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
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江泽民强调要选择那些对科技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项目进行自主攻关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课堂练习:被誉为“当代毕舁”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
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 )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课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课型:新授课班级:时间: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识记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作用②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⑵能力目标:①提高归纳和分析能力,如归纳创新的作用②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采用多种途径如通过收集筛选报刊、书籍、互联网上创新的事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②关注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体会科技创新在民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意识,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通过理论学习,树立创新意识,立志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搭设平台,多媒体展示四大发明图片【师】中华民族四大发明在世界发明史上熠熠生辉,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民族,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板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授新课:【师】浏览教材,创新有哪些社会作用?【生】速读课本,宏观上找出创新的作用。
(设计意图: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十八大的理论创新是都是中华民族创新秉性的重要见证,用它来引入新课可以提高民族的自豪感的同时明确了本课的主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让学生宏观浏览教材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观点,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养成好的规范语言的习惯。
)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师】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论证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探究活动一:我国从1999年设立国家科术奖,每年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2016年的最高奖项由谁获得?看视频(播放视频“天河一号”、“于敏院士”)结合教材78页第一段内容思考:①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创新)②天河一号和于敏院士得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科技创新)③社会生产力由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上述事例是如何体现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
第十课第二框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
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学习过程】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1: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
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
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
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2)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3)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2021年高中政治 10-2社会进步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创新的作用难点: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作业反思】【基础梳理】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创新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本质就是_________。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与思考广州标致车引进国外生产线后,企业不注意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企业汽车的国产化率很低。
而上海大众企业,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第一天,就注意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截至xx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5%,奥迪的国产率超过了70%,捷达国产化率超过80%。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理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过程与方法• 例证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先导• 结合史实例析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灵魂,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投入到创新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努力二、教学重点•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教学难点• 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四、教学过程(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2、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1)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3)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活动1】课本第78页●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探究活动2】课本第79页(上)●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1)不同的实践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变化(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提高了人类思维水平【探究活动3】课本第79页(中)●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1)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2)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2)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探究活动4】课本第79页(下)●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4、创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第十课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导学案【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创新与科技的关系:科学的本质就是_________。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 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运用: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味着个人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念、新境界,创新实现了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创新作用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创新的作用。
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懂得创新的作用,并促使学生真正树立创新意识,懂得如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公民。
三、教学过程(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境导入】“头戴盛锡福,脚踩老美华,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这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名牌商业企业———老字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荣耀。
你知道以上老字号分别是什么吗?盛锡福是帽子(1939年创),老美华是鞋子(1911年创),谦祥益是丝绸(1840年创),亨得利是手表(1915年创)“老字号”不仅仅是商品,它表达的是中国人独特卓越的生活方式、传递的是穿越时空、启人心智的文化力量。
老字号是一个群体,包括餐饮、食品加工、商业、服务业、工业、医药、文化企业、工艺美术八大行业。
【情境解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老字号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建国初有16000 家左右。
目前,全国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是1128家。
发展状况良好的仅占20%到30%,不少经营情况欠佳,10%属惨淡经营,甚至处于“僵尸”状态。
有些老字号已经逐渐消亡,有些老字号激流勇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
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江泽民强调要选择那些对科技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项目进行自主攻关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课堂练习:被誉为“当代毕舁”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
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A、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B、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C、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D、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A项与之吻合,应选。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能入选。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课堂探究: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
◇探究提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
同时,理论、科技、文化都受制度的制约,与此相应,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也必将受到制度创新的制约。
因此,唯有制度创新,才能为其他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制度。
它的实质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探究提示:(1)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具体讲它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2)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
创新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在新世纪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认识、加强、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创新思维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
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比较高。
(2)创新思维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涵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
知识从何而来?唯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
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
(3)创新思维为新世纪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方法论保证。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前所未有的。
而如何回答这些挑战和考验,也是书本上没有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思想一定要解放。
江泽民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它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念导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冲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及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和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2、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
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条真理。
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与此同时,非常重视理论的创新工作。
◇课堂练习:江泽民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A、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C、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D、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答案:D解析: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应选。
A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两项观点错误,舍去。
3、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1)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创新,就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他强调,在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着力点在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又是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滋养源泉。
◇课堂探究: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探究提示: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新的结果。
(1)京剧的诞生。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而形成的。
(2)《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4、创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小结: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本课结论: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