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8例空肠弯曲菌病例的病原学诊断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
空肠弯曲菌肠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空肠弯曲菌肠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儿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发热,恶心,肌肉酸痛,急腹症,头痛疾病介绍:空肠弯曲菌肠炎是什么?什么是空肠弯曲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是怎么回事?空肠弯曲菌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目前已认识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同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血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弯曲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产的牛,羊体内分离出,称为胎儿弧菌,1947年从人体首次分离同该菌症状体征:空肠弯曲菌肠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空肠弯曲菌肠炎症状的介绍: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腹泻、发热多为38℃左右,或无热;腹痛为脐周及全腹痉挛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一般不多,且可间歇性血便。
初期有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
骤起者开始发热、腹痛腹泻。
1、发热约占56.3~60%,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
个别可高热达40℃,伴有全身不适。
儿童高热可伴有惊厥。
2、腹痛腹泻为最常见症状。
表现为整个腹部或右下腹痉挛性绞痛,剧者似急腹症,但罕见反跳痛。
腹泻占91.9%,一般初为水样稀便,继而呈粘液或脓血粘液便,有的为明显血便。
腹泻次数,多为4~5次,频者可达20余次。
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者,可有里急后重。
轻症患者可呈间歇性腹泻,每日3~4次,间有血性便。
重者可持续高热伴严重血便,或呈中毒性巨结肠炎、或为伪膜性结肠炎及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表现。
纤维结肠镜检和钡灌肠检查提示全结肠炎。
部分较重者常有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
3、婴儿弯曲菌肠炎多不典型,表现为:①全身症状轻微,精神和外表若似无病;②多数无发热和腹痛;③仅有间断性轻度腹泻,间有血便,持续较久;④少数因腹泻而发育停滞。
空肠弯曲菌诊断标准空肠弯曲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腹泻等疾病。
为了准确诊断空肠弯曲菌感染,需要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空肠弯曲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空肠弯曲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泻通常为水样便或黏液便,可伴有血便。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在诊断空肠弯曲菌感染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二、病原学检查1.细菌培养:从患者的粪便、呕吐物或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空肠弯曲菌是确诊感染的关键。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选择性培养基和非选择性培养基。
分离出的菌落应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形态学观察、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2.免疫学方法: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空肠弯曲菌抗原或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需要注意与其他肠道病原菌的交叉反应。
3.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可用于检测空肠弯曲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些方法还可用于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空肠弯曲菌特异性抗体,如IgG、IgM等,可辅助诊断感染。
但需要注意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四、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道炎症、肠壁增厚等影像学表现,如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
但需要注意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有限。
五、诊断标准制定原则在制定空肠弯曲菌诊断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2.注意与其他肠道病原菌感染的鉴别诊断;3.根据不同地区、人群和流行病学特点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4.定期更新诊断标准,以适应新的病原学特征和临床需求。
总之,空肠弯曲菌的诊断标准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其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品。
临床上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
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排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重者可休克。
本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集体发病,及时治疗疗效佳。
病死者多为病情重,伴有脱水、休克而未及时入院治疗者。
因此及时诊断治疗是关键。
菌痢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腹痛、呕吐、腹泻,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血水便(副溶血弧菌),可带少量粘液。
2.部分畏寒、发热、乏力。
3.重者脱水、酸中毒、休克。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曾进食可疑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于短期内同时或先后发病,于1-2天内达高峰,多在夏秋季发生。
2.临床特点:发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偶带脓血。
3.实验检查:取可疑食物及吐泄物培养,生长同一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腊样杆菌等,或获得葡萄球菌肠毒素。
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3.葡萄球菌食物中毒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6.蜡样牙孢杆菌食物中毒7.韦氏梭菌食物中毒8.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食物中毒9.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10.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11.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类型及症状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毒素(肠毒素)型、感染(细菌侵入)型和混合型三类。
食品中污染了病原菌后,这些细菌在食物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因食用这种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病源菌污染食物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人体摄入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后引起消化道感染而造成的中毒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由毒素型和感染型两种协同作用所致的食物中毒称为混合型食物中毒。
作者简介:贾仰波(1981—),男,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兽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0.03.009蛋鸡空肠弯曲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贾仰波(山东省博兴县畜牧兽医局山东滨州256500)蛋鸡空肠弯曲杆菌病又称弧菌性肝炎、烂肝病等,是由空肠弯曲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生殖道和肠道传染性疾病。
空肠弯曲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多感染蛋鸡和火鸡,不同日龄的鸡群均可感染,尤其开产前后或开产数月的蛋鸡易感,此外空肠弯曲杆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人类细菌性腹泻。
空肠弯曲杆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蛋鸡空肠弯曲杆菌病多为慢性经过,通常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推进主要表现消瘦、贫血、产蛋下降、蛋质量降低以及拉黄白色稀便等,严重者衰竭死亡,病变以肝脏肿大、充血易碎和坏死等为主要特征。
该病通常呈地方性散发或流行,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一例典型的蛋鸡空肠弯曲杆菌病,综述该病的诊断要点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将诊断治疗过程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发病情况2019年5月,山东某蛋鸡场内体况较好的产蛋鸡陆续出现精神不振、呆立不动,采食量下降及饮水增加等症状,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软壳蛋、破壳蛋及砂壳蛋的数量逐渐增加。
大群未见明显症状,病鸡多伴随腹泻,排黑褐色或黄绿色稀粪,污染肛门周围,舍内臭味增加,严重病鸡伏卧在地、无法站立,鸡冠苍白、明显萎缩,少数死亡,耐过的鸡产蛋量也下降。
经了解,该场定期按程序实施了新城疫、法氏囊和禽流感等常见疫病的防疫,发病初期,该场技术人员初步怀疑是弧菌性肝炎或真菌感染,随后对病鸡开展针对性治疗,同时对全部鸡只进行了药物预防,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逐渐好转。
2剖检变化病死鸡消瘦贫血,腹腔内有大量血水。
剖检发现肝脏病变明显,肿大、质地变脆且易碎,肝表面有土黄色星状坏死灶,肝被膜破裂,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囊或出血灶;心脏扩张变性,质地松软,有积液;胆囊肿大充盈,胆汁呈黏稠墨绿色;脾脏、肾脏肿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卵巢变性,卵泡萎缩或破裂;空肠黏膜出血,伴有卡他性肠炎。
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策略1.手足口病1、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C )类传染病进行报告A、甲B、乙C、丙D、丁E、不确定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症状是(E )A、高热持续不退B、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C、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D、高血压或低血压。
外周血WBC明显增高E、以上都是3、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查错误的是(C )A、WBC正常,重症WBC可明显升高B、部分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C、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蛋白正常,糖和氯化物增多D、CoxA16 、EV71等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应及时、规范留E、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CoxA16或其它肠道病毒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4、手足口病降低颅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 B)min静脉注射,必A、10~20B、20~30C、40~50D、60E、905、手足口病病后(A )传染性最强A、1周B、2周C、3周D、1月E、2月2.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D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垂直传播2、不符合病毒感染的脑脊液检查特点的是(B )A、压力升高B、外观浑浊C、白细胞数<500×106/LD、早期:细胞多核为主;6-48小时后:细胞单核为主E、糖正常3、乙型脑炎最主要的传染源是(A )A、猪B、牛C、人D、蚊子E、马4、婴儿乙脑特点,错误的是(D )A、可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B、惊厥发生率高C、脑脊液检查正常者较多D、脑膜刺激症者比例高E、并发症少5、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检查特点不包括(A )A、外观清亮B、白细胞50~500×106/L,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C、蛋白量明显升高D、糖及氯化物降低E、抗酸染色可能检出结核菌3. 流行性腮腺炎1、腮腺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B)A、属于副黏液病毒B、DNA病毒C、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敏感D、对低温有抵抗力E、病毒抗原结构稳定2、男性成人腮腺炎患者早期应用(D )可能有预防睾丸炎的发生A、干扰素B、利巴韦林C、肾上腺皮质激素D、己烯雌酚E、抗病毒药物3、腮腺炎的流行病学,错误的是( D)A、传染源为病人B、人群普遍易感C、感染后免疫持久D、发病季节以夏秋为高峰E、儿童和青少年多见4、腮腺炎的传播途径为( B)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母婴垂直传播5、腮腺炎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B )A、流涎B、腮腺肿胀C、腮腺疼痛D、耳前淋巴结肿大E、吞咽困难4. 麻疹的临床诊治1、麻疹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C )A、肺炎B、角膜炎C、腹泻D、脑炎E、咽炎2、麻疹最先出诊的部位是( A)A、耳后、发际B、面部C、手掌D、前胸E、后背3、麻疹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是( B)A、腹泻B、呼吸道并发症C、继发感染D、多器官功能衰竭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4、麻疹典型的临床表现分期不包括(D )A、潜伏期B、前驱期C、出疹期D、急性期E、恢复期5、关于麻疹病毒,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B)A、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B、人是主要的宿主C、多种基因型D、一种血清型E、外界生活能力不强5. 小儿腹泻1、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病原治疗选择(B )A、青霉素B、红霉素C、头孢菌素D、庆大霉素E、万古霉素2、关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描述错误的是(D )A、好发于秋冬季B、呈散发或小流行C、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及呼吸道途径传播D、多见于较大儿童及成年人E、大便呈水样或蛋化汤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3、白色念珠菌肠炎的病原治疗首选(D )A、万古霉素B、氟康唑C、氟胞嘧啶D、制霉菌素E、甲硝唑4、慢性腹泻是指腹泻病程大于( D)A、1周B、2周C、1个月D、2个月E、3个月5、渗透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是( A)A、禁食后腹泻减轻B、粪便常含有渗出液及血液C、便急不伴血,伴肠鸣音亢进及腹痛D、大便量>1L/dE、水样便无脓血。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文/ 张力平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可查明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从而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或观察治疗效果。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学显微镜对标本或组织中的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②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③用免疫学技术对病原体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④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微生物学检查的第一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检出率,因此应注意下述原则: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
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
例如感染性伤口,应从其深部而不是从表面采集标本;若采集龈沟液检查口腔厌氧菌,应将无菌滤纸条深入龈沟中,停留数秒后取出;怀疑细菌性痢疾时,应采集有粘液或脓血的粪便;采集病毒的标本应尽量含有感染的细胞。
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
例如,可疑伤寒的病人,在病程的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则取粪便或尿液送检;怀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人,应选取脑脊液、血液或皮肤上的出血淤斑进行检测;如果进行病毒培养或其抗原检测,一般应取急性期标本,标本采集越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特别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故无此限制。
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的效价明显升高达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
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发展对策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4,2022猪空肠弯曲菌感染防治臧洪英(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政务服务中心,山东日照276800)摘 要:猪空肠弯曲菌感染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疾病之一。
空肠弯曲菌可感染多种畜禽,同时也可导致人类患急性胃肠道疾病。
空肠弯曲菌感染猪后可导致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脱水症状,甚至会造成病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保证养殖场经济效益与人类健康,养殖人员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从猪空肠弯曲菌特点及临床症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空肠弯曲菌;预防;治疗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2.04.027 引言猪空肠弯曲菌又被称为空肠弧菌病,是一种传染性消化道疾病。
该病菌可导致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肠炎现象。
除感染猪群外,还可导致多种畜禽动物发病,诱发空肠弯曲菌肠炎,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空肠弯曲菌还可感染人类,造成人类多器官出现炎症,诱发格林-巴利综合症、心血管疾病等。
猪空肠弯曲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在我国小规模养猪场内发病率最大。
该病短时间内可快速传播,患病动物为病菌的主要传染源。
为降低猪空肠弯曲菌感染,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养殖人员应针对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特点及病原特征开展相应的检测、防治工作。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1.1 病原空肠弯曲菌隶属于螺旋菌科弯曲菌属。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大小为0.3~0.8μm。
空肠弯曲菌为末端较细的弯曲状,少数为S形,且通常多个排列,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菌形逐渐变为球形。
空肠弯曲菌有鞭毛,可呈直线或螺旋形运动,无荚膜、无芽孢。
空肠弯曲菌具有20多种血清型,在普通培养基内生长速度缓慢,在血清培养基内可快速繁殖,培养过程中需要氧气。
该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差,日常使用的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另外,该菌对高温较为敏感,70℃以上环境下可快速失活,100℃的水中可瞬间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