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3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其底下的上层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舞台。
2. 土地资源的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其他土地。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各类土地资源齐全,但比例不同。
4. 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建筑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较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难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各类土地资源齐全,但比例不同。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资源的认知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正反面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的空间分布。
3. 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土地资源分配,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其中讲解土地资源概念、分类及重要性约15分钟,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及分布情况约20分钟,讨论及分享环节约5分钟,总结及布置作业约5分钟。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3. 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难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如总量、人均占有量、利用状况等。
4. 讨论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如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
5. 讲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如耕地保护、退耕还林、城市土地利用等。
6.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7. 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难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
2. 讲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如农业、工业、城市用地等。
3. 介绍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6.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的模拟调查和评价。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舞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地资源的种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建筑用地分布较广。
4.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荒漠化等。
6. 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珍惜每寸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2. 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看法。
4.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周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5.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周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以某个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分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保护。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以某个地区土地资源保护为例,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及成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调查周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土地资源基本概念、类型、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掌握,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和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加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2. 开展土地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保护意识。
土地资源教课方案【篇一:第二节土地资源教课方案】第二节土地资源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种类和我领土地资源的基本特色。
2.初步剖析并理解我领土地资源散布差异的原由。
过程与方法1.经过剖析、理解我领土地资源散布差异的原由,提升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俭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我领土地资源的散布及基本特色。
2.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领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结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连续发展意识。
教课准备学生:分组采集有关土地的资料,采集土地资源遭到损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导的实例。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课课件教课课时: l 课时教课方案[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多媒体 )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 ,妈妈》“我静静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教师:歌声中的“妈妈”指的是谁?学生:歌声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总结:土地,它给人类供给了山川、万物、衣食、财产;过去的全部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将来。
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讲堂活动一:知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种区、城市的景观图学生:议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一样。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游戏:一学生表演动作,大家一同猜从事的活动及是什么景观。
并说出为何?教师:因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门路也就不一样,依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情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提高可持续利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2.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保护。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土地资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七、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八、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运用数据统计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 地图分析:让学生观察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加深对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的理解。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原则。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定义、土地资源的含义。
2. 土地资源的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其他土地。
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4. 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5. 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学生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行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3. 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
5. 总结讲解:归纳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保护措施。
6.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行动,如植树造林、节约用地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调查问卷或写作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土地资源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的实践应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耕地、林地、草地等,加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土地资源篇1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土地资源教案教案名称:土地资源教案目标:1. 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3. 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特点、利用与保护方法。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问题的认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入土地资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提问: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土地资源需要保护?第二步: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与特点(15分钟)1.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介绍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多功能性。
第三步: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15分钟)1. 介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法,包括农业利用、工业利用和城市化利用。
2. 介绍土地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使用和生态修复等。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案例进行研究。
2.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第五步:案例分析(15分钟)1. 小组代表分享案例分析结果。
2. 教师总结案例分析,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课上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
教学资源:1. 教材:土地资源教材、课件等。
2. 媒体资源: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图片、文章等。
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资源定义、特点和利用与保护方法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练习: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地利用项目,了解实际情况并提出建议。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第一章:土地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分类2. 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包括总量、人均占有量、利用状况等。
4. 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包括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
5. 讨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2. 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学生生活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公众参与等。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图表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2、通过读图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通过漫画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4、通过讨论,理解我国土地政策,并初步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总量特点和土地类型分布。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土地政策。
【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局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结合导学案及学习小组模式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热身
让学生在课前合唱《大中国》小苹果——34个省级行政区,让学生在课间打起精神,并欣赏视频中各省的风景图片,大概了解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
二、新课导入
1、教师: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大舞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一切财富之源。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土地。
2、展示世界地图,引入“孙悟空”与“土地公公”的故事:齐天大圣取经回来,在天空上看到
我国的国土,感觉我国的面积真大!
教师承接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回顾一下以前的知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几位呢?
学生回答: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教师小结:没错,因此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是很大的。
3、引入“孙悟空”与“土地公公”的故事:悟空从空中看到祖国高楼林立,公路、铁路线密如蛛网,企业厂房随处可见,非常兴奋,遂唤来土地公公寻问:“土地老儿,俺老孙这些年没在家,一向可好?”土地公公面露难色,回答:“呃……回大圣,你随我一起看看,如何?”
教师承接:“同学们,为什么土地公公面露难色呢?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故事。
”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展示五张土地类型风景图,引入土地公公发问:“大圣,请看下面几处地方,你能说出它们是哪种土地类型吗?”请学生回答,总结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活动二]
教师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引入土地公公发问:“刚才大圣说得没错!我国土地的类型多样,貌似很不错,但是……大圣,你且先看看我国这些土地类型的分布情况,你就会发现问题了!” 教师让各小组根据课件的提示举手回答讲学稿预习的内容:
教师问: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土地类型分布不均。
[活动三 学习探究1]
土地公公发问:“大圣,你希望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及难以利用的土地中,哪种类型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其他类型的土地比例又如何分配?”
教师请学习小组讨论,并在导学案里的扇形图中划分出你们心目中各种土地类型构成的理想比例。
教师请三组同学在讨论后把结果展示,并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
教师展示实际上“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分配与实际上的有哪些差别,总结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
学生小结: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比例不合理。
[活动四 学习探究2]
土地公公发问:“大圣,你再看!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陆地面积不到中国的1/3,为什么印度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都多于中国?”
大圣给出提示:“我觉得可以从地形与海陆位置方面比较。
”
学生通过讨论后小结: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因为我国人口多,可利用的土地少。
[活动五 学习探究3]
展示西北荒漠化的图片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大圣说:“天啊!这里太可怕了!沙漠快要侵占这里的田地!”土地公公说:“大圣,这里只是我国土地问题的冰山一角。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内容,思考以下五张漫画所反映的土地问题。
(学习小组讨论) 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发现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
教师展示故事人物的对话。
土地公公说:“大圣,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总量大,人均少,类型多,比例不合理。
那大圣你觉得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教师要求学生回答。
最后展示大圣的小结:“我国制定了基本国策,就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真题演练】(限时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小组成员对答案,并讨论有异议的题目。
)1.[2012中考]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是()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014中考]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2、3题。
2.A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属于()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3.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地区是()
A.A地区
B.B地区
C.C地区
D.D地区
4.[2011期末]中国的领土面积比美国大,但人均耕地面积比美国少得多,下列原因不正确是()
A.中国山区面积大
B.中国人口数量多
C.中国干旱地区广
D.中国寒冷面积大
5. [2011期末]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A.北部
B.南部
C.东部
D.西部
6. [2011期末]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建设、城市发展等占用了不少耕地
B.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严重
C.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D.大量植树造林占用耕地
7. [2012期末]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应该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
8.[2013期末]我国现有的林地主要集中地区的是()
A.东北、华北和东南
B.西北、西南和东南
C.东北、西南和东南
D.西北、华北和东北
9.[2013期末]有关我国土地利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毁林开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C.在半干旱地区采取退耕还牧政策
D.控制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生活用地
10.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A.北部
B.南部
C.东部D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