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场悟道前后的王阳明思想转变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段传奇的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路——那便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这位明代的大儒,在龙场那个偏远、艰苦的地方,实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思想突破。
想象一下,龙场,那可不是什么繁华之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荒山野岭、瘴气弥漫。
王阳明被贬至此,生活条件的恶劣简直超乎想象。
住的地方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吃的东西也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每天都在思考,都在探索,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那个能让心灵得到安宁和力量的答案。
有一天,他躺在那破旧的木板床上,望着屋顶的茅草,心里想着自己的遭遇,想着古往今来那些圣贤的教诲。
突然,一道灵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都拥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苦苦追寻,只需要向内探索,发掘自己内心的宝藏。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那时候,我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满心期待能够取得成功。
可结果呢,事与愿违,项目失败得一塌糊涂。
我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沮丧和自我怀疑之中。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行?是不是我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各种成功学的书籍,请教各路专家。
但越是这样,我心里越乱,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我了解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才恍然大悟。
我意识到,我一直在向外求,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原因。
我发现,我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结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作者: 左东岭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8-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龙场悟道;诗歌创作;王阳明;体貌;创作情况;情感基调;主观色彩;圣贤人格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前后诗歌创作情况的不同体貌说明,龙场悟道不仅对于其哲学的良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其自身的生命意义以及由此导致的诗学转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的诗作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凄伤低沉与豪放不羁杂陈的情感基调,二是依然有讲求诗艺的倾向。
而在龙场悟道之后则表现为:一是心态的从容与心境的平和使其写出了较之前期更为空灵悠闲的作品,二是良知超然物外的情怀形成了其诗歌创作的幽默戏谑风格,三是对心灵的重视使其山水咏物诗具有了突出的主观色彩,四是其圣贤人格与高尚境界使其抒情诗具有了爽朗的格调与豪迈的气势。
四种转变形成了王阳明性灵诗歌的新特征。
2020 年第五期赣南师范大学学报Joom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oN q .5Sep.2020•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主持人语:阳明学作为“表”“理”合一的一种学术形态,呈现出“思想”与“物质”两种形式。
本期推出三篇论文分别从以上两个层面去阐释阳明学及其变迁。
《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路径》一文指出王阳明易学思 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龙场悟道”之前因循程朱易学,悟道以后发挥易理以证其“道”,之后又提出“良知即是易”的圆融。
《功祀与道祀:明清时期广东阳明祠的地域差异探析》从明清广东阳明祠物质载体出发,探讨 “功祀”与“道祀”两种类型祠宇的地域分布差异及原因,指出物质形态的阳明祠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思想形态 的阳明学。
《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文献探微》一文通过实地考察、版本校勘、训诂分析等方式考究了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遗迹,指出现行文献著录及题刻内容存在的问题,以此贴近与裨益的阳明学本意。
三位青年学 者在探讨阳明学与地域社会关系之时,或侧重“阳明易学思想”演变,或由碑刻、阳明祠“物质”载体及“思想”,关注阳明学“物质”与“思想”两种形态的差异与融合,展现出阳明学在地域社会变迁下的同一性与多样 性。
----陈涛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626 -05 -12DOf :16.13693/j. cadl. 513 - 1342/c.2020.05.009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20YB170)作者简介:赖少伟(1699 -),男,江西赣县人,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冲国思想史、王阳明与地域文化”赖少伟(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205)摘 要: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
以“龙场悟道”为分界,此前之阳明易学思想主要表现 为对程朱易学之因循,而基本不作自身之发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则是发挥易理以证其“道”;随着工夫之精 熟易简,王阳明又提出"良知即是易",指出二者本体与工夫之一致性,此为阳明易学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良知与易道圆融。
王阳明《大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于《大学》的作者、版本以及其中的义理,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过讨论,陈来《<大学>的作者、文本争论与思想诠释》(2020)认为“《大学》义理精要,篇幅不长,但从文本到思想,相关讨论非常多,在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宋明理学的很多根本性命题、核心话题以及重要争论都来源于此。
”[1]并且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溯源,陈来曾说“整个阳明哲学的概念和结构都与《大学》有密切的联系”[2]。
可见,《大学》在阳明心学的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阳明《大学》诠释的历程有助于厘清阳明思想的发展变化,增强对阳明心学的认知。
一、“龙场悟道”思想之转折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心学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纵观王阳明哲学的发展历程,可见他对朱熹的《大学》改本和相关诠释,经历了前期忠实信奉,中期怀疑茫然,最终彻底推翻、立己之学的过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也记载了王阳明思想的演化历程和阳明对朱子《大学》阐释的态度的转变,他将其概括为:先生之说,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3]王阳明早期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深信不疑,他仔细研读朱熹的著作,学习圣贤之道,但是在亭前格竹,七天无所获后,他开始对格物之说产生怀疑,直至龙场,他才明白了格物的根本意思,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什么好格的,格物只需要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上下功夫就好了。
至此,他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转变,对程朱理学进入到彻底怀疑的阶段。
在这之后他开始批判朱熹改本的《大学章句》,在《传习录》中,阳明在回复罗整庵的书信中就强调了古本《大学》本就简易直接、明白通顺,因而对朱熹作的改补提出质疑:“《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一八年第四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一、引言 儒家哲学主要围绕生命展开其论述,不同于佛教哲学,儒家没有一个彼岸世界的构想,也不同于道教哲学,儒家也没有一个神仙世界的设定。
这种重视人间世的现实品格,早在孔子那里就已经被确认。
相对于不可把捉的鬼神世界,孔子更加重视当下切实的人间世界;相对于对死后问题的诸种玄想,孔子更加重视人间世的生命状态。
儒家哲学发展到王阳明,尤其是龙场时期的王阳明,他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命困扰可以与孔子的厄于陈蔡等量而观,甚至还有过之。
此时的王阳明可谓是内外交困,迫近生命的边缘,正如他在《答毛宪副》中所言:“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
”①从外部条件来看,龙场地处贵州西北山林之中,毒蛇猛兽所在多有,瘴气弥漫,交通阻塞,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居住环境更为简陋,初到龙场的王阳明并无房舍供其居住,只好如野人一般暂时穴处于山洞之中。
人文环境几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生命价值体系重建赵永刚摘 要:王阳明谪居龙场时,面临生存和生命两个主要问题。
他通过处困之道化解了生存危机,以“未尝一日之戚戚”的乐观精神应对恶化的生存环境,以忠信礼义保障生命的尊严,并从道教神仙之术中解脱出来,体悟到与其片面地追求自然生命的延伸,不如建构文化生命的厚重。
王阳明认为文化生命的建构离不开对理的求索,不同于朱熹心外求理的既有模式,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创造性地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开始向“吾性自足”的心内求理。
向外求理,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他律道德的范畴;心内求理,则更注重高度自觉的自律道德。
龙场悟道的另一个创造性的成果是知行合一,即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合一。
如果说,心即理是向内探求道德知识的缘起,是文化生命的内求;那么知行合一则是在知行并重的同时,依然带有强调道德实践的倾向,是文化生命的外拓。
通过心即理与知行合一,王阳明找到了文化生命的内在依据,也实现了文化生命的外在践履,在朱熹之后,重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价值体系。
龙场悟道观后感300字
龙场悟道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历程,他在贵州龙场这个偏远的地方,通过深入思考和领悟,体验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个思想历程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之一。
在龙场悟道中,王阳明体验到了“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通过内心的反省和领悟,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这个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强调了个人内在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龙场悟道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它强调了内心的反省和领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
总之,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影响,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王阳明从廷杖之辱到龙场悟道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
明史《王守仁传》这样记载王阳明: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阳明一生思想的转折点是“龙场悟道”。
正德元年(1505年)十五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
当时围绕在武宗身边的是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
“八虎”操纵武宗,把持朝纲,擅权跋扈,气焰嚣张。
1506年冬,戴铣、薄彦徽等20名正直大臣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结果却被打成死囚。
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
武宗皇帝看了王阳明的奏疏后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刘瑾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正愁没有办法,这下正好大权在手,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廷杖四十。
廷杖之刑始于东汉,明代自朱元璋时成为常刑。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迭帕,示辱而已。
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
但明代偏偏一改“刑不上大夫”的古训,非要从肉体到精神彻底地折杀、羞辱知识分子,专制由此可见。
王阳明被脱衣廷杖后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充当没有品级的驿丞。
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锦衣卫一路追杀王阳明。
所幸王阳明逃脱了追杀,于第二年到达龙场就任。
龙场地处西南边陲,蛇虺魍魉,虫毒瘴疠。
在龙场艰难而又宁静的环境里,王阳明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
文化艺术68 《互联网周刊》2020.10.5文/弘毅王阳明一生悟道有三。
第一次为1508年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
龙场悟道第二年,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阳明心学的体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
第二次为十二年后的平乱悟道:经过赣南剿匪、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这些坎坎坷坷后,王阳明与学生们在江西赣州通天岩讲学时,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从此之后,王阳明把致良知视为心学的最核心思想而对外宣扬,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
第三次为1527年的天泉证道:晚年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在绍兴的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
这也是对阳明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的最终解说。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完善的三个变化阶段。
这种变化,其实符合任何成熟思想体系的发展逻辑。
新的思想往往是在旧有思想遇到关键困惑,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诞生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普遍思想产生差异,在新旧观点碰撞中,产生实践性理论,最后达到成熟,升华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思想。
20年代,当中国照搬共产国际经验,在城市发展工人武装运动接连失利时,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希望在农村”的论断,并进而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最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阳明心学的诞生,给我们以事业启示。
首先,选项目,要心悟,心里想透,所谓心即理,你所想是符合天理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其次,要体悟,局部实践,体会过程,知行合一,一生只做符合社会良知的项目,方向对了,平时有小的失误,大方向也不会出错,总会有收获,如果项目本身不符合社会道德良知准则,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第三,要证悟,总结经验,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
致良知之天理于万事万物,则无事不可成。
“心悟、体悟、证悟”,是阳明心学的三大悟道过程。
龙场悟道观后感300字摘要:1.介绍龙场悟道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龙场悟道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影响3.分析龙场悟道在王阳明人生历程中的作用4.讨论龙场悟道对现代人的启示5.总结全文,给出对龙场悟道的观后感正文: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儒、道、佛三家的哲学真理,并提出“心即理”的学说。
龙场悟道使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场悟道发生在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的时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阳明身处困境,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终于悟出了“心外无物,万物皆备于我”的哲理。
这一悟道使他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觉悟。
这一观点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龙场悟道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他曾广泛涉猎儒、道、佛三家的经典,但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龙场悟道使他跳出三家思想的束缚,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心学”。
心学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觉悟,认为只要心灵得到净化,外在的困境皆可迎刃而解。
这一观点在他的《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龙场悟道不仅对王阳明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心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大师相提并论。
同时,龙场悟道也对现代人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觉悟。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提醒我们,只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对人生、宇宙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是对人类心灵的一次升华。
它不仅对王阳明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当代人,我们应该从龙场悟道中汲取智慧,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觉悟,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烈试析早年王阳明离道归儒的思想历程任文召【摘要】王阳明在正式开始建立自已宏远深刻而又简易明捷的心学哲学体系之前,曾经长时间对道家持有浓厚的兴趣。
几次欲遁世入山,终因世情纠缠而因循未决。
本文以<王阳明年谱》为基础,试图通过对王阳明三十七岁之前思想发展历程的初步考证,勾画出王阳明“离道归儒”的思想发展轨迹。
【关键词】王阳明;思想演变;心学;离道归儒【中图分类号】B82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7648(20嘶)01一∞29一04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这就是后人在谈到王阳明思想演变时所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十一经常提到的“前三变”和“后三变”。
其实,王阳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
因其曾经隐居明在晚年也曾对自己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会稽阳明洞并创办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行过回顾。
生。
他是明代中期著名哲学家,以“致良知”、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九月,也就是在逝“知行合一”为其学术宗旨,开身后儒风之先。
世前十四个月的时候,王阳明奉旨出征广西剿关于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演变历程,最精辟平思恩、田州两地乱匪,途经常山时,曾作《长的概括是他的后辈同乡、明末清初思想巨擘黄生》诗如下:宗羲所作的如下记述:长生②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深历,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忽有觉,九还④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离④?本无终始究,宁有思生期?彼哉游方士,诡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
乾坤由我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与前引黄文着眼于王阳明思想的整体演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
文史
论龙场悟道前后的王阳明思想转变
蔡晓阳 聊城大学
摘要:阳明思想在龙场悟道的前后发生了截然相反的转变,从“道尊于势”向“道避于势”转变,进而论证在专制主义日趋顶峰的明清时期,道统与政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背离的状态:当士人之道欲要尊于君主之势时,专制君主帝王势必无情打压;当君主之势凌驾于士人之道时,士人便会采取各种方式加以面对,或积极地致力于“诚意、正心”,或消极地选择逃遁隐匿。
关键词:道统;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以王氏心学而独尊于明儒高峰,余英时称其“开创了明代理学的第二阶段”。
诚如文献记载,阳明思想并非一层不变,而是因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演变脉络。
无论持哪一种思想演变论,各家均将“龙场悟道”,即在1508年在贬居龙场所进行的一次思想“巨变”,视为阳明前后思想的分界线。
但是,究竟因何产生这一思想巨变?“龙场悟道”前后的阳明思想又有怎样的改变?王阳明曾言,“良知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因此,如果不了解龙场悟道前后的政治生态与王阳明的表现,便难以真正地理解“龙场悟道”的意义,更无法体会道统与政统这一对矛盾在明代士人身上的深刻展现。
一、龙场悟道前:道尊于势
鉴于明代贯行三教圆融政策,阳明势必无法摆脱“三教合一”的影响,其“五溺三变”即为明鉴。
但无论处于哪一阶段的变动期,其目的都在于“圣人之学“,在于”通至道“以成圣人。
可见,尚处于思想变动期的王阳明一直保持着“圣人之道”的潜意识,并将“道尊于势”的士大夫惯性注入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如参与科道案。
参与科道案是阳明“道尊于势”的入世表现,也是贬谪龙场的直接原因。
纵观科道案始末,可知上疏内容不仅是营救言官,更包含了“士志于道”的内涵。
为提醒武宗对“仁君”、“贤君”的重视,阳明借“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的道理,阐释了“君仁”的重要性。
这与孟子“道尊于势”的理念可谓同出一脉。
刘瑾背后的武宗是“势”的政统,是无法容许道高于势的。
因而,开罪刘瑾等同于开罪武宗,等同于违背了“势“的政统。
在王权主义日趋顶峰的明代,阳明被贬龙场必定是一种必然。
可见,王阳明入仕前期一直秉持“道尊于势”的仁义,以“内圣外王”的标准追求着“君仁臣直”的入世格局。
但他的每一次上书言事都意味着“道统”对“政统”的挑衅,其结局也自然免不了被贬谪的厄运,从侧面反映了险恶的政治生态对士人的压迫,也预示着“道尊于势”的不可行。
二、龙场悟道后:道避于势
对于阳明及其龙场悟道,王阳明讲道:“其后谪官龙
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
龙场悟道的实质是因为从上疏伸道至贬谪龙场的一系列政治跌宕,使得王阳明认清了武宗朝实为一种无道无理的政治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阳明心学是因政治生态的恶化下被迫转向的“内在超越”,将思想与实践的注意力由“外王”转向“内圣”。
在一定程度上,龙场悟道之后的“道”,不再是先前“道尊于势”的“道”,而是“道避于势”的朱子理学的再思考。
其一,多次上疏请辞新职或辞去封爵,无不因“道避于势”的考量。
正德十一年吏部任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俭都御史”,但王阳明在《辞新任岂以旧职致仕疏》中提及,“窃念臣才本庸劣,性复迂疏,兼以疾病多端,气体羸弱,待罪鸿胪闲散之地,犹惧不称,况兹巡抚重任,其将何才以堪!”,从侧面透漏出因科道案的“去衣廷杖”而引起的“气体羸弱”。
在嘉靖元年至二年,阳明曾两次上疏辞去封爵,两者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共同促使阳明对道与势的认识深化。
其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更注重聚众讲学,即治“心”之道。
在嘉靖元年至五年,他潜心致力于其学术体系的完善。
同时,并未真正忘记“道”的信仰,声称,“及闻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缘,皆非性体,乃豁然脱落。
但见得此意,不加实践以入于精微,则渐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病。
”此言标志着王阳明对“道”的追求从外在的“格物致知”转向以内在为精神中心的转向。
综上,与前期的“道尊于势”的外在追求不同,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聚焦于心学体系的建构与聚众讲学,其实质是因政治生态的险象而退避,亦是“道避于势”的内在超越。
三、余论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思想转变的关键事件,是其溺于“辞章”与“二氏”的终点,也是其心学体系的起点。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后的相反表现,足以证明王权之“势”对士人之“道”的影响。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明朝,“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就是“道尊于势”的存在空间越来越狭窄,迫使越来越多的士人趋于采取以“道避于势”为主的各种方式,王阳明创立心学体系便是从“道尊于势”向“道避于势”转变的集中表现。
正是因为险恶的政治环境,从而迫使明代理学发展日趋内在化。
这种因势的“淫威”而推出的心体之“道”,也可视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黄宗羲.明儒学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