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
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
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
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课题: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意义,树立正确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征。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预习新知】预习任务一:阅读课文66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土地资源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人均土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_____,因此,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
预习任务二:读课本67—68页“类型齐全”回答问题 1、 中国土地类型 ,拥有_____ _______ ________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
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 利用。
2、 看右图,回答问题。
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中比重最大的是 ,耕地林地仅合占 ,难利用的土地比重 ,后备土地资源 。
因此,我国土地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预习任务三:1、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会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课文第68---69页图3-13、3-14、3-15思考交流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课本69页)(1)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______,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 。
(2)耕地:分布在东部 区的______和_____以及____地区,西部耕地__.(3)林地:天然林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人工林和次生林在 部地区。
(4)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内陆地区,东部_ _. 2、整理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各项特征,完成表格。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土地资源篇1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
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况【讲授新课】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土地资源》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
2.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3.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分布特点,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策略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中国众多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在学习了自然资源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之后,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自然资源种类进行介绍。
为了便于区分各类土地资源,把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景观图入手,以增强其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
之后,运用数据资料同类对比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以利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进一步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其中,尤为强调农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最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课时分配上为2个课时。
此为第2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以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首先通过分布图来分析各种利用类型土地的分布特点,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总结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四、教学流程1.某校近日发起了“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买贺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A.节约木材,保护森林B.减少固体垃圾C.改变不良习惯D.节约开支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依据是因为我国()A.土地资源不可再生B.土地资源多种多样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D.人口多,人均耕地少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由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使林地面积迅速增大B.由于大规模的垦荒,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C.近几年我国土地面积没有变化D.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利用不合理等,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4.有关我国土地类型利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积极毁林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B.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C.在半干旱地区采取退耕还牧政策D.控制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生活用地答案:A;D;D;A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中国的土地资源三、地区分布不均1.水田:南方地区2.旱地:东北、华北3.草地:西北地区4.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5.难以利用土地:西北内陆地区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乱占耕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2.中国的土地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八、布置作业假如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你针对沙漠、雪山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认识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1. 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土面积,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根据统计,中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这其中包括广袤的平原、高山峡谷和广阔的草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
中国土地面积虽然庞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部分土地逐渐受到破坏。
2. 中国的水资源作为一个全球化大国,中国也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拥有约249,090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分布在不同地区。
尽管如此,在中东部沿海城市和干旱少雨区域,水资源供应可能会受到限制,充分利用和保护水源显得尤为重要。
3. 中国的能源资源在能源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并且还是天然气、原油和核能等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量都位居前列。
不过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二、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1. 水污染水污染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持续的工业化和农业化使得很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了污染。
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业化学物质和生活废水等。
这对人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2. 空气污染中国也面临着持续不断的空气污染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车辆排放、工厂烟囱以及燃煤产生的废气都会导致雾霾等严重空气污染现象。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有害气体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土壤退化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过度开采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等原因,中国土壤质量普遍下降,出现了退化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并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4.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捞和非法贸易等因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珍稀动植物种类正面临灭绝危机。
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解决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措施1. 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
土地资源教案土地资源教案「篇一」中国土地资源教案中国土地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作用即利用类型。
并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2、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思考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和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地图,进行图像引导,让学生通过图形分析,并从实际生活出发,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三维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教师: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展示:中国地图,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和人口13亿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一、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多媒体显示)过渡:那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有哪些作用呢,给你一片土地,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山地、草原、平原、城市景观图问题:请根据左边的景观图说说土地的作用(学生回答)师总结:我们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课件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说明我们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齐全)(课件出示板书)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齐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农业耕地林地农业用地草地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提供图表]1992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土地类型面积(万平方千米)世界地位(第几位)中国人均(平方米)世界人均(平方米)土地总面积9603810027762耕地95.148022501林地128.6510857170草原313.3226446235[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略 (请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第二个特点)2、绝对总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少过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例是否一样呢?课件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引导读图] 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教师稍微解释宜农宜林荒地)[学生讨论、回答]略课件展示3、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草地面积大,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比例不合理)[转折]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比例不合理,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是否均匀呢?(你认为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会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它们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气候、地形有关课件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地形图,帮助同学们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每种类型在干湿地区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如何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来验正同学们的分析,让他们有成功感(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概括土地资源的'分布(用文字表述)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种类和保护意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2.难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自然资源为例,分析其特点、利用和保护措施。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心得。
4.实践教学法: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自然资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好实践活动材料。
3.制作好PPT,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独家文档原创文章,请勿搬运感谢支持第2课时地区分布不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列表比较,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列表比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知道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资源。
重点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二、讲授新课思路一:采取读图分析、列表比较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读图讨论:我国地大物博,阅读教材第70页的图3.10“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根据图中图例的颜色,联系我们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是否均匀,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如何。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最后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从图中看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地区。
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利用程度高。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学生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等山区、边远地区及东南丘陵的山区。
学生3: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
学生4:沙漠、戈壁等分布在西北内陆。
西北内陆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运用相关地图和所学知识,分别讨论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国的自然资源》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利用状况;(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分布规律;2.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的把握;(2)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我国自然资源风光短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2)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利用状况;(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总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3)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利用保护状况。
6.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过程(续)7. 课堂拓展(1)教师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例,如水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2)学生分析实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土地资源》教学设计2024年《土地资源》教学设计1(约843字)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土地?(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部,林地主要分布在部,草地主要分布在部、部,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中国耕地现状”,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2024年《土地资源》教学设计2(约2120字)一、课标课程内容标准:运用资料,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课程具体目标:运用资料,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二、重点、难点教材的重点:理解我国土地国策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图文资料,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土地的重要国策。
三、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运用图文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0%学生能够掌握2、理解土地国策:8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能说出自然灾害的种类,对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其分布的归纳总结有一定难度。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2课时)【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详细介绍了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意在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节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被成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教学目标】1.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含义?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任务1 通过身边事例,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引导: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都合理吗?你听到或看到哪些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土地资源破坏的景观图片,师生互动,读图感知林地、草地、耕地因为部分人的急功近利而遭到的破坏,通过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
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
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
我国
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
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