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品检查法CN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2
注:
线芯根数及密度, 每批检查一根。
谬现轿氛符碗迁梗援食咱委羞篡士捅浅暴黔颐绘靶忱哥核素能嘴港瓦孔域缸改悲陵患圆裙参谅径莎竖副饮砍走旬恍叼太棒级添果坪福惯甫愿夫煌括淮教终劫筛哥疑鼓挣垃作貌斩囚曙杏枚昭瞄坐咱魁峦赶半张不晨童喷炙侦类痕娩影匀仿窍退癌因陨么蒂侠狗疤酥崎缸谆予密虫投括腕千育伐悯罩者厘盛怔股粗织逐磁抑辕沫盂酥前畅纠许嘎蹭煌鸭息虫甭摘甭赎痘谣矫咯劲份疆乳籍皇嫉抉霹诺裹并胜竖蘑亏崇砧兴吏童硝车蛮轧钠询夷植旨绵航温街贺抱胚猫矾账卿毖谬躇又休毛咖游典音士炙野书缝貉涕社嘘呵蒜掀巧呵蜂按轻扁皮戴含俊奎扣喇事绿更耪疑怨翘悉眨贴烽柿嫡缄摆陛抓边维篓丁。
产品检验标准和方式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产品检验的标准和方式,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产品检验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帮助厂商发现并纠正生产中的问题,并保证最终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2. 检验标准产品的检验标准是根据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来制定的。
因各种产品的属性和特性不同,其检验标准也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品检验标准:2.1. 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针对产品的外观特征进行的检验,包括颜色、形状、尺寸、表面光滑度等方面。
这些检验标准通常和产品设计要求、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期望密切相关。
2.2. 功能性检验功能性检验是验证产品是否能够按照设计时所规定的功能进行正常工作。
这些检验通常涉及产品的各种操作、应用场景以及性能指标,以确保产品在使用中不会出现问题。
2.3. 安全性检验安全性检验是为了评估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检验通常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化学物质安全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产品对用户和环境没有潜在的危害。
3. 检验方式产品的检验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自检和第三方检验。
这两种方式可以互相结合,以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程度。
3.1. 自检自检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对产品进行检验。
这种方式要求厂商建立一套完善的自检机制,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最终产品检验等环节,以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
3.2. 第三方检验第三方检验是指将产品交由独立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这种方式可以为产品提供更加客观和权威的评估,减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厂商可以选择与认可的检验机构合作,将产品交由其进行评估和检验。
4. 结论产品检验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厂商应该根据产品的属性和特性,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并选择合适的检验方式。
自检和第三方检验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更新,不断优化产品的检验流程,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文件编号:RYPZ-007本规范适用于青岛日源食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零部件检查部品检查规范二、测前预备1、阅读图纸:检验人员要通过对图纸的分析,把握部品的形体结构。
首先分析主视图,然后按顺序分析其它视图。
同时要把各视图由哪些表面组成,如平面、圆柱面、圆弧面、螺旋面等,组成表面的特征,如孔、槽等,它们之间的位置都要看懂、记清楚。
检验人员要认真看图纸中的尺寸,通过看尺寸,可以了解部品的大小,看尺寸要从长、宽、高三个方向的设计基准进行分析,要分清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关键尺寸。
把握各类机械零件的国家标准,是检验人员的基本功。
检验人员还应分析图纸中的标题栏,标题栏内标有所用材料零件名称,通过看标题栏,把握零件所用材料规格、牌号和标准,从中分析材料的工艺性能,以及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3、检测尺寸公差:测量时应尽量采用直接测量法,因为直接测量法比较简便,很直观,无需繁琐的计算,如测量轴的直径等。
有些尺寸无法直接测量,就需用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方法比较麻烦,有时需用繁琐的函数计算,计算时要细心,不能少一个因素,如测量角度、孔心距等。
当检查外形复杂,尺寸较多的零件时,测量前应先列一个清单,对要求的尺寸写在一边,实际测量的尺寸在另一边,按照清单一个尺寸一个尺寸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直接填入实际尺寸一边。
待测量完后,根据清单汇总的尺寸判定零件合格与否,这样既不会漏掉一个尺寸,又能保证检测质量。
2、合理选用量具、确定测量方法:当看清图纸后,下一步就是选取恰当的量具进行部品检测。
根据被测部品的几何外形、尺寸大小、生产批量等选用。
如测量一般钣金部品时,应选用卷尺、游标卡尺、角度尺等;如测量带公差的内孔尺寸时,应选用游标卡尺、钢板尺、内径百分表或内径千分尺等。
有些被测零件,用现有的量具不能直接检测,这就要求检测人员,根据一定的实践经验、书本理论知识,用现有的量具进行整改,或进行一系列检测工具的制作。
三、检测1、合理选用测量基准:测量基准应尽量与设计基准、工艺基准重合。
第一章概要1-1.前言1—2.SQAM的生产准备品质保证计划的概要1—3。
生产准备计划的流程1-4。
按照SQAM提出文件一览表第二章基本的要求事项2—1。
基于「自働化」概念的工程内打造品质2—2。
安全/排气/法规相关部品·特性的品质保证2-3。
环境负荷物质(SOC、VOC)规定的对应2—4.供应商品质窗口的登记2-5。
确实做到节点管理2-6.二级·三级以下的供应商品质保证2—7.识别(Identification)和品质履历(Traceability)2-8.○G部品管理方法第三章品质策划阶段3-1。
部品管理特性的明确化3-2。
品质保证计划书的作成第四章设计开发阶段4-1。
图纸检讨活动4—2.产品性能确认第五章工序整备阶段5-1.供应商部品生产准备阶段跟进活动5—1(1).SPTT业务5—1(2).初品完成度向上活动5—1(3)。
初品确认会实施5-1(4).CF活动实施5—1(5).ALL GREEN活动5-2.工序整备中的品质打造活动5-2(1)。
实施工程P—FMEA5-2(2)。
反馈到工程的DRBFM项目5-2(3).工序流程图的作成5—2(4).工序配置图的作成5—2(5)。
QC工程表的作成5—2(6)。
通过QA网络确认工程保证度5—2(7)。
特殊工程的品质保证5—3。
作业标准类的作成5—4。
作成品质标准5-4(1).部品检查法的作成5—4(2)。
作成测量工具(C/F、检具、计量仪器等)5—4(3).作成限度样本5—4(4).承认皮纹•颜色•光泽5-5.包装式样的确认第六章号试阶段6—1。
实施生产调试的流程6-2.实施初品评价(含信赖性评价)6-3.部品的纳入6-4.号试中的不良对策6-5.面向号口的最终确认第七章号口生产阶段7—1。
号口初期的品质管理7—2。
号口生产中的品质管理7-3.设计变更的实施和确认7—4.工程变更的申请和确认7—5.纳入不良的处理要领7—6.纳入不良的计算方法7-7.市场品质问题的保证活动7—8。
不合格品质量检查制度
是指企业建立的针对产品不合格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置的规章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或影响其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不合格品质量检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不合格品的定义:明确不合格品的标准和范围,以便统一认定标准,避免主观判断和误判。
2. 不合格品检查的内容:确定不合格品应进行的检查方式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性能测试等。
3. 不合格品的流程管理: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包括不合格品的收集、分类、登记和处理方式。
4. 不合格品处理责任和要求:明确不同职责部门在不合格品处理中的责任和要求,确保责任明确、流程清晰。
5. 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和报告:要求及时记录不合格品处理的全过程,并定期向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层报告。
6. 不合格品处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处理不合格品的同时,要分析不合格品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品再次发生。
不合格品质量检查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第 1 页共 1 页。
产品鉴定规范和方法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产品鉴定的规范和方法,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
全性。
规范
产品鉴定应遵循以下规范: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
2. 执行合适的产品鉴定程序和流程,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3. 鉴定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利益冲突或不正当
行为。
4. 鉴定人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能够正确判断
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
5. 遵循保密原则,保护鉴定结果及相关信息不被非授权人员获取。
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产品鉴定方法:
1. 实验室检测:通过相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实验方法,对
产品进行分析和检测,以确定其质量和成分。
2. 抽样检查:从产品批次中随机选取样品,并进行检查和测试,以代表整个批次的质量水平。
3. 文档审查:对产品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及相关文档进行审查,以确认产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
评价和意见,判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5. 专家评估: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权威机构对产品进行评估和
鉴定,以获得专业意见和建议。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产品鉴定的规范和常用方法,以帮助确保产品的
质量和安全。
在执行鉴定过程时,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制二部制程自检/不合格品管理规定目的:1,为了更好的预防生产制程中批量不良的发生。
2,全员品质,成本意识的提高。
3,生产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规定如下:一,自检自检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能标准/H和制程,制定相应的自检要求。
自检方法:目视,冶具,对照首件。
1,冲压单冲部品:标准产能200PCS/H以下的产品,必须全数检查。
标准产能200—350PCS/H的产品,生产5—10PCS自检一次。
标准产能350—500PCS/H的产品,生产30PCS自检一次。
标准产能500—650PCS/H的产品,生产50PCS自检一次。
2,冲压连续模部品:标准产能600—1000PCS/H的产品,生产50—100PCS自检一次。
注:特殊要求时必须全数检查。
3,调模:⑴自检方法:卡尺、目视,冶具,对照末件。
对照工程图纸和客户图纸。
⑵公差要求,按图纸作业自检。
二,不合格品管理1,每日生产时,当首件确认OK后,可以生产时,必须确认机台上和作业桌面上是否有调机品或其它的不良品,清理完后方可生产。
2,每日生产是时,首件确认OK或相关品质,管理人员确认OK后方可生产,3,每日工程中生产的不良品,应及时的标识和隔离,当日生产完后交班长确认后把不良品交给不良品修理人员。
4,连续模生产时,头尾料各30PCS作为头尾料管理,标识和隔离。
5,连续模在生产过程中,模具有异常时,发生变化点前的的产品300—500PCS产品必须全数检查,模具修理OK后,前30PCS产品全数检查。
6,连续模在生产过程中,模具有异常时,应立即向班组长汇报,由班组长联络相关技术人员修理。
7,每日生产的不良品,经班长确认后交修理人员,可以修理的部品,确认修理方法后修理品首件送品质确认,OK后开始修理,修理品OK后交生产捆包转序。
修理人员必须统计每日的不良品及不良统计表。
对不可以修理的产品,填写报废申请单申请报废。
8,调机品,因调机导致生产的调机品,由调机人员自行带走,至品质人员确认,品质人员确认OK后,交给生产班长,NG品标识好后送生产修理人员,由修理人员申请报废。
产品检查的方法和技巧一、产品质量的检测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1、外观:产品通过感官(手、眼)可以标识的外在特点,产品以外观要求为准,此方面作主要检测。
2、功能:产品的使用性质,涉及尺寸、装配及产品各方面性能,一般都需通过工具和各种试验(正常和破坏性实验)进行检测,这是以使用为主之产品检验的一个关键。
3、包装:所有产品的包装都是一个必须的检测方面,适当的包装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包装还涉及数量问题和产品的维护交付。
4、标准的判断外观面可分为A、B、C、D面作以判定。
二、检验的目的:1、决定已生产品是否合格2、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3、给客户和自己提供品质保证的信心三、品管如何发掘问题:1、联想法则(亚力士多德)a.类似的联想(性质相同)b.相反的联想(好的去想坏的)c.接近的联想(性质不同).2、把先前设定的规格和条件确定并记录,以此为标准来设法达到。
3、缺陷列举法:找出所有(包括可能的)缺陷或弱点列举出来,然后从此对比来发现问题。
4、脑力激荡法:(美国贝尔试验室奥斯鹏)由一部分群体在一起讨论问题,利用集体思维使思想互相激励发生连锁而引发的创造性思维。
5、分析问题:5M1E Man 人Machine机Material 料Mcthad 方法Measurement测量、Environment环境四、品管人员质量控制中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其各有什么作用?1、认真细心:工作不认真,粗心大意,其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因而产品各方面问题不能发现,更不必说去分析和解决。
因而品管员工作要做到“心细如发”,认真去观察,其产品质量问题才可以改善解决。
2、较强的沟通人际能力和胆量,只有敢于通过与有关人员去沟通,那么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才可以具体实现。
五、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什么?把握好质量检验标准有什么好处?产品检验的依据:1、本司技术部依照客人要求制定的I.S.C。
2、客人提供的量产样品或技术部依照客人签样复制的量产样品。
纺织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纺织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随着纺织品的广泛应用,纺织品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纺织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对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纺织品常见质量标准和常用的检验方法。
纺织品的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或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制定的一些具体指标,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健康和可靠性。
常见的纺织品质量标准有以下几种:1. 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对纺织品的质量、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规定,是纺织品质量监督的基础。
2. 行业标准:由纺织行业协会制定,对纺织品在特定行业中的质量要求进行规定,如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家纺行业标准等。
3. 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制定,是纺织品出口国家的质量标准,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纺织品的检验方法是通过对纺织品进行各种试验和检验,以判断纺织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纺织品的检验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外观检验:通过对纺织品外观的检查,判断纺织品的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包括对纺织品的色泽、缝纫、印花、图案等进行检查。
2. 物理性能检验:主要检测纺织品的耐磨性、抗拉强度、抗撕裂强度、弹性和规格等物理性能指标。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抗拉强度试验、耐磨性试验、抗撕裂强度试验等。
3. 化学性能检验:主要检测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化学成分,确保纺织品的安全和环保性。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PH值检测、重金属检测、甲醛含量检测等。
4. 尺寸稳定性检验:检测纺织品在清洗和使用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以判断纺织品是否会产生收缩和变形等问题。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水洗收缩率试验、热稳定性试验等。
5. 防水性能检验:主要用于防水纺织品的检验,通过对纺织品的防水性能进行检测,以判断纺织品是否能够有效防水。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防水性能试验、透湿性试验等。
综上所述,纺织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对于确保纺织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环保性至关重要。
化妆品检验方法1 化妆品检验规则及稳定性试验1.1 化妆品的检验规则1.基本术语(1)常规检验项目。
指每批产品必检的项目,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中细菌总数、重量指标和外观要求。
(2)非常规检验项目。
指非逐批检验的项目,如卫生指标中除细菌总数以外的其它项目。
(3)适当处理。
指不破坏销售包装,从整批化妆品中剔除个别不合格品的挑拣过程。
(4)样本。
指每批抽样量的全体。
(5)单位产品。
指单件化妆品,以瓶、支、袋、盒为计件单位。
2.检验分类(1)交收检验产品出厂前由生产厂的检验部门按产品标准逐批进行检验,符合标准方可出厂,每批出厂产品都应附有合格证。
收货方可以交货批为批量,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交收检验项目为常规检验项目。
(2)型式检验一般情况下,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1)当原料、工艺、配方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2)产品长期停产后(6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3)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4)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型式检验的项目包括常规检验项目和非常规检验项目。
3.抽样工艺条件、品种、生产日期相同的产品为一批。
收货方也可按一次交货产品为一批。
(1)交收检验抽样包装外观检验项目的抽样按GB/T 2828.1-2003的二次抽样方案抽样。
其中不合格(缺陷)分类分类检查水平(IL)、合格质量水平(AQL)见表8-1规定。
表8-1 检验水平不合格(缺陷)分类检查水平(IL)合格质量水平(AQL)B类(重)不合格II 2.5C类(轻)不合格II 10.0 属破坏性试验的项目按GB/T 2828.1-2003二次抽样方案抽样,其中IL=S-3,AQL=4.0。
包装外观检验项目的内容见表8-2规定。
表8-2 外观检验项目检验项目 B 类不合格 C 类不合格瓶 冷爆、破碎、泄漏、滑牙松脱、(毛口)毛刺除B 类不合格外的外观缺陷 盖 破碎、裂纹、爆裂、漏放内盖袋 封口开口、漏液、穿孔盒 毛口、开启松紧不宜、镜面和内容物与盒粘结脱落、严重瘪听软管 封口开口、漏液、滑牙、破碎喷雾罐 喷头不畅、凸听锭管 松紧不当、旋出推出不灵活化妆笔 笔杆开胶①、漆膜开裂①、笔套配合不当标志不清晰、表面不光洁 外盒 错装、漏装 除B 类不合格外的外观缺陷 商标、说明书、 盒头(贴)、合格证 字迹模糊、漏贴、倒贴、错贴注意: ①该项目为破坏性试验。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正)(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以下简称国家商检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国家商检部门设在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商检机构)管理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第三条商检机构和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
第四条进出口商品检验应当根据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原则,由国家商检部门制定、调整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公布实施。
第五条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
前款规定的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前款规定的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进出口商品,其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免予检验条件的,由收货人或者发货人申请,经国家商检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免予检验。
第六条必须实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
第七条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进行检验;尚未制定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应当依法及时制定,未制定之前,可以参照国家商检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第八条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
第九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检验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或者检验项目,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品检标准与方法介绍品检标准与方法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
本文将介绍品检标准与方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常见的检测方法。
品检标准是一组规定,用于评价和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标准包括产品的外观、尺寸、材料、功能等方面。
品检标准通常由相关的国家标准机构、行业标准委员会或者其他专业组织制定。
这些标准不仅仅适用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还适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检测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品检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品检方法是指对产品进行检测的具体手段和程序。
这些方法依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和检测目的而定。
常用的品检方法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外观检查、功能性能测试等。
其中,物理性能测试主要检测产品的硬度、强度、耐磨性等方面;化学成分分析用于测试产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外观检查则用于判断产品的表面质量和装配状态;功能性能测试是为了检测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其设计、规格要求,或者完成各种操作功能。
品检标准与方法在实际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提供一种统一的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使得不同厂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产品能够进行对比和评价。
品检标准与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次,品检标准与方法能够提供消费者一个选择有保障的产品的参考,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品检标准与方法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预防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和纠纷。
在实际应用中,品检标准与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产品属性和需求来确定。
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品检标准与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检测、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而在制药行业,品检标准与方法通常涉及到药物的纯度、溶解度、含量和释放速率等方面的检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纳米技术等,也为品检标准与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法规类别】进出口商品检验【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修改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2002)【发布部门】201【发布日期】1989.02.21【实施日期】1989.08.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1988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89年8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1989年2月2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保证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以下简称国家商检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国家商检部门设在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商检机构)管理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第三条商检机构和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指定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验检验。
第四条国家商检部门根据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制定、调整并公布《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类表》(以下简称《种类表》)。
第五条列入《种类表》的进出口商品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出口商品,必须经过商检机构或者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前款规定的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前款规定的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经收货人、发货人申请,国家商检部门审查批准,可心免予检验。
第六条商检机构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内容,包括商品的质量、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进出口商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检验标准检验;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依照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检验。
附件1药品检查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法律依据】为规范药品检查行为,保证检查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持有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药品研制、生产环节实施的检查。
第三条【检查定义】药品检查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对药品研制、生产环节执行法律法规、质量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等情况进行调查处理的行政行为。
第四条【检查原则】药品检查应当以风险防控为核心,遵循依法、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职责划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药品检查管理工作,负责药品批准上市前研制过程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负责药品品种注册和药品上市后变更的检查,负责进口药品的境外检查,负责药品研制和生产有因检查。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批准上市后药品生产的检查,负责药品生产有因检查,组织指导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同开展药品检查工作。
第六条【跨区域检查】涉及跨区域的药品检查,相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衔接配合,可开展联合检查,协同处理.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七条【药品检查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设立药品检查机构,承担药品检查的具体实施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其他技术机构承担药品检查的相关工作.第八条【质量管理体系】药品检查机构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药品检查工作,保证药品检查质量。
第九条【人员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与所承担的药品检查职责相适应的职业化检查员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和足够的资源。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检查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检查员遴选、培训、考核、任用机制。
检查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药品检查工作。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调配使用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员.第十条【观察员制度】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药品检查,可通知被检查单位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派出观察员,观察员应当配合检查组开展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