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知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40
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质基础知识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厚度和组成有所不同。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的动力学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被分为数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可以以不同速度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这些地质结构包括山脉、断层、盆地和地层等。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地层的观察和剖析、地质构造的绘图以及地震的研究等。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序列,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岩石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层的堆积来确定。
地质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5. 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和水资源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地球环境。
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地质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保护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地质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一、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
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
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旳〜70km)中源地震,范围(7om〜300m)深源地震,范围(3oom〜700m)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大一学生在学习地质学基础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基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构成地球大部分体积的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通过宇宙的巨大能量释放,在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的碰撞和分裂、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界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时间和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地质学家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例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地质年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地质纪。
5. 岩石与矿物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地质物质,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
6.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表运动,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资源。
8.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而矿产开发是指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
9.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资源利用、地质灾害、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
10. 地质灾害与预防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造成的一种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普通地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的质地比较坚硬,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厚度随着地球表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硅氧化物和镁铁矿物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的温度和压强都比较高,能够形成地幔柱流,驱动地球板块的运动。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内核则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与一些小量的碳、硫等非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能够维持地球的内部温度,形成地球的磁场。
二、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球的外表面被划分成了若干块板块,而这些板块则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的表面上移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目前,地球表面上有七大陆板块和十多个小板块。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幔柱流所驱动的。
地幔柱流是地幔内部的热对流造成的,能够带动地球板块进行运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也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球历史与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地球的形成日期约为46亿年前,而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则分为了四个主要的地质时期,分别为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每一个地质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地层和化石。
通过对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能够对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断和研究。
地质时间尺度的建立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地球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能源和矿产等。
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资源和地质遗迹等。
矿产资源是地球内部的各种矿物资源,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等。
水资源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等。
燃料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的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一、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
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12矿物成份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如:由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由石英砂岩变质为石英岩。
变质轻者可保持原有岩石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重者则原岩面目皆非。
由于煤是沉积矿产,属沉积岩的一部分,本教材主要针对煤矿防治水问题,因此,下节重点介绍沉积岩。
第二节沉积岩一、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主要指由出露地表的岩石及火山碎屑物质、生物遗骸等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被风化、剥蚀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固结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矿产如煤、油页岩、岩盐等都是沉积岩。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矿产的75%来自沉积岩。
从地表往下,沉积岩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二、沉积岩的结构及原生构造1、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
碎屑颗粒大于0.01mm,按颗粒直径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颗粒直径大于2mm,砂状结构颗粒直径在2至0.1mm,粉砂结构颗粒直径在0.1至0.01mm之间。
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颗粒直径小于0.01mm。
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如大部分石灰岩是由许多方解石晶体组成。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
2、沉积岩的原生构造沉积岩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原生层状构造。
包括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图2—1—2沉积岩分类第三节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层状的岩石中表现最显着,在不成层的岩浆岩中也是存在的。
本节重点讲述成层岩石中的地质构造。
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一、水平构造原始沉积物,特别是海洋中的沉积物多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层状堆积物,按沉积顺序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的覆盖在上面,这些一层层叠置起来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坚硬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每个岩层具有近似相互平行的两个面,称为层面,顶面又叫上层面,底面又叫下层面。
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图2-1-3中的OA)。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岩层产出状况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有的岩层虽然经过地壳运动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仍保持水平状态,这样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绝对水平的岩层几乎是不存在的,因而所谓水平构造是指受地壳运动影区。
123、真、岩层产状要素常用的记录格式为:如90°∠30°,表示岩层的倾向为90°(正东方向),倾角为30°。
三、褶皱构造1、褶皱与褶曲的概念(1)褶皱:褶皱是指受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下,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一条列波状弯曲的构造形态,称褶皱构造,简称褶皱。
多数褶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如图2-1-7所示。
图2—1—7褶皱与褶曲剖面示意图(2)褶曲: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见图2-1-7)2、褶曲的基本形态:(1)背斜:即岩层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岩层相对较老,两侧岩层较新且对称重复出现。
(2)向斜:即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岩层相对较新,两侧岩层较老且对称重复出现。
四、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所承受的作用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极限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根据岩石破裂面的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型。
(一)节理节理又称裂隙或裂缝,指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常为大型褶皱或断层的伴生或派生的构造,是在岩层形成褶皱或断层时产生的,受褶皱和断层的控制。
就煤矿地质而言,节理常是矿井瓦斯、地下水等的重要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
(二)断层断层是指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发生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规模变化很大,小的断1(1(2(3(底))。
两(4面下侧的岩块称为下盘;当断层面直立时,无上、下盘之分,可根据断层两侧岩块相对位置给予命名,如东盘、两盘等。
此外,将断层两侧相对向上移动的岩块称上升盘,相对向下移动的岩块称下降盘,如图2-1-9所示。
上盘下盘东盘下盘上盘西盘图2—1—9断盘名称示意图(5)断距: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称为断距。
在同一断层、同一地点的不同方向上作剖面就会得到不同的断距表现形式和断距值。
在日常工作中常用到的断距为铅直断距也称为落差。
断层落差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地质界线点之间的高程差。
2、断层分类断层的分类方案很多,这里仅介绍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案。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类①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图2-1-10a)。
一般认为岩层受水平拉伸作用发生张裂,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上盘相对下滑形成正断层。
多数正断层都表现为张性,其特点是断层延伸距离较小;断面倾角较大(一般在45o以上),断层面不平整、粗糙;断层中角砾岩胶结较松,棱角明显。
②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图2-1-10b)。
一般认为岩)。
(23型。
1升,也是小幅度的,没有引起沉积间断。
2、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时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的接触关系。
包括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有地层缺失。
主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相同且有地层缺失。
是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联合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
第四节郑州矿区区域地层及煤系地层简介一、区域地层郑州矿区属于华北型地层,缺失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和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其它各系皆有发育,详见郑州矿区区域地层表。
成。
厚度87~234m,平均厚203.72m。
)2、中统(∈2上部为灰-深灰色泥质灰岩与黄绿色泥岩互层,局部夹黄绿色海绿石砂岩,下部以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透镜体灰岩。
厚度200~473m,平均厚316.72m。
)3、上统(∈3以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质、鲕状、团块状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
厚度195~420m,平均厚251.98m。
)(二)奥陶系(O)——中统马家沟组(O2在郑州矿区,奥陶系缺失上下统,仅发育有中统。
中统马家沟以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碎屑灰岩。
厚度为0~43.6m,平均厚13.67m。
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C)在郑州矿区,石炭系缺失下统,仅发育有中上统。
下面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中统-本溪组(C2)岩性以灰、浅灰色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为主,具鲕状、豆状结构,含较多透镜状、似层状黄铁矿结核,局部夹有砂质泥岩、泥岩、赤铁矿和煤层。
本组厚1.76~42.37m,平均厚9.68m。
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群(C3)由灰、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灰岩9层,灰岩编号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L1~L9,大部分灰岩之下赋存有煤层。
本组厚60.00~120.00m,平均厚80.00m。
与下伏本溪组地层整合接触。
两统。
1(1。
与下(22(1组,厚(2)平顶山组(2)灰白色厚层状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致密坚硬,底部含砾石。
厚44.05~99.92m,平均厚70.24m。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假整合接触。
(3)土门组(32 P)本组相当于区域地层中的石千峰组,平均厚度为298.74m。
与下伏平顶山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以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薄层,局部具紫斑,中部以灰绿色紫斑泥岩为主具鲕状结构。
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
二、煤系地层煤系地层是指含有煤层的一系列地层,在郑州矿区主要是石炭纪和二叠纪形成的一系列地层。
煤层主要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群和二叠系山西组,从石炭系到二叠系共含煤九组,其中一煤组赋存于石炭系,二煤组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是全区主要可采煤层,三~九煤组赋存于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
目前,矿区绝大多数矿井在开采二煤组中的二1煤。
一1煤在全区大部可采,但受下部奥灰水的影响,仅在局部有采动。
复习思考题1、矿物的含义是什么?2、岩石分哪三大类?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3、沉积岩最典型特征是什么?4、沉积岩的层理主要有哪几种类型?5、在日常工作中常见到哪几种沉积岩?6、岩层产状三要素是什么?7、常见的两种褶曲是什么?89101、上层滞水(饱气带水)一般认为,上层滞水是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图2-2-2中a)。
图2—2—2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7—水井;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2、潜水)。
潜水的Array 3)。
承压水1情况。
2附近。
但随着深度加大,围岩压力增加,裂隙张开性变差,裂隙岩层的透水性变差、变弱,因此,只有地壳表层中的构造裂隙水才能实际意义。
此外,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原有岩层裂隙发育情况,还包括采矿活动形成的应力场等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3、岩溶水岩溶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总称。
这种地质作用包括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冲蚀作用。
其产生的地质现象就是由这两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溶隙、溶洞和溶蚀地形。
埋藏于溶洞溶隙中的重力水,称为岩溶水或称喀斯特水,有时也称溶洞水。
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透水的可溶性岩层(灰岩、石膏、盐岩及白云岩等)的存在;运动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水具有侵蚀性,且水不停地流动。
岩石的溶解度越大,透水性越好,水的侵蚀性越大,水的交替越强烈,则岩溶越发育。
岩溶在空间的发育有如下特点:(1)褶皱轴部尤其是向斜轴部,往往是张开裂隙发育,又是地下水汇集的部位,流线在此格外密集,地下河系的主干往往沿此分布,在此部位如果有可溶性岩存在的话,岩溶较发育。
(2)断层带尤其时张性断层带,由于此处透水性好,流线密集,如果有可溶岩存在的话,在此部位岩溶往往也很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