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是内审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内审工作发挥作用有效程度的体现,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能否长期有效地开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问题;对策

一、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现状

目前,内部审计成果只是被有限地利用着,一个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意见和决定发送被审计单位执行,无论执行得怎样,均封存案卷,最后束之高阁。这是我们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审计模式,而正是这种做法,浪费了大量可利用的审计资源,远远没有发挥出一项审计成果所能够起到的最大作用。从近年公布的内审结果来看,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的转化利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

在当前国情中,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支持力度也不够,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履行内部程序,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即使内审查出了问题也不予以重视,对查出问题整改的结果也不理想,屡审屡犯现象很普遍;有些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比较重视,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工作的力度就大、成效就好;在审计系统内部,由于领导认识的不同,也同样带来不同的结果。积极推动、主动协调、创新举措的领导,不

仅审计成果利用工作做得好,同时还能够起到辐射效应,带动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反之则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二)审计成果利用范围小

在实践中,审计部门也长期坚持综合分析内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以审计报告或决定的形式向外发布。但在审计信息的发送范围上,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大量反映审计信息的资源、审计分析的数据、审计劳动量等审计成果成了只给领导参考的资料,其他人员不仅不知道审计人员为此付出了多少工作成本、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哪种问题最严重、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信息,而且无法对同类问题引起更广泛的警惕关注,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这样,审计成果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范围小,透明度也不高,审计部门和外部缺乏一种沟通,容易造成外界对审计工作的一些误解,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种种因素的干扰。外界期望的审计监督广度、深度就与审计成果所能达到的范围之间形成了一种距离,无法调动更大的监督力量,从而使内部审计难以依靠群体监督氛围发挥辐射作用,使审计成果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三)审计整改责任混淆

审计整改是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审计部门是审计整改工作的监督者、报告者,有关部门与人员是审计整改的帮助者、监督者。被审计单位是审计

整改工作的主角,接受审计监督、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是其应尽之责。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是“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即由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或主审人员负责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并兼顾指导被审计单位整改和资料收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改往往只是被审计单位自己的事,审计部门形式上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行政监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未给予支持与帮助,未能从制度上、源头上进行治理,使审计整改执行者力量相对薄弱,力度也不大。久而复之,导致了“重审计、轻处理”现象。

(四)审计整改效果差

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部门所做出的处理决定及提出

的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自身存在的违规等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完善的过程,是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重要体现。但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部门习惯于完成计划项目、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习惯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意见书,下达审计决定,习惯于抄送本级单位和上级机关审计报告后,基本结束一项审计项目,未进行跟踪审计,不关心整改工作。少数被审计单位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故意拖延敷衍了事,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其有利的部分往往能接受,比如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追回违规发放的奖金、纠正以前年度发生的问题等,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就变得消极。对于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现行法规缺乏明确的处理处罚依据。一些审计建议也不具有强制性,使审计整改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五)内部同级审计现状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各单位普遍开展同级审计,同级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难度更大。究其原因,在组织上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一个职能部门,是一个相对独立部门,有些问题属于体制机制范畴不规范、不完善,不是审计单位与被审计的同级单位就能解决,需要被审单位上级单位系统解决;另外,审计成果的转化表现在被审单位修订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具体业务,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短时间难见成效。这种情况下,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就比较难。

二、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提高成果利用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一)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完善

要深入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对症下药切实制定有效措施。要制定关于审计成果转换利用的系列规定,对审计成果转换利用的各环节进行细化,在审计业务程序上增加“监督整改”为必要环节之一,将其与审前调查、现场审计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以便审计人员学习掌握和被审单位了解程序;建立起被审计单位向审计单位、审计单位向本级行政领导和上级机关定期报告审计成果整改结果等制度,建立健全审计成果整改的跟踪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结果公告等

制度;构建行政、党委、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审计整改工作的合力,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从而达到审计工作促进管理,服务经济的根本目的。

(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上,前提是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必须是审计成果,也就是要有质量,并且审计成果必须是适合被审单位的需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要保证审计质量,首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选拔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树立审计人员廉洁从审意识,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出来的问题,公正体现审计成果尤为重要;其次是要在审计的技术方法上取得创新,要加强对审计成果的整合与挖掘,不仅要在“审”上面下功夫,更要在“用”上面多动脑筋:一是要根据审计单位的需要,撰写出适合其使用的审计报告,报告的语言文字应简洁、通俗,少用专业术语,要善于抓住重点要害,让使用者一看就明白;二是要结合当前经济工作实际,不能停留在就数字论数字,应对单个的审计结果报告进行“深加工”,站在宏观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三是审计建议要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建议和意见要有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要具有较强的整改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和整改。总之,要提炼归纳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综合报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内审成果。

(三)提高信息采用率,扩大内部审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