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高危风险评估
- 格式:docx
- 大小:14.28 KB
- 文档页数:2
门诊高危患者风险评估服务制度
1.目的:为了加强医院门诊薄弱环节的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门诊就诊高危患者发生意外,特制定以下措施。
2.使用范围:门诊部。
3.定义:门诊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小于3岁的小孩或大于70岁的老人、有高血压、发热、急性面容、步履蹒跚患者,24小时内使用镇静药、利尿药等,行无痛手术诊疗的患者,孕妇及突发病情变化等患者。
4.内容:
4.1 针对以上高风险患者特制定以下措施:
4.1.1 选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当楼层导诊护士。
4.1.2 对就诊患者实行“一问(问病情)、二看(看面色及动作)、三检查(生命体征)、四分诊(迅速分诊到相应诊室)”,判断是否属于高危患者。
4.1.3 根据评估,及时给予关注,提供轮椅、平车等就诊工具,并加护栏、安全带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安排优先就诊或护士全程陪同就诊。
4.1.4 特殊时期的管理:节假日护士长在排班时充分考虑值班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搭配,做到新老护士搭班,护士长做好监督。
4.1.5 对高危跌倒患者根据《xx人民医院门诊患者风险评估表》(见附件)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及陪同家属做好宣教、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4.1.6 把日常拖地工作安排在下午17:30下班后,以保持地面干燥;及时保洁防止地面洒水潮湿,在卫生间等在潮湿地方放置防滑标识;小孩及年老患者要有家属陪同。
4.2 进一步加强门诊高危患者就诊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主动筛查有潜在突发意外风险的高危患者,并对其整个就诊过程进行关注和早期干预,优先安排就诊,及时救治。
患者高危安全评估标准
高危安全评估标准通常是指评估患者在医疗照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危安全评估标准:
1. 身体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以确定患者身体状况是否稳定。
2. 病情危重度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危重度,包括呼吸、心脏、肝脏、肾脏等多系统功能状态,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特殊监护和治疗。
3. 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患者进行手术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麻醉风险、手术类型等因素,以决定手术的可行性和预防措施。
4. 药物治疗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包括患者过敏史、病理生理情况、其他药物使用等,以确保安全用药。
5. 跌倒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在医疗环境中可能发生跌倒的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行走能力、意识状态、视觉力等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 感染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感染的风险,包括手术切口、导管插入、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危安全评估标准,评估的内容和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医疗领域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医疗专业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
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流程总结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流程总结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各种医疗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多,患者受益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患者受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高危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以便医务人员能够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本文将对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流程总结。
一、患者信息收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后会对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个人信息、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以此建立患者的基本资料库,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二、风险评估指标筛查医院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可行的风险评估指标系统,用于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指标要覆盖到临床治疗所需的各方面指标,如生理指标、病情、手术、麻醉等。
评估指标需要依据不同的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分级和引导。
当患者持续变化时,需要实时地对其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指标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三、评估和分级在收集足够的患者信息和筛选评估指标后,医疗人员可以使用评估工具,如复杂评估量表等进行数据分析,给出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
按照评估结果,医生将患者分级,以确定患者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如果患者被确定为高危人群,医生应建议对其进行额外的手术前准备。
四、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高危患者,医生需要给出一套完备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治疗过程的风险。
方案需要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用药、术前训练、麻醉方式等。
每个措施都需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计划,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五、诊疗全程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给患者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需要包括术前、手术中以及术后的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医疗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六、资料归档和分析所有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和治疗方案及遵循情况应进行完整记录,并归档。
针对一段时间内的记录,医院应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改进和完善评估制度,不断提升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危重患者的风险评估及安全防范措施.和操作规程医院必须制定完善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要求,确保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够按照规定操作,规范护理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发生。
同时,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和更新,保证其实效性和适应性。
3、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护士必须注重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积极解答疑惑,减少误解和不满。
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医疗环境,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增强信任感和满意度。
4、加强护理文书管理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规范地书写护理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真实、完整、及时、准确,避免因为护理记录不规范而引发医疗纠纷。
同时,加强护理文书管理,确保文书的安全和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和误用。
5、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医院必须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减少因为技术不熟练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同时,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
总之,危重患者护理风险是医院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规范操作和加强沟通,才能有效降低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
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和纠纷的重要基础。
制定各种护理质量关键流程和护理缺陷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等级制度必须按照护理等级的要求进行落实。
对于危重患者,必须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的巡视,以便及时了解病情进展。
急救室工作制度需要成立专人管理小组,包括急救物品的管理、使用、保养和供应等。
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加强业务操作训练,以提高应急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查十对”制度必须准确及时执行,对药物的性质、用法、剂量以及配伍禁忌要熟悉并掌握。
在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给医生听,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过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并签上准确执行的时间及全名。
-患者皮肤压疮风险评估及报告制度1.发现患者皮肤压疮,不论是院内发生仍是院外带来的,科室均要在24 小时内向护理部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电话报告,48 小时内上交书面报告。
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时间顺延。
2.仔细填写“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向患者 / 家眷见告并执行署名手续依据评估结果提起预警并制定防备举措。
3.亲密察看皮肤变化 ,踊跃采纳护理举措,促使压疮初期恢复,并正确记录。
4.经评估患者属于高危、不免压疮人群,应按要求填写“Braden压疮风险监控记录表”,护士长及片区护士长仔细落实、追踪、看管并记录在案。
5.患者已经发生压疮,但为了预防其余部位持续发生压疮,除外填写“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仍需填写“ Braden 压疮风险监控记录表” ,6.患者转科时“ Braden压疮风险监控记录表”交接到新科室持续记录,并保留在病历中。
7.科室出现疑难高危压疮病例,可向护理部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申请全院会诊 ,管理组 24 小时内组织压疮构成员及片区护士长到现场进行会诊,并做好会诊记录。
会诊单由管理组存案。
8.发生患者皮肤压疮的科室,存心隐瞒不报,过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赐予严肃办理,并归入科室绩效查核。
9.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仔细议论,精益求精护理工作。
10.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及科室按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压疮防备知识培训,提升预防水平,增强上报意识。
不免压疮申报制度1.科室对危重者及高危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达到不免压疮条件,属于难免压疮高危患者。
2.护士长实时填写不免压疮申报表,一式二份,并向护理部申请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组进行会诊认定。
3.经会诊后的不免压疮患者,应按要求填写“ Braden 压疮风险监控记录表” ,护士长及科护士长仔细落实、追踪、看管并记录在案。
4.高危不免压疮患者,科室要仔细落实会诊建议,向患者/ 家眷见告并执行署名手续。
5.排除监控后将不免压疮申报表填写完好,科室、护理部存案。
附:不免压疮申报条件1.必备条件:①Braden 评分:分(≤12分)②逼迫体位 / 被动卧位,造成逼迫体位/ 被动卧位的原由:呼吸衰竭、心力弱竭、循环衰竭、肾衰竭、意识阻碍、偏瘫 / 截瘫 / 四肢瘫痪、痛苦等。
患者高危风险评估错误整改措施在现代医疗服务中,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进行高危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本文将对患者高危风险评估错误的整改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危风险评估的重要性1. 提高患者安全意识:通过对患者进行高危风险评估,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自身存在的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2. 促进医患沟通:高危风险评估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顾虑,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高危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医疗机构可以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降低医疗纠纷风险:高危风险评估有助于医疗机构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的医疗风险,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二、高危风险评估错误的原因1. 评估方法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在评估患者高危风险时,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全面,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2. 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医务人员对高危风险评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患者信息收集不全面:在评估患者高危风险时,未能充分收集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
4. 医患沟通不足:评估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未能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顾虑,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5. 整改措施不力:对高危风险评估结果的处理和整改措施不够有力,导致医疗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整改措施1. 完善评估方法:医疗机构应采用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法,如采用国内外公认的评估工具,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2. 提升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在高危风险评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在评估患者高危风险时,应充分收集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医疗风险。
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流程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流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患者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复杂,患有多种疾病的高危患者也愈发增多。
针对这些高危患者,为了提高医疗安全性和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管理,建立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至关重要。
一、高危患者定义高危患者指病情较为严重,治疗复杂困难,容易出现并发症或致死风险较高的患者。
按照医疗安全等级分级表(例如超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高危患者属于超高风险或高风险患者。
二、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是指对高危患者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估,确定其健康状况、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多方面的风险,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医疗机构制定具体可行的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监测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警觉性、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确定评估对象:按照疾病类型、身体状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住院时间等因素,明确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加入相应的评估流程中。
2.收集患者信息:通过采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问卷调查、护理记录等多种途径,建立高危患者资料库,及时获取患者的全部信息。
3.制定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身体状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包括评估指标、评分标准、风险等级划分等。
4.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制定的评估标准,对已收集到的患者信息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等级,形成一份风险评估报告。
5.制定治疗方案: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医疗机构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个体化的医疗护理计划、用药、手术、康复训练等具体措施。
6.运用评估结果: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医疗信息化系统,并引入医疗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认知和警觉性,同时重点监测高危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及治疗效果,以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科学、周到的护理。
三、总结高危患者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提高医疗安全水平、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危患者手术前风险评估表介绍手术前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患者的安全非常关键。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高危患者手术前风险评估表,以帮助医务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风险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风险评估因素以下是在高危患者手术前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考虑的因素:1.年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
高龄患者可能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监测。
2.基础健康状况: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患有慢性疾病、存在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长期健康问题的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手术风险。
3.手术类型和复杂性:不同类型和复杂性的手术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不同的风险。
例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水平。
4.过敏反应:了解患者对药物和麻醉过敏反应的情况至关重要,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
5.手术前准备:评估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了适当的手术前准备,如停止服用血液稀释药物、禁食等。
不合理的准备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风险评估表示例下面是一份高危患者手术前风险评估表的示例:风险因素。
| 评分。
| 说明。
|年龄。
|。
|。
|基础健康状况。
|。
|。
|手术类型和复杂性。
|。
|。
|过敏反应。
|。
|。
|手术前准备。
|。
|。
|风险总分。
|。
|。
|风险等级。
|。
| 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或需特殊关注。
|使用指南1.医务人员在准备高危患者手术之前,根据上述因素评估患者的风险等级,并填写相应的评分表。
2.根据评分表的结果,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
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准备和监测,中风险患者需要适当的关注,低风险患者和需特殊关注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手术计划。
3.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包括麻醉管理、手术过程中的监测和护理措施等。
4.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和护理,确保其恢复的安全和顺利。
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安全护理制度和措施一、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一)评估对象1、新入院的危急重症患者。
2、住院期间突发病情变化的患者。
(二)评估形式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动态评估。
(三)评估程序1、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及时填写《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表》和护理记录,危重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危重患者发生特殊情况,责任护士难以评估及处理时,应及时向护士长请示,必要时可申请护理会诊,集体评估。
3、对症状危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延时评估,实行先抢救后评估,评估时以保证患者安全为原则。
4、护理部定期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护理质量。
二、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制度1、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的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
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用物,并做好病人病情交接。
2、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3、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应由医护人员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陪同前往。
4、遇急危重病人病情发生异常,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
5、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医疗纠纷。
6、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
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因外界刺激引起抽搐。
7、危重病人抢救时,尽量避免病人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
8、做好基础护理,严防护理不当而出现的并发症。
9、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并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严格交接班,同时做到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
10、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时准确地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
患者高危风险评估、预防、上报制度(一)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均应进行护理风险筛查,确认有无跌倒/坠床、压疮、误吸、脱管、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护理风险因素。
填写《入院护理评估单》。
(二)对存在上述风险的患者,应填写专项的《××高危因素评估记录表》,进行动态评估,采取防范措施。
并做好健康宣教。
(三)对症状危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应先抢救后评估,评估时以保证患者安全为原则。
(四)护理部定期检查评价护理风险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五)压疮评估、预防、上报制度
1、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组成的压疮二级质量管理架构。
2、护理部成立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小组,负责全院压疮管理工作,每季度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全院压疮病例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结果上报护理部。
3、压疮评估:患者入院2小时内,运用《住院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记录单》,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分数≥18分者为压疮高危风险患者,应填写评估表入病历,每日评估并记录;评估分数<18分者,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评估。
4、压疮预防:科室对压疮高危患者应采取防范措施,给予醒目标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知识的宣教。
5、压疮治疗护理:已发压疮者,护士应积极与医生、患者、家属沟通,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按照《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进行治疗护理。
6、上报:对于压疮高危患者、已发压疮者,护士长应填写《易发/已发压疮上报表》,1个工作日内报护理部。
7、随访:护理部接到《易发/已发压疮上报表》后,应进行以下随访:
(1)评估:在一个工作日内进行评估,评估易发压疮高危因素风险评估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难免压疮申报条件;对被视为难免压疮预报者,应评估其皮肤的完整性;对带入压疮,评估皮损程度与预报记录的符合程度;评估压疮预防、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及落实情况。
(2)每周随访1-2次,评估病人皮肤完整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若发生压疮,应及时督查相应措施并记录落实情况。
(3)对发生的非难免压疮病例,检查压疮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必要时组织会诊。
(4)做好随访记录。
8、对预计手术时间≥3小时的患者,手术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9、护士长应督导科室护士进行压疮的告知、上报、预防及护理。
10、护理部定期组织对全院护士的压疮防范知识培训,并组织复杂、重症压疮的护理会诊。
(六)跌倒/坠床评估、预防、上报管理制度
1、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估记录单》,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分数≥4分者为跌倒/坠床高危风险患者,应填写评估表入病历,每周评估并记录,病情改变应立即评估;评估分数<4分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应随时进行评估。
2、高危患者应给予醒目标识,采取预防措施,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宣教安全防范措施。
3、保持病房、走廊、厕所等处地面清洁、干燥,无障碍物,摇床把手及时归位。
地面湿滑时应放置湿滑标识,病床应加床档。
4、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小儿、孕妇等患者,必须留陪人24小时陪护,并加强巡视。
5、给婴儿称体重、沐浴、做治疗时,操作者不得离开婴儿。
6、使用轮椅、平车转运患者时,确保轮椅、平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使用时护士应告知使用注意事项。
7、发生跌倒/坠床时,立即启动“患者跌倒/坠床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救护措施。
按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8、护理部每季度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通过护士长例会进行反馈。
(七)导管脱落的评估、预防、上报管理制度
1、患者有任何一种管道者,即应运用《住院患者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记录表》,进行风险评估,填写评估表入病历;评估分数≥8分者为导管脱落高危风险患者,应每日进行评估;非高危患者在病情变化、术后、新增管道时,再次进行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如为高危,按脱管高危患者处置。
2、管道脱落高危患者应给予醒目标识,采取防范措施,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宣教安全防范措施。
3、向患者宣教管道意外脱落的紧急处理方法。
4、患者发生脱管时,按导管脱落应急预案采取救护措施,并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5、护理部每季度对导管脱落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通过护士长例会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