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133.14 KB
- 文档页数:2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最具标志性的汉瓷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承,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
器表现形式多样,根据造型特征分为直线解构型、曲线解构型、细腻精致型、斗鸡纹和草芯饰型等五大类。
元青花瓷器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釉质细腻润泽,质地柔滑光亮。
另外,元青花瓷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规范精细,题跋书写夸张,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鉴别方法主要由口沿、底沿、趾、釉质、青花和书写等六
种方面组成。
首先,元青花瓷器口沿四角分明,两边尖端略微折出双弓,
能看出做工精细。
其次,底沿内外边脚线比例均衡,不存在偏折,说明烧
制稳定。
再次,趾只有一个圆球状,平坦,不存在破损。
另外,釉质柔滑,细腻润泽,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
最后,书写规范精细,题跋夸张,
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精良,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在欣赏历史的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一、元代青花瓷总体特点元代青花瓷的总体特点是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的,变成浑厚大方,豪迈的艺术气概,这与蒙古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纹饰方面构图繁密,层次多而不乱。
二、元代青花瓷-主要器形元青花瓷的器形十分丰富,主要有执壶、僧帽壶、多穆壶、凤流壶、梨式壶、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直颈瓶、高足碗、高足杯、盖罐、花觚、军持、香炉、水盂、盏托等。
尤其是直径长达一米的元青花瓷大盘,非常平整,不见变形,可见工艺之精湛。
除了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大碗、大瓶等大件器物。
这些大件器物多是按照伊斯兰国家的饮食风俗所烧制。
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也独具艺术魅力。
三、元代青花瓷-青料特点元代青花瓷的青料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
呈浅淡的灰蓝色为国产料,呈艳丽的深蓝色为进口料。
进口料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器物上,而国产料仅用于中型或者小型器物上。
四、元代青花瓷-延祐期特点元代青花瓷的发展顺序一般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历史阶段。
延祐期属于青花瓷的初创阶段,工艺等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延祐期青花采用国产青料,施以青白釉,釉色稍混浊,纹饰较为简洁,常见的纹饰有牡丹、灵芝、如意纹、缠枝菊等,但是此时并未见人物纹和动物纹。
延祐期青花瓷仅仅在国内使用,并没有出口国外的记录,而且只是小批量生产。
五、元代青花瓷-至正期特点根据出土记录和国外文物实物来看,至正期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许多产品都远销海外,大量销往如土耳其、伊朗等一些中亚地区。
这些外销瓷器多为大件器物,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成之后的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略微含紫,十分美丽。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纵观我国陶瓷发展史,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一经问世便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大气的绘画风格、精细的工艺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将青花瓷推上世界陶瓷制造业的顶峰,并为后世青花瓷繁荣和长盛不衰奠定了基础。
青花玉壶春瓶(图1) 元代,青花白釉,撇口,细颈,溜肩,斜腹,圈足微外撇。
通体饰青花纹饰,口沿内饰卷草纹,外部有两道弦纹,颈腹之间饰牡丹纹。
腹部画面为一对凤鸟,一凤一凰,凤为起舞状,凰为俯冲状,四周均以卷草纹装饰,瓶底部饰仰莲纹。
这件青花玉壶春瓶造型优美,做工精良。
釉面温润如玉,典雅柔和。
苏麻离青钴料色泽艳丽,靛蓝沉稳,凤鸟的形态活灵活现,画面和谐。
可以说,此件玉壶春瓶堪称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和展览价值。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图2) 元代,敞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外撇。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下绘青花图案。
口沿上绘卷草纹,腹部上主体花纹为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气贯长虹。
这件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釉面滋润柔和,纹饰优美,釉面龙纹灵动飘逸,彰显霸气。
造型丰满,线条流畅,端庄大方。
特别是器物下部暗刻莲瓣纹,在元青花系列瓷器中十分少见,不失为一件青花精品。
铁锈花鱼藻纹盆(图3) 元代瓷器,敞口,卷沿,斜壁,砂底,隐圈足,底足无釉。
白釉下施化妆土,外壁施半截黑釉。
盆沿饰水草圆点纹,内壁绘白地黑花斜线纹,内心为鱼藻纹,鱼游于水藻间,水波暗动,其造型风格敦厚,纹饰笔法酣畅,气韵生动,虚实相间中流露出清新洒脱的美感。
此件磁州窑铁锈花鱼藻纹盆,它作为日常饮食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放置食物或盛汤、盛酒。
面对游牧民族席地而卧的饮食生活习惯,这件器物用起来非常方便。
此外,其还可用于祭祀活动。
图1 青花玉壶春瓶图2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张秀杰(通辽市博物馆,内蒙古…通辽…028005)摘 要:纵观我国陶瓷发展史,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
元青花赏析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元青花的历史: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
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
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
”。
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
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
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
”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
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
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
内部和底部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的内部特征。
元代
青花罐的内部通常呈现出一种深蓝色的釉色,这是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蓝色的釉色常常带有斑驳和流动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纹理和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此外,元代青花罐内部的
装饰通常以植物、花卉、人物或动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次,让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底部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的底部
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棕色的胎釉,胎釉质地细腻,釉面光滑,有
时还会留下一些烧制痕迹或者窑变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是鉴别真
伪的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青花罐的底部还常常刻有款识或者是底款,款识内容包括制作工匠的姓名、年代、窑口等信息,有助于我
们对青花罐的历史和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罐内部呈现出深蓝色的釉色和精美的装饰,底部则呈现出胎釉质地细腻、款识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元
代青花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元代青花罐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特征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纹饰特征,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和审美风格。
以下是元代青花瓷纹饰的一些特征:1. 青花绘画风格:元代青花瓷的青花绘画风格多变,绘制方法自由灵动,线条流畅。
青花在瓷器表面上以缠枝纹、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多种图案形式呈现。
画面常以蓝色为主,采用薄涂、挂瓷和点染等手法,轮廓线条简练而生动。
2. 深浅不一的青花色彩:元代青花瓷的青花釉色常常变化丰富,深浅相间,使图案在瓷器表面呈现出层次感。
青花色彩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细节,以形成对比。
3. 纹样多样化:元代青花瓷纹样多种多样,内容丰富。
主要纹饰包括草花纹、莲纹、荷叶纹、鱼纹、花鸟纹、龙纹、凤纹、人物故事纹等,其中的图案寓意丰富,常常融入中国文化和宗教意象。
4. 瓷器形式和器型:元代青花瓷器型丰富多样,有瓶、罐、盘、碗、壶、盏等。
瓷器造型多采用古典端庄的风格,同时也有较大胆的创新,如一些特殊的花瓶、花插、器物等。
5. 纹饰的纵深感: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常常给人以纵深感,画面层次分明,通过线条交错、远近相间,营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6.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构图非常饱满,各个元素之间层次分明且丰富多样,但又不显得杂乱无章。
7.笔法流畅有力。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笔法多以一笔点划为主,给人一种流畅且有力的感觉。
8.勾勒渲染粗壮沉着。
在绘制纹饰时,元代青花瓷采用的是粗壮的勾勒和沉着的渲染手法,使得整个纹饰显得非常有力量感。
9.主题纹饰题材广泛。
元代青花瓷的主题纹饰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例如,人物纹饰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纹饰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纹饰则以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为主。
10.辅助纹饰种类繁多。
除了主题纹饰,元代青花瓷还有很多辅助纹饰,如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这些辅助纹饰的使用使得整个青花瓷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和多彩。
元代青花瓷设计理念是什么元代青花瓷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以简洁、自然、生动的形式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好。
元代青花瓷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主题:元代青花瓷的设计主题多以花卉、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为基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设计师通过绘制精美的花、鸟、山水等图案,将自然景观栩栩如生地描绘在瓷器上,无形中赋予了瓷器更多的生气和灵动。
2. 色彩简洁:元代青花瓷的设计追求色彩的简洁和纯粹。
设计师主要使用深蓝色作为主色调,通过深浅不同的施釉和烧制技术,营造出层次丰富、明暗变化的效果。
色彩的简约和单一使得元代青花瓷独具一格,给人以简洁、清爽的美感。
3. 细节精致:元代青花瓷的设计注重细节的精致处理。
设计师们用细腻的手法描绘瓷器上的图案,精心表现出每一片花瓣、每一根树枝的纹理和质感。
细腻的绘画技法赋予元代青花瓷以更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得它们成为当时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4. 动态感表现:元代青花瓷的设计追求表现力度和动态感。
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运筹帷幄的用色,使瓷器上的花、鸟、山水等图案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动态、活泼的感觉。
这种生动的表现方式增加了元代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使它们更富有观赏性和吸引力。
5. 整体和谐:元代青花瓷的设计强调整体的和谐美。
无论是图案的布局还是色彩的搭配,都追求一种整体的均衡和协调。
设计师们注重每一处细节与整体的统一,让瓷器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这种整体和谐的设计理念使元代青花瓷散发出予人舒适和谐感的美学价值。
总之,元代青花瓷的设计理念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简洁、生动的表现形式,注重细节的精致处理和整体的和谐美,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设计风格。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也展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心灵愉悦的追寻。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28元代的青花瓷器具有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从分析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元代青花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造型、装饰和题材,其中装饰包括釉色及纹样。
1、元青花瓷的造型元青花瓷的造型独具特色,它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无论哪种器型都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最常见的大器物件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甚至有的青花大盖罐体重即达26公斤,而常见的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种大盘,不见于传统的中国餐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但却是西亚所流行的型式。
由于当时旋削技术的不精细,器身上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多有旋纹,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明代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地减少了。
另外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
除了外销,元青花的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筒、高足碗、连座器等。
2、元青花瓷的装饰元代青花瓷的釉色很多施青白釉和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色,温润中略显淡蓝色,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显不同。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
元代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
主题纹饰主要画于罐和瓶的腹、盘心和碗壁等地方,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①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②是动植物纹,动物类以龙纹为主,亦有云龙、游凤、凤凰、孔雀、狮子、天马、海豚、水鸟、草虫等。
分析元代青花的审美特征首先,元代青花的纹饰主题主要有自然景观、人物故事和文人雅士等。
自然景观题材的青花瓷器常以青花为主色调,采用流畅的笔触勾勒出山水、花草、水波等元素,形成富有层次感的意境。
这些作品给人以一种自然、恬静、清新的感受。
另外,一些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文人雅士的形象,他们姿态轻松自如,如行走于山水之间,又或者是乘船游湖,给人以闲适随意之感。
其次,元代青花的技法特点主要有拉丝、钩锦、渐变以及湿地等。
拉丝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勾勒线条的粗细、长短以及曲直程度,增加了作品的变化和个性化。
钩锦技法是元代青花独有的一种技法,通过画线的方式,勾勒出精细的图案和纹饰,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渐变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一种技法,通过勾勒的波浪线条,渐变的饰纹和颜色过渡,形成层次感和流动感。
湿地是一种用于涂抹胎土的技法,能使胎土达到较好的黏附性和匀质性。
再次,元代青花在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元代青花常以蓝色为主色调,但与宋代青花相比,元代青花更为浑厚,色调更深沉。
通过在作品中添加多层次的蓝色,使细节更加丰富,整体效果更为饱满。
此外,元代青花还采用了大面积的背景填色,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为饱和。
最后,元代青花在造型风格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宴会器皿之类的大器,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盏等小器。
这些器物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以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
此外,元代青花也大量采用莲花口、龙纹耳、荷叶纹和鸟兽纹等元素,以及青花加彩、浮雕等装饰手法,使作品更加独特、生动。
总之,元代青花以其独特的纹饰主题、技法特点、色彩运用和造型风格等,呈现出独有的审美特征。
它的自然、清新、恬静的景观、富有层次感的纹饰、深沉浑厚的色彩以及简洁大方的造型,都成为元代青花被人们推崇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元代青花都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
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
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
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
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
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
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
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
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
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
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
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以上的花卉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也有的作为边饰或辅助纹饰。
常见作为边饰或辅助纹饰的还有变形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海浪纹等,在鉴别时不能忽视。
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
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施茜;王一伟.元青花装饰纹饰风格及其形成背景.中国陶瓷
2连缤艳.元青花瓷的历史地位评析.中国陶瓷
3张颖.解惑元青花.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