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8.10 KB
- 文档页数:2
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王力;袁志强;易辉;黄晓鹏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9(0)23
【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
方法:选择吉水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肾内科住院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治疗病症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抗菌药物进行相应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学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肾内科住院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王力;袁志强;易辉;黄晓鹏
【作者单位】吉水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
【相关文献】
1.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2.15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3.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4.肾内科住
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5.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的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8-12-13T16:10:59.8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4期作者:汤行建[导读] 在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下,不仅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
(铜仁市人民医院内科贵州同仁 554300)【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肾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孢克肟片,连续治疗8日。
记录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肾内科疾病在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
【关键词】肾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219-02肾内科包含肾功能衰竭、肾炎、急性肾损伤、肾性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及生命安全。
对肾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为使药物达到高疗效低并发症,需要对药物的试用剂量、频率和疗程进行严格控制。
笔者对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肾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研究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40.23±4.7)岁;其中,糖尿病肾病者有12例,尿路感染有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高血压肾硬化有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
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观察刘晓宇【摘要】目的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肾内科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60例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60例,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无效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5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内科住院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头孢克肟片)治疗后, 疗效显著, 在临床中极具推广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3(004)022【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肾内科;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头孢克肟片【作者】刘晓宇【作者单位】113004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肾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肾内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9例, 女性患者51例, 患者年龄27~80岁, 平均年龄(45.2±3.2)岁, 64例患者为尿路感染, 53例患者为慢性肾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60例, 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平均年龄(44.8±3.1)岁, 其中尿路感染患者34例, 慢性肾炎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60例,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26例, 患者年龄(45.1±2.9)岁, 尿路感染患者30例, 慢性肾炎患者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引言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之一。
肾脏疾病和感染的治疗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控制炎症和杀灭病原体。
本文将分析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1.抗菌药物的种类在肾内科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或真菌感染,起到杀菌或抑制作用。
2.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在肾内科临床中,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脏移植术后感染等疾病。
尤其是在肾脏移植术后感染的治疗中,抗菌药物更是不可或缺的。
3.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还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和其他并发症,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还要进行药物监测,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二、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面临的挑战1.耐药菌株的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增多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
尤其是在肾内科领域,由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感染,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2.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用药难题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整。
部分抗菌药物在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会积聚体内,导致药物中毒,因此需要进行个体化的用药监测和调整,增加了临床用药的难度。
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肾损害、肝损害、神经系统毒性、过敏反应等。
患者需要经常进行药物监测,以及定期复查相关器官功能,来确保治疗安全。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1.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为了应对耐药菌株增多的情况,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通过制定科学的用药指南,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从源头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在肾内科临床中,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与感染相关的疾病,如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肾脏脓肿等。
在进行肾脏手术或者肾移植术前、术后,为了防止术中或术后感染的发生,医生也会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抗菌药物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迅速控制感染,减轻患者的症状,加快康复的速度。
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杀菌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
临床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首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部位来判断需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然后再结合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的用药方案设计。
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性情况。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临床实践中,常规的抗菌药物选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双重覆盖或广谱覆盖治疗,以确保对各种细菌的杀菌效果。
2. 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肾内科感染性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情况等因素来合理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造成药物中毒的风险。
3.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治疗一些复杂感染疾病时,有时需要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进行联合用药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不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在肾内科临床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防止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存在耐药性的细菌感染,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包括选择新型抗菌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