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广东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一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课
- 格式:doc
- 大小:268.03 KB
- 文档页数:6
第19 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1. (2019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2 . (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 没有科学可信性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 源于农民的无知3 . (2019肇庆一模)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这表明()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4 . (2019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余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
”此诗说明()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5 . (2019洛阳一模)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D. 政府推行以土地税为主的赋税政策6. (2019 重庆联考)《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A •五谷开始种植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 土地私有出现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7 . (2019重庆月考)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 单项选择题1. (2019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 ,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由此可以推知 ( )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2. (2018 •河北5月冲刺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 ,从左至右分 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 (2018 •山西一模)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 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4. (2018 •广东深圳一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 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 ( )A. 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 农业生产岀现衰退C. 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 农村贫富差距加大5. (2019 •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
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6. (2019 •湖北武汉十月联考)“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 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 ,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 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45%2%■丄具也播种 □灌溉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7. (2019 •广东六校联考)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考纲考情时空坐标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7·4月浙江学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刀耕火种”是隐性时空的解题题眼所在,“耧车”“曲柄锄”是铁器时代的技术工具,与“刀耕火种”时空特征不符,排除②④,可知答案为A。
2.(2015·10月浙江学考)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A.耦犁B.曲柄锄C.曲辕犁D.翻车答案 C解析“唐代→农耕工具→控制耕土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
李冰石像3.(2017·11月浙江学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故答案为B。
4.(2016·10月浙江学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C解析“农业经济的特点”是题眼所在,①水排是手工业冶铁设备,④为汉代讲经图,均与农业经济主题不符。
考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5.(2015·10月浙江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 A解析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占优中国经浒的堆聿结构耳特血[整体感知]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济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
主题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主题考向探究..............................................考间丄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农业经济制度1. (2018全国卷n)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自主学习课—专题卜专题计专题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网络构建]44农’2三1*1星千_丙畫葷Hllal泊IIHI面一匸时占IN之卒一删冷驶*砂戡庖矣I业常站件.『I论内足FJ1*番血性翎丽I ;i丽亘|盘丽一工聲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即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2. (2017全国卷川)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适中,这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2019·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3.(2019·武汉二调)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
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发明与道家炼丹关系密切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4.(2019·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朝代元代明初明末清初类别官窑47 58 34 6官搭民烧(窑) — 2 69 41民窑 2 20 285 356A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注:全部试题精选自2022年广东省各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依据岳麓版教材挨次分考点整理,试题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仁沟通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各位同行指正、批判。
2022年广东省高考各地文综历史模拟试题(必修二)分解整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2·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其次次联考·16)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争辩法》中写道:“夫成果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果以为因;而今之成果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连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心集权C.工业革命进展——妇女角色转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行省制度;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理解因果关系,A项中推行均田制的缘由是“国家把握了无主土地”,而有部分农夫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是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C项工业革命开头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妇女供应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转变;而D项中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
【答案】A2.(2022·广东六校高三其次次联考·1)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毁灭的根本缘由是()A.农夫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全部者间的冲突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头瓦解。
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毁灭荒芜现象。
当时农夫阶级没有毁灭,A 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全部者间的冲突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
课时强化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答案见P2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八校联考)《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据材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之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2.(2018·荆州质检)《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唯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解析: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A3.(2018·博雅全国联考)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解析:由材料中王国辖郡与人口数均高于中央辖区,但这并未破坏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明中央辖区所辖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D4.(2018·石家庄模拟)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解析:根据题目中“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得知,到东汉时期察举制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故D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5.(2018·辽阳联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1949年”粮食产量可知,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落后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地位,因此未涉及其脆弱性,故A项错误;封闭性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8·豫南豫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解析: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7.(2018·安徽十校联考)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解析: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8.(2018·安康模拟)《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解析:根据材料“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了传统庄园经济,无所不有,不假外求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故D项正确。
答案:D9.(2018·安徽名校大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10.(2018·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忙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宫殿警卫”“皇家财政”“皇室宗族事务”可知,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九卿中有许多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实际上是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
答案:B11.(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
材料说明( )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说明当时举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纵横家,说他们乱国政,意味着政府实际上不赞成这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
答案:B12.(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解析: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 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8·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
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
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
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
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
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
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
”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
”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1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总结并进行比较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行政监督可以从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小农经济方面分析;西方行政监督结合材料可以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思想方面分析。
答案:(1)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不同之处:中国:行政监察不受社会重视,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封建社会后期日益萎缩,演变成特务制度。
西方: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
原因:中国:中国传统儒家性善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和狭隘性。
西方: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本恶;西方权力制衡思想的影响。
14.(12分)(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