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九(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每课自检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一、单选题1.干旱地里的玉米,由于玉米植株内水所占的比例很大,有助于调节玉米自身的温度,所以能够避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玉米造成损害。
这主要是因为水的()A.凝固点较低B.比热容较大C.沸点较高D.质量较小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情况”时,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较多B.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相同时间时,水吸收的热量多D.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3.表中有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小张同学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一杯水比一桶煤油的比热容小B.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C.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不一定相同D.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之一,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大D.比热容与物体吸、放热情况,温度变化及质量都没有关系5.如图,在比较酒精和水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用图甲装置对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进行加热,得到图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线可知水的比热容比酒精的小B.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热量不同C.用同一盏酒精灯对两个试管同时加热是为了使酒精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D.从图线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6.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是()A.1∶2 B.1∶1C.1∶4 D.2∶17.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医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械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有关解释中错误的是()A.牙医借助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看清牙齿的背面B.夹消毒棉的镊子头部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C .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消毒液气味,这属于扩散现象D .体温计用水银做测温液体,主要是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8.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1 B .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3 C .都加热t 时间,乙吸收热量比甲吸收热量多 D .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吸收热量较多9. 有两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A 和金属球B ,现将球A 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降低了3°C ;把球A 取出,再将球B 放这个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又降低了3°C ,不计热损失,则( ) A .球A 吸收的热量多 B .球B 吸收的热量多 C .球A 的比热容大D .球B 的比热容大10.(多选)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有关的是( ) A .初春夜晚要向稻田中灌水B .夏天在教室地板上洒水,感觉变凉爽C .冬天的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D .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的一种学生饮用奶,在饮用前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内能___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若其中奶的质量为0.25kg ,奶的比热容是()34.010J kg ⨯⋅℃,当把它从10°C 加热到40°C 需要吸收__________J 的热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0:练习九(1)-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快速准确地用两个数相加,求得总和。
2.熟练掌握进位思想,能够解决两个两位数相加时的进位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进位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两个两位数相加时的进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将“24 + 34 = ?”这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解答。
随后,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复习进位的概念和方法。
最后,引入今天的教学重点——进位思想在两个两位数相加中的应用。
二、讲解示范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讲解和示范两个两位数相加时的进位思想。
例如,“25 +39 = ?”,先对个位数相加,得到个位数为4,在十位数上进1,得到十位数为6,因此答案为64。
让学生观察并感受进位思想在求和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
分别发给学生练习本,上面列出了几道两个两位数相加的题目,让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并解答题目。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到小组中巡视,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个人练习在小组练习完成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单独的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2-3道两个两位数相加的题目。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检查,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练习分享在个人练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上黑板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让其他学生听取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学习效果。
六、课堂总结在分享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练习建议。
例如,多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们了解了进位思想在两个两位数相加中的作用及应用方法,并通过小组和个人练习以及分享环节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练习九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1) 1.想一想,填一填。
35+7=48+5=
先算先算
再算再算
或或
先算先算
再算再算
2.填一填。
3.算一算。
37+8=46+9=25+7=
42+9= 77+7= 84+9=
54+8= 55+6= 46+8=
58+5= 76+5= 83+8=
52+9= 37+7= 57+8=
4.小小邮递员。
计算35+7时,方法一,将35分成30和5,先算5+7=12,再算30+12=42;方法二,将7分成5和2,先算35+5=40,再算40+2=42。
计算48+5时方法相同。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方法一,把一位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和这个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同另一个数相加;方法二,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将两个一位数相加,结果再同整十数相加。
先算出各算式的得数,再把对应的算式和得数连线。
参考答案
1.4257123012423554040 242538513401353482
5050353
2.516334545152
3.455532518493626154638191614465
4.略。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7课《练习九(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7课《练习九(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加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加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对加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加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和发现加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教师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加一位数1.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不退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满十不进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计算准确性: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8《练习九(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8《练习九(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情况的计算仍感到困难。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况下,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减法运算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上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问学生:“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回答,并板书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如,讲解3+2=5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1)》数学教案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讲解数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是小学数学基础的重要部分,是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因此,要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前,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掌握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列式计算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问题。
教学过程热身以简单的口算题为例,让学生复习一些加减法运算口诀,比如:加法口诀“同进一”,减法口诀“退位相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提高认识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于数的大小及加减法运算法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通过对于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的加减法运算。
老师:小明家里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8个。
老师:很好,那么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学生:用加法表示。
老师:对,我们可以用5+3=8表示。
老师:小红有8个圆圈,她把其中3个圆圈送给小李,现在小红还剩几个圆圈?学生:5个。
老师:非常好,你们学过减法吧,我们可以表示为8-3=5.通过以上例子的解答,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并熟练使用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1. 两个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横式算法:5+3=8(5和3分别放在个位和十位上,个位上的数向右进一位,列式计算)。
•竖式算法:+5 +3 +8(从右向左依次相加,个位向十位进一位)。
2. 两个一位数的减法运算•横式算法:5-3=2(5和3分别放在个位和十位上,若个位上5比3大,则它减去3,否则十位上的数减1,个位上加上10,再减去3,列式计算)。
•竖式算法:-3 +5 +2(转化为加法运算,注意3在减法时要借位,借位的值记在被减数上)。
拓展练习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练习一下书本上的题目,例如:1.3+2 = ()2.4+6 = ()3.8-5 = ()4.9-3 =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计课堂小组活动、微课教学、游戏教学、互动教学等可激励学生掌握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3课时练习九(1)∣苏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第13课时“练习九(1)”。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形式,巩固学生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册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明去超市买了一瓶饮料,花了3元,他又去买了一包零食,花了8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讲解。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式。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 随堂练习(10分钟)4. 练习九(1)(10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如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式等。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95+23=(2) 6745=(3) 8827=答案:(1) 118(2) 22(3) 612. 设计一些类似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算速度等。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练习九(1)(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及运用。
2.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 通过练习九(1)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难点:1. 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加减法计算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100以内加减法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PPT展示实例,让学生跟随计算。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九(1)的题目,互相讨论,合作完成。
4. 讲解练习: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6.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九(1)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练习九(1)2. 主要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练习九(1)的题目及解题步骤。
作业设计1. 练习九(1)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总结、反思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1单元练习题(有答案)人教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1单元练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1. —______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A. HowB. WhenC. WhereD. What答案:A2. Tom usually _______ basketball on weekends.A. playB. playsC. playingD. to play答案:B3. —______ is your father?—He is a teacher.A. WhatB. WhoC. WhereD. How答案:B4. It's important for us _______ English well.A. learnB. learningC. to learnD. learned 答案:C5. —When do you eat breakfast every day?—______ 7 o'clock in the morning.A. AtB. OnC. InD. On, at答案:A二、完形填空My name is Kate. I am 14 years old. I am not from America. I am from Canada. I __.__ my family in a small city in Canada. I __.__ two brothers. I am the __.__ child. I go to school __.__ my brothers every day. I don't take __.__ to school. We walk. Our school is very__.__ to our home. Our school __.___ at half past ___.__ when school finishes in the __.___,we __.__ to the sports centre near our school. We go __.__ swimming there every day. I really enjoy swimming. We __.__ ride our bikes home. We have ___.___ for dinner. We __.___ do our homework.__.__ going to bed at 10 o'clock every night.答案:1. live2. have3. oldest4. with5. bus6. close7. finishes8. four9. afternoon 10. go 11. for 12. always三、阅读理解AMy name is David. I am from America. I am a teacher. I teach English in a school in Beijing. I love my job. I have a dog. Its name is Lucky.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in my free time. I go to a sports club near my apartment. I go there by bike. It's about ten minutes from my apartment to the sports club. I usually go there three times a week.1. What does David do?A. He is a student.B. He is a worker.C. He is a teacher.答案:C2. Does David have a dog?A. Yes, he does.B. No, he doesn't.C. We don't know.答案:A3. How does David usually go to the sports club?A. By bike.B. By car.C. On foot.答案:ABPeter is a doctor. He works in a big hospital. He usually gets up at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Then he has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 After breakfast, he goes to work at eight o'clock. He is very busy every day. He doesn't have lunch at home. He eats a sandwich at the hospital. He finishes work at six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he usually watches TV or goes for a walk. He goes to bed at ten o'clock. He enjoys his life.1. What does Peter do?A. He is a teacher.B. He is a driver.C. He is a doctor.答案:C2. What does Peter do after breakfast?A. He goes to work.B. He goes for a walk.C. He watches TV. 答案:A3. When does Peter go to bed?A. At six o'clock.B. At eight o'clock.C. At ten o'clock.答案:C四、词汇运用根据句意和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第2课时练习九(1)
教学内容:
课本P95—96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平均数的估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平均数,今天这节课就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对于平均数掌握得怎么样。
二、交流展示,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理解图意和题意。
并讨论:平均水深的含义。
通过交流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并不是处处水深都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10厘米深,而且深的多,所以还是可能会有危险的。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判断正误。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找出每人捐书的本数,并比较出多少,回答题中的问题。
小组讨论:你还想到了什么?
指名展示汇报,并小结。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问:从表中可以看出哪组植树棵数最多?是多少?哪组植树棵数最少?是多少?
请学生在小组内先猜一猜:平均数会在一个怎样数据范围之间?
再请学生自己独立计算出平均数,并与自己估计得数据进行比较,交流反思自己刚才估计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小组讨论: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植树情况?
教师点拨:平均数实际上是整体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我们可以不用笔算,通过估算来判断出可能是那个数据。
三、拓展应用,提升思维
1.出示拓展练习:
学校体操队同学测身高,测得李红身高最高是156厘米,最矮的是张林和王雨都是145厘米,还有六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7厘米,你能算出体操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2.请学生在小组内理解题意并讨论:体操队一共有多少名队员?他们的身高各是多少?你准备使用什么方法来求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学生的解题情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