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 格式:docx
  • 大小:26.37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本章内容详见生物化学)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是一个动态细胞器,在生活细胞中具有多样性、易变性、运动型和适应性等特点,其形状、大小、数量与分布在不同细胞内变动很大,机制在同一细胞,随着代谢条件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以线状和粒状最常见。

(二)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线粒体只有外层彼此平行的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起界膜作用,内膜(inner membrane)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外膜和内膜将线粒体分割成两个区室:一个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另一个是内膜所包围的空间,称为基质(matrix)。

1、外膜

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魔结构,厚约6nm,光滑而有弹性。外膜中蛋白质和脂质约各占50%。外膜含有孔蛋白(porin),孔蛋白是由β链形成桶状结构,中心是一直径为2~3nm的小孔,即内部通道。

外膜的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2、内膜

内膜是位于外膜的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分开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6~8nm。相对外膜而言,内膜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质比(质量比>3:1)。内膜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cardiolipin),约占磷脂含量的20%,心磷脂与离子的不可渗透性有关。

线粒体内膜除含有多种转运系统外,还含有大量的合成ATP的装置。在内膜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又称耦联因子1(coupling factor 1),简称F1,实质是ATP合酶(ATP synthesis)的头部。

3、膜间隙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6~8nm,但在细胞进行活跃呼吸时,膜间隙可扩大。膜间隙中充满无定型液体,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其中腺苷酸激酶是膜间隙的标志酶。

4、线粒体基质

内膜所包围的嵴外空间为线粒体基质。(P130)

二、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是物质最终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此外,线粒体海域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调节细胞艳华还原电位和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细胞膜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定平衡,包括线粒体对细胞中Ca2+的稳态调节等有关。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在细胞中,线粒体是氧化还原的中心,是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中的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简称TCA循环,是物质氧化的最终共同途径,氧化磷酸化是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细胞之中糖酵解产生的NADH虽不能透过内膜浸入线粒体氧化,但是NDAH上的电子去能通过两种“穿梭”途径进入线粒体:①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malate-asparate shuttle);②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glycerol-3-phosphate shuttle)。(P132)

当NADH中的1对电子传递到O2时,有10个H+被泵出,二FADH2中的1对电子的传递有6个H+被泵出。(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

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是由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联的有序排列构成呼吸链,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或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典型的多酶体系。

电子通过呼吸链的流动,称为电子传递。

1、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参与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载体有5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离子。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是由一条多肽与黄素蛋白腺嘌呤单核苷酸(FMN)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紧密结合组成的结合蛋白。

细胞色素(cytochrome),是一种带有含铁血红素辅基二队可见光具有特征性强吸收的蛋白。

泛醌(ubiquinone,UQ)或称辅酶Q(coenzyme Q,CoQ),或简称为Q,是一种脂溶性的、带有一条的类异戊

二烯侧链的苯锟。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是一类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

铜离子(copper atom),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单个蛋白质分子内。通过Cu2+和Cu+两种状态的变换,传递单个电子。

2、电子载体排列顺序(P135)

呼吸链的最终受体是氧,氧接受电子后与H+结合生成水。

3、电子转运复合物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又称NADH脱氢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由25条以上多肽链组成,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是呼吸链中最大最复杂的复合物;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个高能电子→辅酶Q;泵出4 H+(质子跨膜输送)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又称琥珀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一种结合在膜上的酶。

组成:含FAD辅基,2Fe-S蛋白和一个细胞色素b;

作用:催化电子从琥珀酸→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复合物Ⅲ:CoQ-细胞色素还原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2个cytb(b562,b566),1cyt c1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CoQ→cyt c;泵出4 H+;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有6-13条多肽链组成,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组成:cyt a, cyt a3 ,2个Cu原子(CuA,CuB);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形成水。

(三)质子转移与质子驱动的形成(P137)

(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将ADP转变为ATP的过程成为磷酸化(phosphorylation)。ADP磷酸化有2种途径:①底物水平的磷酸化;②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ATP合酶的结构与组成

ATP合酶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

ATP合酶包括两个基本组分:球状的F1头部和嵌于内膜的F0基部。

2、能量耦联与ATP合酶的作用机制

1979年,Boyer提出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①质子梯度的作用并不是用于形成ATP,而是使ATP从酶分子上解脱下来。②ATP合酶上的3个β亚基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构象不同。

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的质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通常分为叶绿体(chloroplast)、有色体(chromoplast)和白色体(leucoplast)3大类。

第三节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一、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

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

1、mtDNA /ctDNA形状、数量、大小

(1)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2)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物,120kbp~200kbp;

2、mtDNA和ctDNA的复制

(1)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

(2)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ct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

(3) 复制仍受核控制.

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1、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2、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