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
- 格式:pdf
- 大小:126.53 KB
- 文档页数:13
M 本刊关注《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虚拟凶猛,网络让我们越来越孤单———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对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还有所怀疑的话,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怀疑它的威力了。
从Facebook 到开心网、人人网,从MSN 到QQ ,从Twitter 到微博,各种社交网络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场革命式的社交风暴,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情感、生活。
刚刚过去的2010年,国人称之为“微博元年”,各界名人、机构纷纷进驻社交网,几乎每天都有新面孔涌现。
有专家提出,社交网站的兴起称得上是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来自门户网站,国内形成了新浪、搜狐、网易鼎足三分的格局;第二次革命的代表是搜索引擎,它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第三次革命就是SNS 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改变的是人们的交往以及生活方式。
社交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社交网络,让宅人们足不出户,就可成为社交达人。
当身体不在场,当点点鼠标,便能随时随地沟通时,我们享受着网络社交带来的种种新鲜气象,同时也困惑慌张:网络让世界没有了距离,却让我们感觉越来越孤单。
虚拟凶猛,网络让我们越来越孤单詳謼策划/本刊编辑部撰文/赵莹李婉莉赵仁伟. All Rights Reserved.M本刊关注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上发生的一切,比任何技术革新都能更快速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锋是那些在电脑前编程的书呆子们,他们出于自娱自乐等个人情绪而产生的某个想法不仅能改变自身命运,还可能改变世界。
渴望交流———Facebook,交友5亿,或树敌若干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社交网络,也是互联网上最不可思议的神话,其活跃用户已经超过5亿,网站价值达到了惊人的500亿美元。
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性格内向、外表害羞,但内心狂热、冲动敏感的天才,同时也是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标准宅男。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呢?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原因。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1.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的转变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们更倾向于与虚拟世界进行社交互动。
与此同时,他们逐渐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交流。
不可否认,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可以轻松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烦恼。
然而,在虚拟社交的世界中,他们可能很难真实地表达自己,也更容易感到被忽视或孤立。
2.社交焦虑的增加社交媒体推崇以图像和文字来展示自己,这给了青少年们一种追求完美形象的压力。
他们常常被社交媒体中其他人的美好生活所打动,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评价也增加了青少年们的社交压力,导致他们退缩和避免真实的社交互动。
3.时间管理问题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可能导致青少年们沉迷其中,忽视其他正常的社交机会。
他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而忽视了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的现象使得他们感到与周围的人疏远,进而增加了青少年的孤独感。
二、青少年孤独感的表现1.情感孤独青少年们在社交媒体中虽然能与他人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是表面的、没有真实情感的。
他们很难找到可以真实倾诉内心的人,感到无法融入社交网络,从而产生情感孤独的感受。
2.社交孤立虚拟社交的世界不能替代现实中的真实伙伴关系。
青少年沉浸在社交媒体中时,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减少,他们的真实社交圈也随之缩小。
这种社交孤立感使得他们感到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和友谊,加重了孤独感的程度。
3.精神孤独对于一些沉迷于社交媒体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的虚拟交流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孤独感。
他们可能将社交媒体作为逃避现实问题和孤独感的一种方式,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孤独?作者:何吴明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04期自2006年以来,社交网络开始成为很多人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感觉无聊和空虚,因而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看朋友的新动态;或者是这样的时候:你浏览着朋友们在社交圈里发布的各种动态,反而觉得自己很孤单无助?驱动我们拿起手机的动力是孤独感。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天生需要归属感。
归属感一部分来自令人满意的社会交往,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无法令自己感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孤独。
注意,我们在此强调了“令人满意”这个概念。
这是因为,孤独感并非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多寡,而在于其所能提供给人连结感的程度,是社会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影响人们的孤独感。
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流行病”就是孤独感。
无数孤独的眼睛在搜寻着外界的兴奋点。
如今,与他人的交往有了更多的方式和选择。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交往机会增加,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使交往跨越时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接入而进行社交;使建立关系的数量增多,只要“加好友”就算是多了一个可继续接触的朋友。
人们依赖于这些网络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
那么,一个问题产生了:网络上这些新的社交机会是否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呢?这些便利条件是否在逐步“消灭”人类的孤独感呢?因网络而孤独早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初期,就有人关心网络的使用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1998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克劳特教授领导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名为“家庭网络”的追踪研究。
当时电脑和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进行“原生态”研究的条件。
他们选取了一些家里没有电脑,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家庭,给这些家庭提供电脑以及免费的上网服务。
然后,他们定期跟踪这些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
这个追踪历时3年。
最后,克劳特声称,大量的互联网使用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中包括线下社交圈的缩水和孤独感的增加。
克劳特认为,由于现在的孤独并不能预测未来的孤独,也就是说我们明天的孤独跟今天的孤独并没有相关关系,因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所增加的孤独感应该是来自对互联网的持续使用。
为什么有些科技越发达,人们越孤独?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孤独为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问题:一、社交应用和虚拟社交世界的流行社交应用的流行可以说是我们脱离现实、进入虚拟社交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交习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来维系自己的社交圈子。
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语音或者视频通话来缓解人们的孤独感,但这种虚拟的交流习惯也会逐渐切断人们的现实社交网络,导致人们越来越孤独。
二、新技术让人们的依赖感变强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依赖感逐渐增强,人们的社交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新技术让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很多信息,但信息过剩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频繁检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加疲惫。
相比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这些虚拟的刺激反而让人们更加孤独。
三、人们的社交圈日益缩小在社交应用和虚拟社交世界的影响下,很多人的社交圈正在逐渐缩小。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便于联系,或者为了时时刻刻与众人保持联系,宁愿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寻找“朋友”。
而与此同时,人们现实中的交友圈却越来越窄。
这种趋势同样也是造成人们越来越孤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寂寞。
不管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或者移动设备,这些科技的魅力背后也隐藏着很多的孤独。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机器更懂人类,但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往;互联网让我们可以与世界分享,但也让我们更为自闭;移动设备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事情,但也让我们远离现实的社交圈和人际交往。
五、解决孤独的办法孤独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解决孤独的办法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尝试解决孤独:鼓励人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和组织,尤其是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交往;提倡健康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减少网络时长;推广实名制社交应用,加强社会关系的连通性;倡导老少相处、文化活动、户外活动等,让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和周围的人。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困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等工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虽然互联网在让人们更加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交困境。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困境,并提出一些应对方法。
1. 社交网络导致的孤独感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保持联系。
然而,社交网络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孤独感的增加。
人们追求虚拟世界的认可,而忽略了真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点赞和评论来获取满足感,而忽略了真正的面对面交流。
这种孤独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对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 控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给自己一些离线沟通的空间;- 主动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与朋友、家人面对面交流;- 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结识新朋友,减少孤独感。
2.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允许人们自由地发布和传播信息,但这也给了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
有些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散布谣言,误导他人,甚至影响社会秩序。
这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混乱。
解决方法:-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核实和辨别;- 不随意转发和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 关注信源可靠的媒体渠道,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
3. 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容易被他人恶意攻击和辱骂,甚至遭受在线骚扰。
另外,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不足,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并被滥用。
解决方法:- 设定高强度的密码和隐私设置,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合理使用屏蔽和举报功能,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抵制;- 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避免成为隐私泄露的受害者。
4. 社交比较和自尊心问题互联网时代,人们容易通过社交媒体对比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导致自卑感的增强。
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精彩瞬间,而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
这种不必要的社交比较也会进一步削弱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交网络与现代人的孤独感在当今数字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一些人开始出现孤独感。
本文将讨论社交网络对现代人孤独感的影响,并探讨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键盘和屏幕与他人互动。
这种虚拟性质可能导致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进而引发孤独感。
与面对面的社交相比,通过社交网络交流的互动缺乏身体接触和实体存在感,这可能使得人们感到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变得疏远。
其次,社交网络的使用方式也可能使人们陷入孤独感。
许多人会因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而忽视身边的社交机会。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网络上浏览和回复信息,进而对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失去兴趣。
这样的社交断层可能导致他们与真实世界的社交联系变得薄弱,从而感到孤独。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虚拟性质也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通常只展示自己生活的美好和成功面,隐藏了真实的孤独和困扰。
他们通过对别人的成功和幸福的观察,往往会引发自我怀疑和对比,使自己感到更加孤独和不满足。
这种社交网络上的虚幻感可能使人们产生不真实的期望,从而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面对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人们应该意识到社交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社交。
他们应该主动参与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和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其次,人们应该合理使用社交网络,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其中。
可以设立固定的社交网络使用时间,以平衡虚拟和真实社交之间的关系。
此外,人们也应该保持对社交网络上内容的客观态度,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生活,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幸福和成长。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在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孤独感。
要缓解这种孤独感,人们需要意识到虚拟社交并不能取代真实社交,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平衡和管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和情感投入。
网络社交为何让我们越来越孤独作者:田丰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1期【摘要】网络社交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对话,网络社交呈现出浅层化、碎片化的特征。
由于社交网络的工作化、关系网络的裹挟和失去信息恐惧症,导致人们无法离开社交网络。
与此同时,出现了越社交越孤独的现象,根源在于网络社交的工具化和去人格化。
【关键词】网络社交孤独【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在生活中的孤独感却越来越强。
人们非但感受不到与他人交流的喜悦和充实,反而越发感觉到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落。
其背后的原因并非是互联网社会下的社交发生了变化,而是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
社交网络应用的便捷性是人们愿意使用它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原因,即时化的沟通提高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同时也会让人们习惯即时性的答复。
然而网络社交中人们之间对话和互动的逻辑会被经常的打断,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通常是句与句、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社交网络应用中对话和互动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也可能是有人在不停的说、另外一些人却说得很少。
在微信群里情况可能会更混乱,你所说的一句话,随时可能被另外一个人的插话打乱,甚至可能形成几个人同时相互聊天说话的“插播模式”。
这种在网络社交软件中出现的即时性对话的失序,使人们之间沟通的逻辑不畅,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深入的交流。
网络社交最明显的缺点是浅层化、碎片化和低效率。
所谓浅层化是指网络社交很少会有深入的思考和沟通。
特别是在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里,几乎没有人会花费足够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深邃的思考,相对简单化、固定化、仪式化的社交群内互动模式让大家的交流愈加浅层化。
碎片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社交中传递的信息受到手机屏幕的局限往往只是寥寥数语,百字以上已属长文,能够传达的信息相当有限,在反反复复的你一言我一语过程中信息更加支离破碎。
过度依赖网络,会使交往能力退化,让社会关系变得易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孙夏力一家嘈杂的饭店里,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正与女友共进晚餐。
席间,马克滔滔不绝,从智商讲到学校社团,女友努力想接上话,却发现怎么都跟不上他跳跃的思维,反而因为打断了他的讲话备受埋怨。
这样反复几次,女友愤而离席,马克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失落的马克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在博客上将女友痛骂一通,还觉得不过瘾,又通过黑客技术入侵学校资料系统,轻而易举搜集到全校女生的照片,并建立了一个网站,将照片上传供全校同学评论、投票。
仅几个小时,投票记录就高达 2. 2万次,这让马克的心情大为好转。
在网络上,全哈佛的女生都在马克的掌握之中;现实中的他,却无法跟女友好好吃一顿饭。
这是今年好莱坞热门影片《社交网络》的开场情节。
剧中主人公马克,就是现实中脸谱网(F acebook 的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
如今,脸谱已成为潮流、时尚的代名词。
在它之后,聚友(My space 、推特(Tw itter 等一系列旨在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分享资源、游戏互动的社交网站相继诞生,且用户数量急速攀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但很快,人们发现,火热的网络社交背后,越来越多的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孤独。
对于社交网络的广大用户,等待他们的现实很残酷——就算有上亿个联系人,也赶不走孤独这个敌人。
生活方式被改变【电影情节:由于侵犯了同学的隐私,马克的网站很快便被勒令关闭,但他的才能由此在学校流传开来。
很快, 3个大四学生找到马克,邀他共同开发一个以哈佛校友为会员的实名注册交友网站。
这给了马克很大的灵感,他开始私下进行开发。
2004年 2月 4日,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伟大发明” 的脸谱网,在马克的宿舍里正式上线了。
】从诞生至今, 7年来,脸谱网的用户数量成倍增长,截至 2010年年底,其全球用户数已达 5.85亿,平均每秒新增用户近 8人。
网站价值更是从成立之初的 500万美元,变成如今的 740亿美元,增长逾 1000倍。
社交媒体是否会导致人们感到孤独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交媒体会导致人们感到孤独。
首先,社交媒体的使用往往会导致人们过度依赖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例如,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与陌生人交流,而忽略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行为会让人们逐渐失去真实的社交技能,导致与人相处时感到不适应和孤独。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是人们精心筛选和编辑过的,呈现出的都是美好的一面。
这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不实感,产生对比和焦虑。
当人们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幸福和成功时,很容易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进而产生孤独感。
这种比较心理会让人们逐渐迷失自我,导致心理上的孤独。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互动往往无法满足人们真实的情感需求。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是片面和表面的,缺乏真实的情感共鸣和亲密关系。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许多“朋友”,但却很少有真正的朋友。
这种虚假和浅薄的社交关系会让人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导致人们感到孤独。
人们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忽视真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让人们产生对比和焦虑,增加了孤独感;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和浅薄的社交关系无法满足人们真实的情感需求。
因此,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孤独感有着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社交媒体不会导致人们感到孤独。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交流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这种广泛的社交网络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社交圈子,增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
其次,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维系和加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和亲人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动态。
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带来的孤独感。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和满足感。
[“越社交,越孤独”|为什么网络社交让我们变
了?]社交网络让人更孤独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交?这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机制,在远古时代,一个个体是不可能单独去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的,也很难每天找到食物,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交换信息和食物,共同协作,才能提高自己和后代生存几率。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社交的方式和要求不断地在变化,但是与其他人联系的愿望仍然是人类最强大的动机。
“社会孤立是一种折磨,对于一个在荒岛上长期被压抑的人,在远处看到人类足迹或人形将是最令人兴奋的经历。
”(WilliamJames,1890)二:为什么要进行网上社交这只是一种社交方式,就跟以前的书信一样,只不过借助当下科技,这种社交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时也是一种潮流和社交压力,当你认识的所有人都拥有很多个不同类型的社交账号时,都会在。
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
分手的情侣只需点击“删除”,就能让旧爱从自己的世界消失在社交网站日益风行的今天,很多人通过网络结识了新朋友,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似乎正在形成。
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脸谱”(Facebook)、“聚友”(Myspace)和“推特”(Twitter)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
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面对面交谈成奢望这项调查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对象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调查报告中证实,人们
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
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
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调查中,对于网络社交兴起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们持不同看法。
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受访者把网络交友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我就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并喝上一杯”。
另一位受访者斯特夫则
表示,他不会怪罪“脸谱”,要怪只能怪人们的自私,因为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
人性温情横遭扼杀其实对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就有所思考。
今年1月揭晓的第68届金球奖,其最大赢家便是根据“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
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
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
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能拥有成千上万“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在变得肤浅而低质。
“脸谱”这样的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
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在毁灭一些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
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则预言的准确性。
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
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所占比例近60%,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的比例。
分手的情侶隻需點擊“刪除”,就能讓舊愛從自己的世界消失在社交網站日益風行的今天,很多人通過網絡結識瞭新朋友,一個全新的網上社會似乎正在形成。
但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臉譜”(Facebook)、“聚友”(Myspace)
和“推特”(Twitter)這些本應讓我們聯系更加緊密的網絡社交平臺,可能導致人類越來越孤獨。
面對面交談成奢望這項調查由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發起,對象是18歲到34歲的年輕人。
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中有1/3習慣在網絡上和自己的傢人及朋友聯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們、進行面對面交流。
研究孤獨癥的專傢在調查報告中證實,人們面對面接觸時,腦下垂體後葉會分泌一種類似催產素的荷爾蒙。
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們減緩壓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發愛的感覺。
然而,網絡交流難以刺激大腦產生出這種荷爾蒙。
調查中,對於網絡社交興起的原因,被調查對象們持不同看法。
一位名叫約瑟夫的受訪者把網絡交友歸咎於年輕人的懶惰,“我就更願意和
朋友見面並喝上一杯”。
另一位受訪者斯特夫則表示,他不會怪罪“臉譜”,要怪隻能怪人們的自私,因為大傢不願在現實生活中花時間去真正瞭解他人。
人性溫情橫遭扼殺其實對於社交網站給人際關系帶來的沖擊,各界早就有所思考。
今年1月揭曉的第68屆金球獎,其最大贏傢便是根據“臉譜”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故事改編的電
影《社交網絡》。
電影描寫瞭“臉譜”對人與人之間慣有交往模式的改變。
如孤獨、寂寞的男主角馬克,靠著點擊鼠標就能俘獲超過133萬名“好友”,但現實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卻在起訴他。
當一個人在社交網站上動不動就能擁有成千上萬“好友”時,朋友到底意味著什麼?有專傢指出,社交網站所帶來的人際關系正在變得膚
淺而低質。
“臉譜”這樣的社交網站看似加深瞭人和人之間的瞭解,但實則在毀滅一些人性中最溫情的部分,比如分手瞭的情侶,隻需在主頁上輕輕點一下“刪除”,就可以讓對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西班牙《國傢報》曾預言,孤獨將成為21世紀不斷蔓延的“社會瘟疫”。
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結果證實瞭這則預言的準確性。
在接
受調查的2000多名英國人中,約有1/1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常常感到孤獨。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18歲到34歲的人群中,感到孤獨的人所占比例近60%,遠遠超過55歲以上人群35%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