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初探
摘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是一门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课 教育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许多大中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频频告急,在上海、深圳等地甚至出现了“硕士诚可贵,钳工价更高”的现象。可以说技工教育正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培养的技校生却有点差强人意,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还有距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技校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研讨相关对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与普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相比较有较大的区别,技校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又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完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的内在任务,触及政治、经济、心理健康、法律基础、哲学常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德育课是一门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如何在技校中开好这门课,增强其吸引力、实效性,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就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德育课教学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可见,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现在技工院校初中起点进校的学生,一般有两种学制可以选择,即三年制中技班和五年制高技班。两种不同学制的学生,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自然也不同。下面重点对五年制高技班的德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五年制初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大多16、17岁进校,是“90后”,处于青年初期,随着生理发育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他们的心理需要复杂多样,内
心交织着自信与自卑、轻松与压力,渴望理解和尊重,寻求友谊和爱情,还有求真、求美、求善的高层次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情感丰富但却不稳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很容易情绪失控,爱钻牛角尖。
因此,对于这些孩子们应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进校初期,首先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到了二、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阅历的增加,他们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则侧重学习法制法规和心理学等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正确展翅,远离犯罪,定心思考,自我调适。
临近毕业阶段,可以多组织他们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各类招聘用工信息,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可以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这时候的课程以人际交往、哲学人生、就业创业为主,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积累阳光、乐观的情绪,帮助他们以积极地姿态面对自己的将来。
下面将五年制初中起点班德育课程教学模块设置及建议使用教材列表如下:
学 期 教学模块 建议使用教材 出版社
第一学期 日常行为、道德教育 《德育》(一) 劳动版
第二学期 认识社会经济 《德育》(二) 劳动版
第三学期 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德育》(三) 劳动版
第四学期 法律法规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 劳动版
第五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一) 《心理健康知识与案例分析》 劳动版
第六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二)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劳动版
第七学期 礼仪训练、人际交往 《礼仪修养读本》 劳动版
第八学期 认识世界、规划人生 《哲学与人生》 劳动版
第九学期 职业教育 《职业指导》 劳动版
第十学期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 劳动版
二、不拘一格,切实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
1、变“单相灌输”教育为“双向互动”学习
教与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能否相互尊重和理解,取决于师生间能否民主和平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本质,我会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国传统的教师角
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思维被抑制,人格尊严被剥夺,何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过去学校德育工作的收效不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视或轻视对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因此有效的德育必须从尊重学生开始。德育的对象是人,确切地说,是人的品德,人的发展。其实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内在的需要,这就是生长、生存和自我完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动机。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恰当的教育气氛,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天性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以此消除其“自我概念”中的不协调及其造成的心理障碍。他还认为:如果教师能设法营造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就会产生令人鼓舞的教育效果。有效的德育是在民主、和谐、宽松、合作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增强德育实效必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拇指教育,就是要学会赏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竖起大拇指去肯定他。最忌讳的是教师动不动就伸出食指斥责学生,无形中在其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拇指”教育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拇指”教育的关键。在学生的一日生活中,老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学生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该讲究艺术,语气要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学生找到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
3.变“说教式”教育为“影响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说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马卡连科也说:“教师个人的榜样,乃是使青年人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说教式“教育,就是言传;“影响式”教育,就是身教。相比教师的言传与身教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身教重于言传。身教是有形的教育,身教是感染力最强的教育,也是
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教师应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身教,注意用自身行为、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
三、想方设法,不断创新德育课教学手段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切实感悟生活,必须更新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能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简化,使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德育课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堂打造成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改以往德育课的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容易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