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表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37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水文学与水资源》教学大纲(实习大纲附后)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学基地班)主干课、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阐述水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它不但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广泛深入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积极参与地球上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对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水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从事地理学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同学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
同时,本课程重视水文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水文科学和水资源学的最新成果,参考地理科学专业已有的教材和相关学科的水文学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论,阐述水文科学的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水文循环机理及过程,主要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各种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分析计算方法,水量平衡原理以及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
第三部分地球表层水的组成及其运动,分别阐述陆地表层水、海洋、地下水的组成、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并阐明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水资源学,讨论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价值,重点阐述水资源的评价与规划和水环境保护问题,最后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探讨了3s技术在水文科学中的应用,以及水文科学的前沿领域。
同时,结合水文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包括了课程实验和课间实习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时数(宋体小四加粗)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实习18学时。
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书(五篇范例)第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书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理论频率曲线的绘制实验目的:掌握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制出理论频率曲线的技术。
实验要求:每人一台计算机,独立完成,实验结果通过电子版上次至服务器。
实验步骤:一、计算经验频率数据(工作对象-经验频率数据工作表)1根据最大流量(C列)按降序排列(先选择数据范围B3:C26,在菜单“数据”中选择“排序”),在D列中填上排序号(m),即1→24 2 在E列中根据公式P = m/(n+1)*100计算结果 3 对F列结果进行转换,公式是=normsinv(P%),注意P%最好采用相对应用,如在F9单元格中输入=normsinv(E3%)在G列中进行海森格式转换,及F列的数据都减去normsinv(0.01%),如在G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3-NORMSINV(0.01%)根据Exel的自动计算、复制粘贴功能进行其他行的填充。
6计算平均数7利用公式Cv = 标准差/平均数计算出Cv,Exel中平均数的函数是average(数据范围),标准差的函数是stdev(数据范围)注意:Cv的结果必须放在C28单元格中。
理论频率曲线的计算过程中引用了这个单元格。
注意:平均数的结果必须放在C27单元格中。
理论频率曲线的计算过程中引用了这个单元格。
二、泰森机率格纸数据准备(工作对象-海森机率格纸数据工作表)1、虚线数据的准备:对B列和C列计算的方法同经验频率数据中的方法一样,甚至可以将公式复制过来。
D列的数据从第一行至第四行填入0,最大值,最大值,0。
最大值来源于理论频率曲线中的最大数据的取整。
后面的行均按前面四行一样的规律填充。
快捷的方法是先选定前四行进行复制,然后选定剩余的行进行粘贴即可,注意粘贴所选定的行数必须是4的倍数。
2、实线数据的准备:将虚线数据中的B、C、D三列的数据复制和粘贴到G、H、I三列即可。
注意选择复制的行数最好和实线数据的行数相等。
《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自然界不同运动特征的水与不同分布形式的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水资源的特征、属性出发,分析、论证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具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能力。
— 1 —(三)素质目标能从水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资源属性等方面认识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自然界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变化方面的知识。
(二)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水循环、水文统计、水资源平衡计算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世界和中国水资源概况、水文与水资源学的任务与内容。
本章小结重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
难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
思考题:1.什么是水文与水资源学?2.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是什么?作业: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2章水循环及其要素6学时第一节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学时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量平衡第二节河流和流域知识点:河流特征、流域特征第三节降水及其特征2学时— 2 —知识点:降水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特征指标、影响降水的因素、我国降水的特征、降水的观测、平均降水量的计算第四节蒸发散与散发知识点:水面蒸发散、土壤蒸发散、植物蒸发散第五节下渗2学时知识点:基本概念、下渗的物理过程、土壤水分再分配、影响下渗的因素、下渗公式、下渗的测定第六节径流知识点:径流的含义及组成、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的形成过程、影响径流的因素、坡面径流的测定、小流域径流的测定本章小结重点:地球水循环模式与类型,各种水循环的特征及地理、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各种水量平衡方程;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