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林住宅的形体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9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的柱础摘要: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柱础是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建筑构件,其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柱础,古建筑,李家大院工程概况:龙溪村李家大院位于祁阳县城北三十公里的潘市镇,它是一个拥有510年悠久的历史古村落,始建于明弘历十一年(1498年),为李氏先祖李文敬所创建。
龙溪《李氏宗谱》记载:李文敬之先祖李思立自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祁后,至李文敬始定居于此,生应聪、应伦二子。
聪、伦分别生四、五子,共九房。
李家素以木材买卖为主,生意兴隆,家运亨通而富甲一方。
经万历至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经历350余年间,李氏祖孙13代,陆续拓展营造,终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由老屋院、吊竹院、上院、下院、品字书屋等组成的庞大规模的民居宅院。
因院左侧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地龙溪,故名“龙溪院”,又因宗族血缘关系历代聚居于此的皆为李姓子孙,又称“龙溪李家大院”。
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有上院、下院和品字书屋和李氏宗祠,建筑规模仍然十分庞大,至今保存较好的房屋有36栋,大厅36间,游亭17座,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
上下院正堂屋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房屋以此前后、左右对称排列。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间通过游亭、巷道和回廊连通。
柱础的构件特点:柱础作为古代建筑构件,其作用主要是防止来自于台基以下的潮气延木柱上升,隔离湿气,保护柱子本身。
柱础的造型丰富,题材多样,富有特色。
在明末清初的建筑上出现的木质柱础,大多为方形,也有礩行。
清中晚期、民国时期则有方形、圆形、瓜棱形、瓜瓣形等多种形式的石柱础。
湖南民居的柱础一般都较华丽。
祠堂多为兽形、圆盘形、方形,民居大多为花瓣形、方形、圆形、,并雕刻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纹等。
在保证支撑柱子作用的同时,兼具装饰功能。
柱础的尺寸作为承载柱子压力向下传递的石构件,柱础的尺寸决定于柱子的直径。
埃西里科住宅形体分析项目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一个居住区——栗树山项目时间:1959-61建筑设计: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委托人玛格丽特·埃西里科(Margaret Esherick)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单身女性。
该住宅清晰地体现了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是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之一。
虽然如此,这座住宅并没有某些实验性住宅建筑经常有的自负与炫耀。
房子安静优雅地坐落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设计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女性委托人独居生活所需的私密性及功能上的种种需求。
它足够简洁和清晰,可作为兼具体积与厚度的建筑元素构成的经典案例。
它以三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平面及空间叠加的基础,形成独特的建筑秩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同时,在设计中,康将秩序和功能相关联,利用功能组织产生形体关系。
作为康第一座展现出个人风格的私人住宅设计,在情感方面,它被康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性。
整座住宅周围环境优美,绿树环绕,因此住宅的一面玻璃墙极符合环境,将阳光、绿树、幽静的小路也融入了室内。
建筑与环境心平气和的相处,环境衬托了建筑的美,建筑又装点了环境,相得益彰。
埃西里科住宅的住宅要素不多,简单的平屋顶没有普通的坡屋顶,也不像常规的住宅窗户形状,包括玄关藏在墙壁的凹处等等,很多要素看起来不像住宅,但住宅内部空间却是典型的传统化住宅精神在其中。
沿街立面。
实墙保护了隐私,固定玻璃窗引入了光,其两侧的外开式木板窗引入了风。
住宅的入口大门没有正对街道,而是被隐藏在凹廊的侧面。
入口:通过主入口的立面,我们可以看到对称的轴线,把起居室与另一边的房间隔开,形成了沿着轴线,同样大小的两个区域,缺口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看上去类似特林顿浴室的空心柱。
入口的T字形母题,是根据功能的要求而形成,一楼部分可以避免室外不受欢迎的窥视,并且明确暗示了层数的划分,起居室的高窗暗示了是一个通高的体量。
HOUSE IN A PLUM GROVE拜访业主以前的家,妹岛和世的第一印象就是是东西很多,不仅如此,家里每个成员的东西都是零乱分散在各个房间。
领域的非存在感,妹岛认为人数和房间数的对应关系需要调整对待。
她心目中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同在屋檐下,除了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滞的地方,可聚可散,可近可远。
所以,就产生了诸如只有长桌的空间,只有床的房间,还有我们叫做小房间,还有娱乐室等,拥有很多小房间的平面布局就这样产生了。
在看房子模型的时候,业主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说:“如果这里按个窗子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从窗口对话了,那该多好啊”她的话给妹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结果是,薄薄的墙上有好多地方打开了四角窗,窗子的存在更加强调了墙体的轻薄,更加感受到轻薄的存在感,从有玻璃,无玻璃的窗洞,看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看到一层一层的空间,视线感受在展开,延伸。
该方案的特点:1:墙体的超薄。
2:只有房间而没有交通空间,厨房也是通道,厅内开满了门。
3:由于房间平面的不同和好几个两层通高的房间,空间形态变得不同寻常,超高,超长,超薄(瘦)。
4:内窗系统使内部各房间的关系近乎彻底改变了,如3楼的卫生间对2层的书房开窗,2层的卧室对3层的静思室(meditation room)开窗,女孩卧室对男孩卧室开窗。
5:各个房间的门开的不同寻常,有好多门只有门洞,没有门扇,并且洞口离楼地面还有一段高度。
6:不再按层进行功能分区,每层都有可以睡觉的地方。
7:通常的房间的功能对应被打破:大厅只有一层高,而餐厅却有两层高,狭长的男孩卧室有两层高,Library 更是又高又大。
8:出现了一个房间两个门或三个门。
在这里我想解说一下“流动”跟“透明”的关系,流动性分为:1不流动2空间的流动(彻底的流动)3视线流动4半流动(可以移动或开启的实体,比如门),透明性分为:a不透明b半透明c透明(在视线上是透明的,比如窗户)d全透明(空间之间没有任何障碍)在这里1,2,3,4或a,b,c,d之间并列的关系。
内省的居所——安藤忠雄作品住吉的长屋阅读关键词:现代性与地域性比较阅读内省摘要:通过比较阅读,以及对远近历史环境的分析,试寻找出安藤所受日本传统的影响、对待历史的态度,和他应对现代性与地域性关系的策略。
1.历史背景与长屋设计理念的形成:20世纪初,密斯将建筑的普遍性追求到了极致。
他作为理想提出的“万能空间”与材料的工业化同时并进,通过极其简易的形态将它传播到了全世界。
60年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方盒子。
建筑不能使人感受到差异,人的欲望或思想没有进入的余地,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崇高理想”渐渐反感。
60年代现代主义进入转折时期,安藤此时二十出头,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在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中,新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
以前人们认为是好的传统,如对物的珍惜,重视与近邻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睦,与自然共生等传统正在消失。
经历了变革激烈的60年代后,安藤开始思考“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根植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又表现出其固有文化传统的建筑。
住吉的长屋,就是安藤这些思考的完整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小住宅,安藤向导致“人的规格化、平均化”的标准化现代主义建筑宣战,实践着他关于人居理想的追求。
正因如此,Frampton 将安藤看做批判地域主义的成功实践者。
2.几何-场所-自然——长屋的总体理念住吉的长屋改造,基地在大阪住吉区,用地拥挤紧张,周围存在大片日本关西近代住宅形式——长屋。
具体用地宽2间、进深7间,共14坪左右,覆盖率限制在六成,在如此紧张的用地上,安藤却创造了充满诗意的栖居场所。
他切掉部分长屋,插入了表现抽象艺术的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尽管有很多争议,令安藤骄傲的是,他“在完全抽象化的几何四方盒子中,将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全部装了进去”。
运用建筑艺术欣赏方法赏析四合院一、引言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一种集空间、装饰、意境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运用建筑艺术欣赏的方法,从空间布局、装饰元素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对四合院进行深入赏析。
二、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之美空间布局是建筑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独具特色,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讲究“天人合一”,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
同时,通过巧妙的空间分隔和组合,形成了一系列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和谐统一的空间。
在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院落是核心要素。
院落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日照和通风,还满足了居民的社交需求。
院落中的天井、回廊等空间元素,使整个四合院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连通的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美学价值,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受。
三、四合院的装饰元素之精四合院的装饰元素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从屋顶、檐口、门楼到窗棂、隔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绘画。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四合院的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悬山顶,以示尊贵和庄重。
屋脊两端常常饰以瑞兽,如龙、凤、狮子等,寓意吉祥如意。
檐口则常常装饰有斗拱、挂落、撑拱等构件,繁复而华丽。
在门窗上,常有各种图案的木雕或石刻,如梅、兰、竹、菊等花卉以及福禄寿等字样,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此外,四合院的装饰元素还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例如,在门楼和照壁上常出现的蝙蝠、鱼等图案,寓意“福”、“余”;松、鹤等图案则寓意长寿;莲花和鲤鱼则寓意着年年有余。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四、四合院的意境之美除了空间布局和装饰元素之外,四合院的意境之美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学境界,需要通过体验和感悟去领略。
四合院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意境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寄情山水:四合院的布局常常借助自然山水之美,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住宅空间关系的消解与重构——李子林住宅设计解析摘要:李子林住宅是小住宅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相关设计分析图示,研究分析一系列操作手法对原有功能秩序进行消解的过程,然后重新架构空间关系,得出用定义边界形态的方式以形成整体异质大空间,试图展现住宅空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尊重,探讨新的家庭生活交往模式。
关键词:李子林住宅;妹岛和世;住宅;空间引言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通常被认为属于极简主义,外观简洁,保持完整的几何形态,运用大量透明材料,给人感觉轻盈和漂浮。
她继承了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并坚持对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和对人类活动的密切关注,通过空间设计完成对生活模式的建构。
李子林住宅于2003年建成,设计手法延续了妹岛一贯的风格和模式,同时受场地条件、业主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其对住宅空间关系的消解与重构极具创造性,是小住宅设计中具有代表性作品,通过对其设计方法和过程的解读,为住宅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式。
1.平面与环境李子林住宅位于日本东京郊区安静的住宅区内,基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长满李子树,位于两条马路的交角处,建筑面积为77.68㎡,共三层。
业主希望最大程度保留基地原有的李子树,使住宅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该住宅设计从平面出发,尊重基地的原有条件,充分利用各个要素与环境产生某种互动关系。
建筑的外轮廓由基地边线向中心偏移而限定,延续场地大于90度的街道转角形状,建筑与基地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关系,使建筑尽可能位于基地正中心,周围被李子树环绕,使建筑各个朝向都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保证了建筑的私密性。
2.功能的消解业主一家共五口人,年轻的夫妇,两个孩子和一位祖母。
业主最初想要一种大空间的生活模式。
然而场地受限,除了满足四个卧室的基本要求之外,剩余部分无法达到物理层面上的实质“大空间”。
妹岛让每一个空间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或者行为,对应房间的尺度也被缩减到极致。
这样就出现了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卧室,只能放下一张书桌的学习室等17个小空间,每个房间自然形成一种紧凑感。
对林中老屋的外貌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描述文章的主题和背景,介绍读者将要了解的内容和目的。
对于本篇文章,我们可以写道:这篇文章将描述林中一座古老的建筑——老屋的外貌。
林中老屋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许多故事和记忆。
通过对其外貌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
本文将结合位置描述、外观描写和历史背景,全面展现林中老屋的魅力和神秘。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三个部分来展开对林中老屋的外貌描写,分别是林中老屋的位置描述、外观描写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详细描写,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林中老屋的特点和魅力。
在文章结尾的结论部分,将对林中老屋的外貌描写进行总结,并表达对这座老屋的情感和展望。
通过文章结构的设置,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林中老屋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林中老屋外貌的描写,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位置、外观和历史背景的描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这座老屋的存在和过往。
同时,希望通过对林中老屋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终,激励人们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留存下来让后人继续欣赏和学习。
2.正文2.1 林中老屋的位置描述:林中老屋位于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四周被茂密的树木所环绕。
这片森林静谧而神秘,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林中老屋的位置隐藏在树木之间,只有熟悉这片森林的人才能找到它的踪迹。
沿着一条弯曲的小径前行,穿过密密的树林,终于来到了林中老屋的面前。
这座老屋仿佛是森林的一部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森林,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林中老屋的位置虽然偏僻,但却是那么与世隔绝,让人可以远离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站在老屋的门前,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声,闻到泥土的清新气息,感受到树叶的婆娑舞动。
李子林住宅的形体分析
李子林住宅分析
妹岛和世的空间包容了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她的这种理念在李子林住宅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该住宅是一栋建造完成于2003 年的小房子, 坐落在东京都郊区的一个被李子树林所环绕的宁静住宅区内。
妹岛第一次参观基地时正是开满美丽李子花的季节, 所以尽管基地很小, 妹岛还是决定留出一些开放空间以保留李子树。
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两个孩子及一位祖母。
妹岛通过拜访业主的旧居, 形成了这样的第一印象,这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建筑师心中的理想空间模式是: 同在一个屋檐下, 除去各自的房间还有许多可以停滞的所在, 可聚可合,相近相远。
所以妹岛设计了5 个卧室, 这些多余的卧室让家庭成员有时可以从他们通常住的房间里摆脱出来。
这座住宅是一个关于亲密的实验, 通过将许多小型内部空间彼此联系或分离的方式, 妹岛塑造出了区别于以往的房间形态, 形成了超长、超高、超薄的空间组合。
如大厅只有一层高,餐厅和狭长的只能摆下一张床的男孩卧室有两层高,书房有三层高。
她赋予每个空间自己的特征或比例,使之独立于其他空间,然后这个空间自己就会呈现某种特质而产生私密的感觉。
当初在看房子模型时,业主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说: 如果这里安个窗子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从窗口对话了,那该多好啊。
那个小学生的话给建筑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果便是建筑师在薄薄的墙上打开好多四角窗,比如在男孩卧室和入口大厅之间、祖母卧室和起居室、女孩卧室和学习室及图书室之间,内
窗系统将空间、视线、声响、行为、情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形成了空间与功能的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