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环境适应性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7
软体动物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特征
软体动物是一类适应性非常强的生物,它们可以生存于多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以下是软体动物适应的生活环境特征:
1. 水生环境,许多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包括海洋、淡水和湿地环境。
它们通常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殊结构,如水管系统、鳃和黏液分泌物,以帮助它们在水中生存。
2. 湿润环境,一些软体动物生活在湿润的陆地环境中,如森林底层、沼泽地和沙滩。
它们通常具有耐受湿润环境的外壳或皮肤,以防止水分流失。
3. 耐寒耐热,软体动物可以适应各种温度条件,从极地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生存。
一些物种可以在极端的温度下生存,而另一些则可以在高温环境中生存。
4. 各种底质,软体动物可以适应各种底质,包括泥泞、砂砾和岩石等。
它们通常具有适应不同底质的足部或体壁结构,以帮助它们在不同的底质上移动和获取食物。
5. 适应压力,一些软体动物生活在深海或地下,需要适应高压环境。
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如压力适应的骨骼和体壁,以帮助它们在高压环境中生存。
总的来说,软体动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征多样,这使得它们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生物指的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
生命的形式很多,其中软体动物是其中的一种。
软体动物是一大类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
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中,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点如下:一、软体动物的分类软体动物又称软体动壳动物,与硬壳动物相对应。
软体动物主要分为五大类:1. 腕足动物类:主要指海星、海胆、海参等。
2. 软体动物类:主要包括蜗牛、蛞蝓、蚌类、蛤蜊等。
3. 颗粒背腔动物类:主要包括水母、螃蟹等。
4. 棘皮动物类:主要包括海参、海星等。
5. 脊索动物类:主要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
二、软体动物的特征软体动物具有以下特征:1. 软体动物的体表没有明显的分节,而是由一个或多个部分组成。
2. 大部分软体动物的体内都有一个柔软的体壁。
3. 软体动物的内脏没有体腔分隔,肠道、生殖器官等都混杂在一起。
4. 软体动物的呼吸和排泄通过一个共同的器官完成。
5. 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足、鳃和翅膀等。
三、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有些基本规律:1. 多属于底栖动物,依附在水生或海生生物体表面或藏在海底或河床中。
2. 跟硬壳动物相比,它们的寿命较短。
3. 大部分软体动物没有骨、甲或板等坚硬的保护物,因此在生存环境中更为脆弱。
四、人类对软体动物的利用价值软体动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药用:海螺、盐驴蹄等都是中药材。
2. 食用:各种贝类是各国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3. 工业:海胆外壳可以用于制备磨具,珠母能制成各种高档首饰。
4. 珍藏:某些珍贵的软体动物如珍珠、海螺、斑节虾等都是人们收藏的珍品。
综上,软体动物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所谓“物之本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的生物形式,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软体动物,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软体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适应的生活环境特征。
软体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它们的体表覆盖着软弱的外壳,可以很好的适应这种湿润的生活环境。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海螺、蛞蝓等,它们通常在水中或泥土中生活。
它们的软体体表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快。
软体动物的软壳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防止捕食者的攻击。
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身体通常呈流线型,有助于减少在水中的阻力,使它们更好地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来获取氧气,这种呼吸方式使得它们能够很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
鱼类的鳞片和黏液层可以帮助它们减少水分蒸发,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鸟类是一类高度适应不同环境的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地区,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
鸟类有羽毛覆盖全身,羽毛的密度和颜色可以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调节,起到保暖和伪装的作用。
鸟类的骨骼轻巧,体内有气囊,可以帮助它们在空气中飞行。
鸟类的呼吸系统也很特殊,能够在高空中获取充足的氧气。
哺乳类动物是一类拥有丰富进化历程的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陆地、水域或者树上。
哺乳类动物的毛发可以帮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稳定,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皮肤不受外界伤害。
哺乳类动物的肺呼吸系统较为完善,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获取足够的氧气。
哺乳类动物的乳腺可以帮助它们哺育幼崽,维持种群的繁衍。
不同种类的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通过自身的特征和适应能力来生存和繁衍。
保护各种动物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建立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才能使得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希望人类能够更加尊重和爱护自然,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000字】第二篇示例:软体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地球上四大主要的动物类群。
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具有各自独特的生存特征。
简述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
软体动物(Mollusca)是一类生活在水中、陆地和淡水环境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腹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等。
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相比于其他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的身体较为柔软,没有明显的硬骨或外骨骼保护。
这种身体结构也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2. 有一个肉质的足:软体动物通常具有一个肉质的足,用于移动和捕食等功能。
在不同的软体动物中,这个足的形态和位置各不相同。
3. 有一个头部:大多数软体动物都有一个明显的头部,头部含有感觉器官、口和眼睛等。
头部的存在使得软体动物能够更加灵活地寻找食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捕食和逃避天敌的环境。
4. 身体可分为足、躯干和头: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通常被划分为足、躯干和头部三部分,这些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形态各不相同。
例如腹足类动物的大部分体积都在躯干上,而头部和足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主要是身体柔软、有一个肉质的足、有一个头部以及身体可分为足、躯干和头等。
这些特征使得软体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进行捕食、移动和逃避天敌等活动。
什么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门,包括了蜗牛、蛞蝓、蚌类、蛤类、章鱼和鳃螺等。
软体动物的特点是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被一个称为软体的外壳所覆盖。
下面将详细介绍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身体结构: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头足、内脏和外壳。
头足部分包括头和足,头部通常具有感觉器官和口器,足部用于运动和捕食。
内脏是软体动物的主要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器官、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外壳是软体动物身体的保护层,由一层称为软体的外层组成,可以分泌出钙质来增强硬度。
2. 外壳多样性:软体动物的外壳形态和结构非常多样。
有些软体动物的外壳坚硬而厚实,如蜗牛和螺类,它们的外壳可以提供保护和支持。
另一些软体动物的外壳较为柔软,如章鱼和乌贼,它们的外壳通常退化成内部的鳍板或骨架。
还有一些软体动物,如蛞蝓和裸鳃螺,它们几乎没有外壳。
3. 具有各种附属结构:软体动物的头足部分通常具有各种各样的附属结构,用于感知环境、取食和运动等。
例如,蜗牛和螺类的头部有一对触角,用于触觉和化学感知。
章鱼和乌贼的头部有多对触手,其中两对特化为触手,用于捕捉猎物。
4. 呼吸方式多样:软体动物的呼吸方式因物种而异。
大多数软体动物通过鳃来进行呼吸,鳃是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然而,一些陆生软体动物,如蛞蝓和陆生蜗牛,通过皮肤直接吸收氧气。
此外,一些软体动物如章鱼和乌贼,通过体表的细小血管从水中吸取氧气。
5. 繁殖方式多样:软体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大多数软体动物通过性繁殖产生受精卵或胚胎。
有些软体动物是雌雄同体,即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可以自我受精。
另外,一些软体动物还具有复杂的交配行为,如章鱼和乌贼。
6. 生态角色: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的是植食者,有的是捕食者。
一些软体动物还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如蚌和蛤与浮游生物共生,章鱼和乌贼与鱼类共生。
八年级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八年级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软体动物是指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没有脊柱的无脊椎动物。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其中腹足类是最大的类别,包括蜗牛、螺、鳖、蛞蝓等。
头足类包括章鱼、乌贼、鱿鱼等高智商动物。
双壳类有牡蛎、扇贝、贻贝等,常被用于食品加工。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中软体动物的知识点。
一、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软体动物没有硬骨头,大部分含有独有的贝壳,腹足类除螺以外都有足,头足类有触手和喷水管,通过喷水排出甲壳素外壳保护自身。
二、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1. 腹足类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大多数是食草动物,有的兼食腐肉、杂食。
2. 头足类是栖息与海洋深处的高智商动物,具有智慧甚至能解题,极具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3. 双壳类大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和陆地,是造礁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对海洋生态的平衡维护有重要作用。
三、软体动物的分类1. 腹足类:拥有足、头、躯干、外壳等特征,共有3万种左右。
2. 头足类:拥有触手、喷水管等特征,包括章鱼、乌贼、鱿鱼三个类别。
3. 双壳类:拥有壳和足,共有万余种。
四、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1. 腹足类:常见的海螺、扇贝、蛤蜊等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海产贸易中极具代表性的物种。
2. 头足类:章鱼等动物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作为食材、中药材等使用,并且具有观赏价值。
3. 双壳类:贝类口感细腻,肉质鲜美,各种贝类都是极好的食品和调味品。
五、环保意义1. 腹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生态极其重要,能够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于海洋和淡水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2. 相关专家提醒,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环保型养殖技术,对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的平衡维护有着巨大的贡献。
八年级生物课程中,软体动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以上内容对软体动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软体动物的进化特征1. 着生生活方式软体动物是一类拥有柔软外壳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的进化特征之一是着生生活方式。
这意味着软体动物没有发达的肌肉和骨骼结构,因此需要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以便维持其生命活动。
这种着生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软体动物的体形和行为来体现。
例如,某些软体动物会紧贴着海洋岩石或颗粒泥土生活,有些则在水中漂浮,而其他一些则会爬行和游泳。
2. 软组织保护由于软体动物硬度相对较低,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特殊的生物机制来保护自己不受损伤。
软体动物通常有很厚的软组织,例如腹足壳和柿蒂等,以及具有弹性和可延展性的柔软体肌。
这些软组织可以减轻外界冲击和提供保护,并帮助软体动物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
3. 软体动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软体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
软体动物主要生活在水生和陆生环境中,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态环境,食物来源和行为模式。
例如,一些软体动物可以生活在浅海和深海环境,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压和水温,并有不同的捕食和交配策略。
其他一些软体动物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资源,例如贻贝对悬浮物的摄食和蜗牛的植食能力。
4. 软体动物的生殖方式软体动物的繁殖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有些软体动物可以进行性生殖,它们有明显的雌雄生殖器官,例如贝类。
其他一些软体动物则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如分裂、孢子和芽生等。
这种适应复杂环境的生殖策略允许软体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繁殖并生存。
5. 软体动物的智力表现虽然软体动物大多数没有高度发展的大脑,但有研究发现一些软体动物具有出现智力表现的能力,如海蜗牛、章鱼和贻贝等。
他们可以执行复杂的行为模式,如解决难题和避免陷阱,并且可以学习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些表现表明,软体动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拥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
总的来说,软体动物的进化特征分别是:着生生活方式、软组织保护、广泛的适应性、多样化的生殖方式和智力表现。
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独特的适应性和保护机制,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保护自己免受外界伤害。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软体动物是一类具有软弱的外壳或无外壳的动物,其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软体动物的体壳、触角、足和呼吸器官四个方面来介绍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
软体动物的体壳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与其他动物的硬壳不同,软体动物的体壳通常是柔软而且易于弯曲的。
有些软体动物的体壳是由外壳和内壳两层组成,外壳通常是由蛋白质和钙质构成,而内壳则是由具有弹性的蛋白质组成。
这种双层结构使得软体动物的体壳既具有一定的硬度,又能够适应身体的弯曲和伸展。
而且,软体动物的体壳还可以通过分泌粘液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侵害。
软体动物的触角也是其重要的形态结构之一。
触角是软体动物感知外界环境和寻找食物的主要器官。
触角通常生长在软体动物的头部,其形状和长度因物种而异。
触角的表面通常有许多感受器官,可以感知外界的温度、光线、气味等信息。
通过触角,软体动物能够迅速反应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食物和栖息地。
软体动物的足是其用来移动的主要器官。
足的形态和结构各异,根据不同的物种和生活环境,软体动物的足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有些软体动物的足呈扁平状,适合在沙滩或泥地上爬行;有些软体动物的足呈圆筒状,适合在水中游动;还有些软体动物的足呈吸盘状,可以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
通过足的运动,软体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由移动,并能够逃避敌害或寻找食物。
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也是其重要的形态结构之一。
由于软体动物的体壳柔软,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因此它们通常没有肺部或鳃来进行呼吸。
相反,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通常是通过皮肤或鳃来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皮肤呼吸的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它们的皮肤非常薄,可以直接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而通过鳃呼吸的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水中,它们的鳃通常位于体壳内部,可以通过水的流动来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征。
它们的体壳柔软而易于弯曲,触角灵敏而多功能,足形态各异而适应性强,呼吸器官通过皮肤或鳃进行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生物学是人类对生命的探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不同生物种类的认识和研究。
软体动物是生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大类,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习性,常见的如各类贝类、章鱼、蜗牛等。
一、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是:体外被覆盖着软壳或柔软的外皮,而非硬壳或硬皮;胚胎时期经过螺旋捲曲的生长过程,形成扁平或卷曲的身体;呼吸器官一般为鳃或肺;消化道呈U形,口和肛门在同一体面上。
这些特点对于分类和研究软体动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软体动物的种类和分类软体动物是一个庞大的类群,根据形态和习性的不同可以分成多个亚群。
其中,介壳类包括蛤蜊、扇贝、蛏子等贝类,其体外有两个相连的贝壳覆盖住身体;鳃足类包括章鱼、乌贼、鱿鱼等动物,具有较为发达的神经系统和高智商;腹足类包括蜗牛、海螺、鳍脚类等动物,其底面结构复杂,有黏液分泌的腹足等特征。
三、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也各不相同。
介壳类动物一般沉睡于沙海底,以过滤器取食。
鳃足类中的章鱼和乌贼具有灵活的头足部,可以独立实现捕食、掠夺等行为。
腹足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则非常丰富,蜗牛可以爬行,有些海洋生物则以浮游作为食物来源。
四、软体动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软体动物对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性,可以出现在淡水、海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
章鱼和乌贼等鳃足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水中,通过水面来实现呼吸;蜗牛等腹足类动物则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生活在陆地上、河流里、深海中、浅海边缘等多种环境中,适应着多样的食物来源。
五、对软体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如今,许多软体动物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比如腹足类动物的贝壳石化、章鱼、乌贼等鳃足类动物的过度捕杀等等。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注重软体动物的生态保护工作。
同时,还可以利用有所了解的软体动物特性,进行森林防火、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软体动物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生命力。
掌握这些生物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环境适应性的特征——以圆田螺为例摘要:软体动物门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逐渐演化出了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本文以圆田螺为例,从外部结构、呼吸与循环、摄食与消化、生殖与发育、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介绍软体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关键词:软体动物圆田螺结构适应性简介:圆田螺(Cipangopaludina)属为淡水中习见的大型螺类,分布较广,栖于湖泊、池沼、河流、水库、水田等处,以宽大的肉质足在水底爬行,以水生植物叶片、藻类等为食。
适应性强,对干燥及寒冷有较大的抗御力。
足发达、适于水底爬行,常以水生植物和低等藻类为食。
春、夏季为繁殖季节,卵胎生,幼螺在雌体子宫内发育,长成仔螺后才排出体外,在水中营自由生活。
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及中华圆田螺(C. cathayensis)等在我国分布甚广,前者为世界性种。
栖息在淡水的河池或田中,可食用。
下面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分别阐述元田螺的适应性特征:一、外部形态中国圆田螺贝壳大,壳高6厘米,宽4厘米。
壳薄而坚,呈长圆锥形。
有6~7个螺层,螺旋部较短而宽,螺体层膨圆,壳顶尖,缝合线深,生长纹细密,体螺层上生长线明显。
壳口卵圆形,上方有一锐角,周围具黑色边框。
脐口部分被内唇遮盖而呈线状,或全部被遮盖。
庸角度,卵圆形,棕褐色,有环纹。
圆田螺的头和足可自壳口伸出,内脏团则留在壳内。
头部发达,前端有一圆形突起称吻,吻腹侧为口、于吻基部两侧生有一对长圆锥形的触角,雄性右触角较左触角短而粗,有交接器的功能。
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突起,其上各有一黑色眼。
头后方两侧有褶状须叶,右侧的发达,卷成管状称出水管,左侧较小,贴在外套膜上,形成入水管。
头后身体腹面为宽阔的叶状足,肉质,前缘较平直,后端较狭、足背侧为内脏团,后部背面有一卵形的角质厣,其上有同心环形生长纹。
当圆田螺缩人壳内时,首先头缩入,继而足趾面中央横折也缩人,厣正好封住壳口。
作为软体动物的一个种类,坚硬的壳和厣大大减小了外界环境和其他生物对其柔软身体的伤害。
圆田螺的外套膜呈薄膜状,将内脏团包围,套膜边缘较厚,围绕头及足的周围,背缘及侧缘游离,腹缘与足愈合。
在头足部与内脏团之间形成外套腔。
软体动物腹足纲的壳和内脏团为螺旋形。
螺旋形的壳空间大,容纳软体部分的空间充足。
外套腔前移也使体前留出了充足空间,便于其在危险时将头缩回壳内,起到了保护作用;也便于水流通常,利于排异物,排泄物,生殖细胞顺利排出体外。
在水流中,这种壳阻力较小,壳螺旋部短而宽,重心较低,也利于保持平衡。
二、内部构造(1)呼吸和循环软体动物中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
鳃的形态各异,鳃轴两侧均生有鳃丝,呈羽状,称盾鳃;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ctenidium);有的鳃成瓣状,称瓣鳃(lamellibranch);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
称丝鳃(filibranch)。
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secondary branchium),也有的种类无鳃。
鳃成对或为单个,数目不一,少则一个或一对,多则可达几十对。
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
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同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
这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
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呼吸器官为鳃栉状,一个,位外套腔左侧,入水管内测。
鳃的上皮细胞具纤毛,内有血管。
水流进入水管经入外套腔时,鳃可摄取溶于水中的氧,将二氧化碳排于水中,气体交换后,水自出水管排出,排遗物、排泄物随同水流一同排出。
长的出水管可以保证将这些水流排到远离入水管的地方。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残留围心腔(pericardinal cavity)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blood sinus)。
软体动物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心脏一般位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耳和心室构成。
心室一个,壁厚,能博动,为血循环的动力;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的数目一致。
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血管分化为动脉和静脉。
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
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
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haemoglobin)或血青蛋白(haemocyanin),故血液呈红色或青色。
田螺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心脏位于胃和肾之间的薄膜状围心脏内,由一心室和一心耳构成。
心室壁厚,位后方;心耳壁薄,位前方,二者间有瓣膜。
出鳃静脉连于心耳,心室伸出一主动脉,后分2支,一为头动脉,分布于头、外套膜和足等处。
另一支为内脏动脉,分支到体后部内脏器官。
各血管末端连于血窦。
血液回心耳有二途径:一为经肾入鳃回到心耳,一为直接入鳃回心耳,完成排泄和呼吸作用。
圆田螺血液无色,含有变形由状细胞,血浆中的呼吸色素为血蓝蛋白。
除具有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功能外,血液同时具有流体静力骨骼的功能,可协同肌肉完成一些动作,如自壳内伸出头、足等。
这有利于杂食性的田螺摄食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
(2)摄食和消化软体动物的消化道和消化腺都比较发达,消化道由前肠(包括口、口腔、咽、食道)、中肠(包括胃、盲囊、肠)和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消化盲囊等,分泌消化液促进细胞外消化,并在消化盲囊中进行细胞内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存储。
在口腔底部有齿舌囊,内有齿舌、齿,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mandible)和齿舌(radula),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口腔底部的舌突起(odontophore)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挫刀状。
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在不同种类间各异,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小齿组成横排,许多排小齿构成齿舌。
每一横排有中央齿一个,左右侧齿一或数对,边缘有缘齿一对或多对。
田螺口位于吻前端腹面,在口腔内,具齿舌,由齿舌和齿担前后伸缩活动,刮取食物。
(齿式为 2.1.1.1.2,即每排有一个中齿,一对侧齿和两对缘齿。
)唾液腺一对,以导管通入口腔。
唾液腺分泌黏液,无消化作用,咽管通入胃,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能分泌糖酶和蛋白酶,胃已失去了原始结构,而或多或少的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囊,已完全行胞外消化。
胃后为肠,肠扭转180度,复向前伸,肛门开口于外套腔右侧,出水孔附近。
(3)生殖与发育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裂方式多为不完全均裂。
个体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类的发育经历钩介幼虫,头足类、淡水螺类等为直接发育。
田螺为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生长,生下即为幼螺。
雄田螺的右侧触角特化成交接器,卵胎生,这是腹足类中所特有的。
生殖系统:田螺为雌雄异体,雄性右侧触角较雌性右侧触角粗大,此为鉴别雌雄的特征。
a.雄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分为:精巢、输精管、前列腺、阴茎。
精巢:一个、较大,呈新月状,位外套腔右侧。
输精管:与精巢后端左侧连相连(在输尿管下方),向左横行,较短。
前列腺:输精管向前伸,膨大成贮精囊(前列腺)。
最后变细成射精管,入右侧触角中,其顶端的开口为雄性生殖孔。
雄性的右触角有交接器的作用。
b.雌性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头、尾两段)、蛋白腺(背、腹两叶)、输卵管(受精室)、子宫(附有子宫纵褶、阴道、雌性生殖孔)、贯穿于子宫及输卵管3的导精沟、输卵管1是输送部,输卵管2为贮精部,输卵管3为分泌部。
卵巢:一个,细长带状,黄色,与直肠上部平行。
输卵管:较短,连干卵巢,后端膨大通人子宫。
子宫:位于右侧,为一腺质壁的大形薄囊,可分泌蛋白质液包裹卵。
子宫末端变细成管状,顶部为雌性生殖孔,位肾孔的右侧。
(4)神经和感官神经系统主要由多对发达的神经节及其间的神经索构成,有利于田螺的自由运动。
圆田螺为软体动物门中较高等的种类,主要神经节有4对,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
脑神经节位食管背侧,发出10对神经到触角、眼、口至头部及体前部,司感觉;足神经节1对,位足的前部,伸出神经至足部,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节1对,位脑神经节之后,较小,左右不对称,由脑侧神经连索与脑神经节相连,以侧足神经连索连于足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各内脏器官;脏神经节1对,形小,位食管末端处,彼此有神经相连。
左脏神经节有一长神经连索与食管左侧的胸上神经节相连,肠上神经节又连于右侧神经节,其间的神经连索在食管上方,自左后至右前;右脏神经节也有一长神经连索与食管右侧的肠下神经节相连,肠下神经节又连于左侧神经节,其间神经连索在食管下方,自右后至左前。
因此侧脏神经节间的神经连索于食管上下左右交叉形成“8”字形。
圆田螺感官发达,包括眼、触角、嗅检器、平衡囊。
眼一对,为视觉器官,由皮肤内陷形成,具感觉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的视网膜,并有晶体。
触角一对,为感觉器官,其顶端有感觉细胞及神经末梢分布,感觉灵敏。
平衡囊一对,位于足神经节内侧,也为皮肤内陷的囊,上皮具纤毛,囊内有细小的钙质耳石,由脑神经节发出的神经支配,能够维持身体平衡。
嗅检器一个,为皮肤突起,是化学感受器,位于鳃近端部左侧,呈弯曲线状,黄色由食道神经节发出的神经支配。
此外,在足的边缘、出水管和入水管处还分布有许多化学感受器。
这些发达的感官有利于摄食和逃避敌害,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适应。
(5)排泄系统排泄器官是一个后肾管,可将软体动物代谢废物的排出,称为肾。
略呈三角形浅揭黄色,位围心腔之前,与围心腔腺共同构成心-肾复合体,可将代谢产物排出围心腔内,再由后肾管排出体外。
肾位于直肠左侧。
肾右侧为一薄壁的输尿管,有孔与之相通、输尿管右侧壁与生殖器官(子宫或精巢)的外壁愈合。
肾由腺体部和膀胱部构成,腺体部富血管,以密布纤毛的漏斗形肾口通围心腔,膀胱部为薄壁管子,内壁具纤毛,以肾孔通向外套膜。
肾孔开口于肛门左侧稍后处,正位出水管的内侧,这样可使排泄物随水排出体外。
参考文献[1] 《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2] 《中国圆田螺不同发育阶段神径系统的比较解剖》孙振中[3] 百度百科[4] 互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