Akdemir G,Sen S.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following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Neurosurg Rev,2008,25(3):95-98.[3]陈援,周玫.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52[4]Kroemer G,Galluzzi L,Brenner C.Mitochondri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in cell death[J].Physiol Rev,2007,87(1):99-163.[5]Graier WF,Frieden M,Malli R.Mitochondria and Ca2+ signaling:old guests,new functions[J].Pflugers Arch,2007,455(3): 375-396.[6]Lu C,Armstrong JS.Role of calcium and cyclophilin D in the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zation induced by glutathione deple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9,363(3): 572-577.[7]Weiss JN,Korge P,Honda HM,et al.Role of the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in myocardial disease[J].Circ Res,2003,93(4):292-301.[8]Kroemer G,Galluzzi L,Brenner C.Mitochondri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in cell death[J].Physiol Rev,2007,87(1):99-163.[9]Chiara Adembri,Luna Venturi.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in acute cerebralinjury[J].CNS Drug Reviews,2007,13(3): 333-351.[10]贾东林,褚晓玉,张利萍.丙泊酚对自由基引起的大鼠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7):763-765.[11]Tsnjiguchi N,Yamakage M,Namiki A.Mechanisms of direct inhibitory action of propofol on uterine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 inpregnant rats[J].Anesthesiology,2011,95(5):1245-1255.[收稿日期]2013-04-09 [修回日期]2013-05-03 编辑/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