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7.48 KB
- 文档页数:5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GWI-D2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年11 月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技术要求界定了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地下水资源数量、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项目”地下水资源评价。
1.4 本技术要求可供其它相关评价工作参考。
2 引用标准及规范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7-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15218-9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027-2001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44-8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 8537-19953 术语与基本概念3.1 地下水资源 Groundwater resources是指储存于地下岩层之中,其质和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它服从于大陆水的总循环,通过补给、径流、排泄的运动形式,循环交迭,具有可更新等特点。
以地下水开发为目的,可把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天然补给资源和开采资源。
3.2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Natural replenishment groundwater resources是指地下水系统中参与现代水循环和水交替,可以恢复、更新的重力地下水。
一般用现状均衡条件下,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表示(不包括地下水灌溉回归补给量)。
3.3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不至于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地下水水量,常用于表征区域性的地下水开采资源。
3.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在水源地设计的开采时期内,以合理的技术经济开采方案,在不引起开采条件恶化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2007年10月24日15:12 来源: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GB/T14848-931993-12-30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 批准1994—10—01 实施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GB/T14848-931993-12-30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 批准1994—10—01 实施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类别ⅠⅡⅢⅣVFi 0 1 3 6 106.3.4 按式(1 )和式(2 )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
6.3.5 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
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级别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6.4 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Ppt1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2
大家好。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
经过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等野外工作后,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水文地质图件编制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等室内综合地质编录工作。
Ppt3
课程引入
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知识,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具体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特点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等内容。
下面开始讲述:
Ppt4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和特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是含水层中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
质决定的,即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量才是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Ppt5
图片为中国地下水资源图。
Ppt6
(二)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如图)。
地下水补给资源是各种入渗量,一般包括降水和凝结水入渗量、河(渠)水和洪水及田间水入渗量、山区对平原区的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河流侧向入渗量;地下水储存资源是地下水储存量,包括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组成关系示意图。
Ppt7
(三)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
地下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形成和分布的,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统一整体,有着共同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
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出水量,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Ppt8
2.流动性(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
地下水是流体,是一种动态资源,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所以大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
Ppt9
3.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只要开采量不超过一定限度,虽然井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了补充,这就是地下水的可恢复性。
Ppt10
4.可调节性(或储存量的可变性)
可调节性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出的这种自然特性。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处在不断地补给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
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时,含水层就把多余的水蓄集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
储存量的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作用。
Ppt11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等工作的总称。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图片是为说明地下水及水质状况。
Ppt12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
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水量评价时,还应研究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工作,以利于长期正常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Ppt13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
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程序可分为九个步骤,涵盖了从准备工作、基础资料收集、计算分区确定、参数确定、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到各类资源量计算、可开采量评价、评价成果表达等工作(如图、下表)。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框图。
Ppt14
表格是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程序九个步骤的说明。
Ppt15
小结
本次课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进行了概述。
学习了地下水资源的含义、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要求大家重点理解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Ppt16
课后作业
1.什么是地下水资源?简述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新课预习
教材P184: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同学们,这次课到此为止,我们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