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信仰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1)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科学精神)提示: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
质性》优质课教案(两课时)
【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学校:教师:必修3.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作者信息教学设计活动,制作教学课件。
3、调查问卷了解学情。
袋。
3、检查、批阅学案预习情况。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标,问题导学。
1.水墨画“平沙落雁”引发哲学兴趣,歌曲《怒放的生命》导入新课,2、呈现材料:用PPT向学生呈现课程目标。
使得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观看、讨论、发言分组讨论、展示获取网络资源,展示视频新课综合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拓展探究:1、在人造物问题上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还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2.“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对吗?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精炼、条理化的语言对世界的本原形成深入的理解。
合作探究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现了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采用问题导引、讨论等教学法。
围绕所创设的情景,探究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后辨析、发言讨论,共同探究展示。
辨析深化: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学生观看动漫视频后辨析、发言讨论,共同探究展示。
多媒体展示“掩耳盗铃”的故事利用电子档案袋完成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课件,总结探究的观点,深化认知,回归教材,明确世界的本原,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区别。
多媒体展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动漫故事结合课件,及相关图片总结学情分析高二的同学具备了较强的分析综合以及演绎归纳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但哲学的核心素养还没养成,因此开展哲学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效果分析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极好。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树立唯物主义观念。
【公共参与】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设计人生规划,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一)引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
本节课我们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讲授新课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阅读与思考: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字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教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键能力: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树立唯物主义观念。
3.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重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问题: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通关本节课的问题,你将得到答案。
2、新课讲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探究一:中学生晓慧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
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为此她非常郁闷。
后来偶然在抖音发现一个占星博主,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考试运”不好。
她半信半疑,占星博主说她这个星座这周要注意感冒,结果,周六她真的感冒了。
从那以后,她便非常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
妈妈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