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16说勤奋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6、说勤奋学习目标: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一、导入: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í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
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生齐读以上两句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 课《说勤劳》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地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劳。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出来的。
同学们必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有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诵,向来读到倒背如流为止。
长大此后,他更为勤劳。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需略微一动,枕头就会滚蛋,他醒来后便持续念书写作。
他管这类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 19 年时间,终于编成了有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有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 17 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绝不灰心,急起直追。
每日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念书。
夜晚睡觉前,他老是习惯地回首一下当日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良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首屈一指。
此后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因为达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而可知,即便基础比他人差一些,只需肯下功夫,也是仍旧能够成才的。
正如有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熟能生巧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固然有了很大的改良,但仍不可以忘记“勤劳”二字。
只有一世勤劳,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劳》教课反省一篇《说勤劳》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环绕“勤劳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经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案例,说了然勤奋是通往理想境地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课时,我抓住“勤劳”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到“勤劳”是经过哪些案例表达出来的,并经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熟能生巧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页 1 第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6说勤奋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说勤奋》原文及教案(10篇)年级上册语文《说勤奋》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2、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晰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由练读后,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对长句子进行全班重点练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2)把这种自问自答形式的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自问自答的好处。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以上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16.说勤奋【教材分析】《说勤奋》是一篇说明道理的课文。
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摆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第三自然段写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读者不忘勤奋,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沉稳、听话,多数学生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小组合作有条不紊,组长的管理协作能力较强,但班内有几个学生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成绩相对较差。
在教学中要结合各班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要有变化,有新意,力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指导“遍、惯、渡”等生字的写法,认识多音字“剥”,联系上下文理解“毫不气馁”“名列前茅”等词语的意思。
3.明确作者的观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启发;了解作者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 明确作者的观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例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的。
【资料链接】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剥开,研究被迫停止,这时,童第周毅然站了出来,说:"我来试试"。
面对别人的讥笑,童第周并没有退缩,他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才能,终于完成了青蛙卵的剥离手术,在当时轰动整个生物界。
当时我们的国家还非常贫困,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陶瓷酒杯来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
16说勤奋
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听说咱四()班的孩子特勤奋,那谁最勤奋呀?成绩怎样?看来勤奋很重要。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说勤奋》。
(板书课题)
过渡:猜一猜:作者会说关于勤奋的什么呢?
二.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文,猜对了什么?读给同桌听。
2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自信。
相信在后面的发言中你们会更加大胆自信。
有信心吗?
3.借助课后生字注音大声朗读课文,若有不会的想办法解决。
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生汇报。
5.幻灯片出示易读错的词。
1)轮读。
2)齐读。
6.相机范写:末惯之后生描红。
7.老师出示两组词,都是四字词语。
a.生自由读词,思考意思。
b.这些词来自文中,把他们送进课文读一读,并用其中一组词来说说一个故事。
8.同学们已找出了所举两个事例的内容,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又写了什么呢?相机板书。
三.你们真会读书!把长长的课文一下子就读短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知道司马光、童第周成功了,又是怎样成功的?我们下节课讨论。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节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4、指导朗读。
(个人朗读。
全班朗读。
)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3、体会交流。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3造句:只有…………才能
…………才能…………
4归纳板书。
5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