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说勤奋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8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说勤奋苏教版《说勤奋》教案教材分析:《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结构清晰。
课文一开始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
课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明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靠勤奋成才的,这样就把道理说得更深刻,令人信服。
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呼应开头。
学情分析:《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经过3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维结合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通过学习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4.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是其运用的方法之一。
5.通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并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讲明道理的。
难点:在对课文的研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交流。
(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3.引导分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讲了什么?(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指什么?(2)把这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页 1 第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是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劳。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窗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分,每当教员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诵,不时读到倒背如流为止。
长大以后,他愈加勤劳。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需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效果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早晨睡觉前,他总是习气地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留意改良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下去,学习效果在班上首屈一指。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他人差一些,只需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功在不舍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遗忘〝勤劳〞二字。
只要终身勤劳,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劳»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劳»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劳是完成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经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劳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劳〞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先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劳〞是经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经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赋+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功在不舍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16说勤奋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16.说勤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结构特征。
2、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征,知道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3、背诵文章的第一小节。
【学习重难点】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勤奋的名言活动单导学案【活动方案】活动一:说理文的特征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2.交流。
3.其它说理文的文章。
4. 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一、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说勤奋》。
2、你知道“勤奋”是什么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活动二:检查预习1、同座互读课文一遍,并交流各自的预习成果:(1)是否能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有什么认读、记忆生字的好方法2. 评价你的同座:举具体的例子表扬他认真预习的态度或方法。
理文章。
(板书:说理)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议论,谈论自己的观点。
在古文中,题目中的“谈”字常常放在所围绕话题的后面。
如《爱莲说》《过秦论》《菜根谈》等等。
(出示所讲文章题目卡片)我们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些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二、检查预习:1、同座互读课文一遍,并交流各自的预习成果:(1)是否能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有什么认读、记忆生字的好方法;2、评价你的同座:举具体的例子表扬他认真预习的态度或方法。
3、小结过渡:同学们的学习态度都非常认真。
既然这是一篇说理文章,那么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再请你认真读文一遍,将文活动三:学文1、生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整篇课文所说的道理。
教案年月日课题16、说勤奋课型阅读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课件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板书设计16、说勤奋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只有勤奋一生,才能有所作为……︹课外︺作业设计一、给带点的字找正确的读音。
勤(qín qíng)奋远渡重( zhòng chóng)洋剥( bāo bō)离华( huá huà )罗庚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急起直追()心直口快()三、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四、通过今天的学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话写下来,做一个书签。
送给自己的朋友,或者用来勉励自己!教后记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三、学习第一段第一课时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2、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6 说勤奋)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幻灯片: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指导学生认识“设问句”)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4)过渡:的确如此,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学生畅谈齐读课题找出中心句设问句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四、生字练写一、复习回顾、整体把握课文论点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2、指导朗读第一段。
1、自由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容易写错,集体讨论怎么记。
重点指导记忆“梁”、“枕”、“末”、“社”等字的写法:“梁”与“粱”的区别:桥梁——高粱;“枕”与“忱”的区别:枕头——热忱;“末”与“未”的区别:期末——未来;“社”的部首不能写成衣字旁。
3、在课本上用钢笔描红,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作者说勤奋的观点是什么?(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教师点击投影,学生齐读设问句)(2)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谁能用一句话来说?(教师点击投影,“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指导学生把设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两种句式。
3、齐读观点。
过渡:作者就把这观点对你说十遍甚至一百遍,你信吗?那如何才让你相信呢?(举一些事例来说。
)是啊,我们学到一点:想要别人相信你,要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练读生字学生齐读课题齐读观点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比较研读二、三小节。
1、那么作者举例了吗?作者又是如何用这两个事例来让我们信服他的观点的?2、轻轻打开课文,学生认真仔细地自读课文第2、3小节。
(阅读前,教师点击投影,出示阅读要求:①认真地读读课文的第2、3小节,可以读出声来,也可以默读。
②比较司马光与童第周的事例,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用笔划出有关词句)3、四人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讨论前,教师点击投影,出示比较表格)司马光童第相同点不同点3、学习情况交流。
(表格的完成)交流: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知道的?(1)司马光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找出句子,教师随机出示投影:(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他是怎么编成史学巨著的?这句话中应强调哪几个词?为什么?指导朗读,重读“19年”“终于”。
(板书:编成《资治通鉴》。
)(2)童第周的成功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找出句子,教师随机出示投影:(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追问: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齐读这句话。
两个人能获得成功,关键靠的是什么?对,就是勤奋。
认真仔细地自读课文第2、3小节用笔划出有关词句)指导朗读,重读“19年”“终于”齐读这句话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哪些句子能反映司马光的勤奋?学生回答后,教师随机出示投影:(①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②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生交流:A、上面一句写他小时候勤奋?下面一句呢?从小到大一直勤奋这就叫“一生勤奋”。
谁来读上面一句?B、学生读,点“滚瓜烂熟”追问: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点“一遍又一遍”追问:是几遍?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这就是勤奋!齐读大屏幕这一句。
C、谁来读下面一句?学生读,追问: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真是烦死了,但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点“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
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
)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D、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4)又有哪些句子能反映童第周的勤奋?体现在哪里?学生读,教师相机出示投影:(A、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B、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师生交流:齐读“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学生读师生交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可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勤奋,都成功了。
(出示幻灯片并完成表格“相同点”一栏)下面我们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
(男生读描写司马光的句子;女生读描写童第周的句子)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要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6)我们再看看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一个天资聪明,一个起步晚、基础差。
①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②为什么作者要选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事例?你找找作者是想说明书上的哪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并完成表格“不相同点”一栏)学生找,出示幻灯片:(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③现在理解了吗?手中的鲜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是啊,从古到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和心血才获得成功的。
(7)那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知道了要想成功靠什么?聪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吗?为什么?起步晚,基础差的人能成功吗?为什么?学习到这里你想对班级的同学说些什么?说得很好。
请你送他一个书签,上面写一句名言,你准备写什么?为什么?全班齐读不同点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理解手中的鲜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读一读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引读第四节,总结全文1、教师引读: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只有-----------------才----------------2、这一小节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一生勤奋)3、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说一说要想成功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