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四川话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异同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9
语言变异考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与语言规范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语言也会出现变异。
方言和普通话作为中国的两种主要语言形式,在语言变异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探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同时也会对语言规范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语音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发音更为独特。
以江苏方言和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的鼻音音节常常没有强调,而江苏方言中则较为明显。
此外,方言中的声母、韵母的发音方式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方言的语音较为接近当地人的发音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区别方言的使用者。
二、词汇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词汇的使用和词义的理解上。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方言中存在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嘚瑟”一词,在普通话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此外,方言中也存在一些词义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含义可能并不相同。
这需要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
三、语法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有着更为灵活的语法结构,而普通话则更为注重语法的规范性。
例如,广东话中可以用“个”作为量词,而在普通话中则需要使用具体的量词。
此外,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四川话中的“了哦”表达否定,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纯净和交流准确的基础,无论是方言还是普通话都需要遵守规范。
在方言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过度使用方言。
对于普通话来说,要注意语法和发音的准确性,避免非标准用法和发音,保持良好的语言规范。
总之,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而普通话则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
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合理运用并遵守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交流准确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语言变异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为语言规范的传承提供参考。
成都话与普通话差异比较关键词:成都话;普通话;方言;差异比较四川虽地处南方,但属于北方方言区,成都话自然也是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它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大同小异,语音和语法方面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一、语音差异1.声母方面(1)声母个数不同:四川方言的声母有多有少,各地不完全相同,如成都话的辅音声母共23个,比普通话多了[z][?][?],“我、爱、延、安、人”恰好涵盖了这三个声母,即:我[?o]、爱[?ai]、延[?i?n]、安[?an]、人[z?n]。
在成都话中,z、c、s、[z]分别与zh、ch、sh、r对应,[?]、[?]可以做声母,一般作为普通话中零声母音节的声母。
(2)其他差异:①边、鼻音完全不分,且只將鼻音读作边音,即只有边音没有鼻音:男nán—lán、兰lán—lán。
②平、翘舌完全不分,且只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即只有平舌音没有翘舌音:知zhī—zī、吃chī—cī、诗shī—sī。
都江堰话是不多见的存在翘舌音,且翘舌音能和er相拼的方言,但并不是所有翘舌音都与er相拼:知zhī—zī、值zhí—zher;翅chì—zì(声母变为z)、吃chī—cher;诗shī—sī、湿shī—sher。
2.韵母方面(1)普通话的39个韵母中,有5个韵母是成都话里没有的:e、uo、enɡ、inɡ、uenɡ、-i(后),只有四川的其他极少数地区有这5个韵母。
(2)成都话中,一个韵母相当于普通话多个韵母,如:①[e]相当于e[?]、ɑi、o;②o相当于o、uo、e[?];③uo相当于üe、ü、u;④en相当于en、enɡ、uen;⑤onɡ相当于onɡ、enɡ、uenɡ;⑥ün相当于ün、ionɡ、inɡ。
3.声调方面笔者以“中国伟大”为例解释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声调对应关系,即:就阴平而言,普通话和成都话调值近似,而阳平调,成都话发音为普通话中的“半上”,成都话中的上声近似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尤其是普通话两个去声相连的词汇中的第一个去声,而去声字,成都话近似念为普通话中的上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编辑本段]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 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曹死”);"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
"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
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四川方言、普通话及英语语音音位差异分析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中,语音是基础,词汇需要语音去识记,听说需要语音助传递,语音可以说是语言能力的载体或外化形式(王初明,2004)。
语音虽然只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但语音学得好坏影响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外语能力的评价,进而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王初明,2004)。
语音在口头交际中也很重要,发音不标准很可能引起表达意义上的误解。
Stern(199:117)认为,学习者应该认识到清晰的,可理解的发音在交际中的价值,所以英语语音的正确性还是因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转引自卢开砚,2009)。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语音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了一套母语符号系统,就会“通过对第一语言系统的换码而获得已知的概念”(方文蕙,1990)。
大部人出生以来最先说的语言就是本地方言,本地方言伴随着人们成长,直到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人们才开始学说普通话。
相比较而言,本地方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方言语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当人们学习普通话或者另一门语言的语音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本地方言语音的影响。
四川方言作为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在语音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四川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常常受方言习惯的影响,发出带有四川方言色彩的英语语音(甄寒,2009)。
笔者阅读了国内近年来的主要外语类及教育类期刊,对四川方言和英语语音作对比研究的屈指可数,主要有马川冬、谭伦华(1998),卢开砚(2009),甄寒(2009),杨德宏、夏宏钟(2010)等,其中马川冬、谭伦华主要是作静态的对比,卢开砚(2009)是从通过普通话正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的,甄寒(2009)主要集中在川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及其对策上,杨德宏、夏宏钟(2010)是从语音教学出发来探究的。
他们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意义,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究。
四川话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和词汇方面的异同:语音方面: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n]与[1]不分等特点。
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词汇和语法方面: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来表示,例如“转一下”,不用“转转”。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如“瓜稀稀”。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谁)。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
副词,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多:她对你多巴适的。
焦:焦苦。
举例说明汉字为什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和拼音文字不同。
拼音文字用字母把音素或音节表示出来。
一般地说,只要掌握了字母和拼音规则,听到一个词就可以写下来,看到一个字就可以念出来。
而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
汉字不和汉语的语音发生直接的联系。
用汉字写的材料,汉语的不同方言地区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言读出来。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语素,不能直接表示出读音。
一般把汉字看成音形义的统一体,带有极强的表意性。
比如:“木”极像树木,“月”与月亮外形相似,而“从”像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的后面。
以上的例子都是用字的形体来表示语言里的词义的,没有表音成分。
即使是形声字(如“问”、“霖”),虽然有了声旁“门”、“林”,但这种表音成分并不能确定字的完全正确的读音,而是要依靠表意成分“口”、“雨”才能确定汉字所表示的意义。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 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混淆,统一发音为“in”。
四川话考究—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
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