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
- 格式:ppt
- 大小:538.50 KB
- 文档页数:18
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为XXXXC-2、Z-5雨水泵站及进站雨水干管工程施工图设计提供设计参数,需贵方编制《XXXXC-2、Z-5雨水泵站及进站雨水干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委托事项如下:一、工程概述本工程项目为XXXXC-2、Z-5雨水泵站及进站雨水干管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本工程主要分四部分,即C-2雨水泵站、C-2雨水泵站的进站雨水干管(分北侧、东侧、南侧3个方向进站,附图中标注有“本次设计管道”)、Z-5雨水泵站、Z-5雨水泵站的进站雨水干管(仅南侧1个方向进站,附图中标注有“本次设计管道”)。
C-2雨水泵站规模为12836.03L/s,规划占地7278m²,位于黄河大道与鹏程河交叉口西北角。
Z-5雨水泵站规模为6434.56L/s,规划占地5256m²,位于XXXX 滨湖大道、华山路交叉口西北角,在凤栖河西侧。
C-2、Z-5具体位置详见附图。
C-2雨水泵站的勘察包括格栅及提升泵房、管理及变配电室、维修及储藏室及雨水涵。
工程详细特征见下表。
工程特征一览表建筑物 名称 层数(地上/地下) 基础类型结构 类型基础埋深(m ) 基底压力(kPa )建筑物长宽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格栅及提升泵房 1/1矩形 钢混 -11.4 13019.3×17.6乙级管理及变配电室 1 矩形 框架 -1.30 60 24×7.5维修及储藏室1 矩形 框架 -1.30 60 18×7.5 雨水涵 矩形 钢混-8.8~-3.1100宽度2.2或2.4,长度见附图Z-5雨水泵站的勘察包括格栅及提升泵房、管理及变配电室及雨水涵。
工程详细特征见下表。
工程特征一览表建筑物 名称 层数(地上/地下) 基础类型结构 类型基础埋深(m ) 基底压力(kPa )建筑物长宽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格栅及提升泵房 1/1矩形 钢混 -10.6 120 28×13乙级管理及变配电室1 矩形 框架 -1.30 60 18×7.5雨水涵矩形钢混-7.5~-4.790宽度2.2,长度见附图C-2雨水泵站的进站雨水干管分北侧、东侧、南侧3个方向进站,附图中标注有“本次设计管道”。
一、勘察目的及任务1.查明边坡工程区域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2.查明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临空面的关系。
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
特别是小型滑坡和崩塌情况,预测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有关整治措施的意见。
4.在查明边坡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和动态变化。
6.查明地区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的强度)。
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
7.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要的参数值。
8.对需进行抗震设防的边坡应根据区划提供设防烈度或地动参数。
9.对所勘查的边坡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现象,并对滑坡的稳定性作出综合评价,提出对灾害隐患进行治理、避让、搬迁等合理化建议。
二、勘查遵循的主要规范根据踏查报告,结合工程性质、场地条件,本次勘查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如下: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20025—2004)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中国地震动力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8.《建筑地基基设计规范》(GB5007—2002)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三、勘查方便及工作布置现场初步判定勘查区内潜在受威胁人数小于500人,直接经济损失小于500万,潜在经济损失小于5000万。
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规范判定:潜在地质灾害等级为三级。
地质勘察任务书1、项目概况1.1工程名称:;1.2工地地址:;1.3建设单位:;1.4项目概况:;1.5勘探范围:;1.6勘察内容:;1.7勘探周期:。
2、勘察任务查明并评价工程地质情况,为地基基础(含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等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2.1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2.2查明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和地基承载力指标;并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2.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4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如溶洞、古河道或人工洞穴等)及其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防冶工程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2.5评价确定场地土类别、对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并对饱和土、粘土、沙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断,查明有无可液化的地层,指出他们对场地或地基的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建议;2.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层的渗透性、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及其规律、地表径流条件,以及地下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性等。
2.7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2.8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宜的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和沉降分析等有关的计算参数及应注意的事项。
如地基条件决定需采用桩基,应提出采用何种桩基、其相应的桩径尺寸、桩端持力层情况等,提出单桩极限承载力与计算公式。
对于地基处理应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案及计算指标。
2.9提供设计施工所需要的基坑开挖与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有关资料。
分析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施工及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等。
3、勘察依据3.1本勘察任务书以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设计技术资料3.2相关标准规范,包括但不限于: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1998)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4、主要勘察技术要求4.1本次勘探为详细勘探,勘探人应结合现有设计资料,严格按国家现行有关勘察规程、规范、标准进行,并提供符合深度要求的详勘报告;4.2勘探人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工程的勘察等级。
工程地质勘察手册1.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2.工程地质问题: 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和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等。
3.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基本任务是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解决有关的地质问题,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运行正常、使用方便;又尽可能避免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灾害,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配合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关于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5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6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4.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测绘;2工程地质勘探;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与计算5.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1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了解能否修建和在哪儿修建,修建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
任务: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建筑区作出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几个比较方案。
方法:①搜集已有的地质及其它相关资料。
②进行路线踏勘和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在地质条件上论证该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2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定建筑物的具体地址;初步拟定建筑群的布置方式及单个建筑物的型式、规模等。
目的:对拟选厂址的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评价。
方法:收集已有资料,进行场地踏勘,必要时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勘探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是指在工程建设前对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确定影响工程建设安全和经济的地质因素,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它包括前期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前勘察等不同阶段,下面将介绍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1. 前期勘察:主要进行地质资料搜集、现场考察、勘探点布设等工作,为初步勘察提供基础资料。
2. 初步勘察:主要进行区域性地质调查,对工程范围内的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勘察方案和勘察重点。
3. 详细勘察:主要进行局部地质调查,对工程范围内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评估,确定工程选址和建设方案。
4. 施工前勘察:主要在工程建设前进行确认性勘察,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问题。
总之,工程地质勘察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全面了解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性。
- 1 -。
第1篇一、勘察目的1. 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2. 评估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3. 为工程建设的成本、工期和资源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二、勘察内容1. 地质勘察(1)工程地质勘察: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水文地质勘察:调查工程所在区域的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水质、径流量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工程地质勘察(1)地形地貌勘察: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工程地质勘察:调查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土层分布、地基承载力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环境勘察(1)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资源、大气等。
(2)环境监测:对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4. 施工条件勘察(1)施工场地勘察:了解施工场地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等条件,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施工材料勘察:调查施工材料的来源、质量、价格等,为工程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5. 施工工艺勘察(1)施工技术勘察: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施工设备勘察:调查施工设备的性能、数量、价格等,为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三、勘察方法1. 资料收集:收集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资料。
2. 实地勘察: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勘察等。
3. 实验室分析:对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4. 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勘察结果进行评估和论证。
四、勘察成果1. 工程勘察报告:对勘察结果进行总结,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 工程设计文件:根据勘察结果,编制工程设计文件。
3. 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勘察结果,制定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兴建单位:xxxxx工程名称:xxxxxx工程地点:xxxxxx勘察阶段:□1初步勘察■2详细勘察(■者为本工程所用)1. 工程概况:建筑物层数及高度:1)地上x层,地下x层。
2. 建筑面积:xxxxm2。
3. + 0.000地面相当于绝对标高详勘察点布置图。
6. 结构形式: xxxx结构。
二、勘察要求:所有地质勘察工作,应按如下规范要求执行:■1.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3. 本工程勘察的具体要求:■1. 勘察点布置详图,各类型勘探点的数量及深度要求如下:■1)地块勘探点共xx个,其中控制性勘探点xx个;一般性勘探点xx个。
■2)一般性勘探孔入中风化岩≥5m或入完整微风化≥3m,并进入稳定分布的地层,最小孔深为25m。
■3)控制性勘探孔(技术勘探孔)孔深:入中风化岩≥7m或完整入微风化≥5m,且满足下卧层验算和地基础变形验算计算深度要求。
■4)基坑勘探孔的深度要求:原场地标绝对标高往下算起≥30m,在基坑深度内如遇中风化岩层,基坑勘探孔应进入中风化岩层2m,且无软弱夹层。
■2.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 查明有无可液化土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判明地基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4.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基础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第五章工程地质勘察§5-1绪论一、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与目的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与目的是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用提供地质资料的依据,以便选择优良的工程场地,使工程建筑与当地的地质环境相适应,保证工程建筑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和正常运用。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工程地质勘察是如何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也是一门探讨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方法的学科。
因此,随着技术方法、勘探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方法及手段等将更加完善.二、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采用工程地质学所有的研究方法,即:地质学方法、试验方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模型实验法、概率统计法和理论计算法.以上各种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的。
对于不同工程要求的,不同工作内容的,所采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手段也是不一样的。
但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测绘;如:地面测绘、航测、卫测等,是基础,是根本.2.工程地质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钻控等。
3.工程地质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大型现场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对房屋变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进行动态的长期观测。
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及计算。
三、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要求由于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不同的工程对象,因而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精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同一工程,在不同的勘察阶段对其工作要求和研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一般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可将其分为:预可研、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施工、工程使用管理等六个主要阶段,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前四个阶段。
各阶段对应的工勘阶段及内容如下:1. 预可研阶段→主要是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特别是区域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包括各种图件、文字报告、影像资料如航卫片等)(项目建议书)→根据预可研阶段成果编制项目建议书,可以根据需要做少量的调研或实地考察。
工程地质知识:地质勘察工作主要任务
(1)查明渠道沿线地质岩性,重点是粉细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和性状。
(2)查明渠道沿线冲洪积扇、滑坡、崩塌、泥石流、新生冲沟、喀斯特等的分布、规模和稳定条件,并评价其对渠道的影响。
(3)查明渠道沿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关系和水位,特别是强透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等对渠道渗漏、涌水、渗透稳定、浸没、沼泽化、湿陷等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查明渠道沿线地下采空区和隐藏喀斯特洞穴塌陷等形成的地表移动盆地,地震塌陷区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稳定状况,并评价其对渠道的影响。
(5)查明傍山渠道沿线不稳定山坡的类型、范围、规模等,并评价其对渠道的影响。
(6)查明深挖方和高填方渠段渠坡、地基岩土性质与物理力学特征及其承载能力,并评价其稳定性。
(7)查明渡槽、倒虹吸等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8)进行渠道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各段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开挖渠坡坡比建议值,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