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辨别浮脉和沉脉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脉象,是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是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不同的脉象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为大家总结了24中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5、洪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
6、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7、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8、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9、虚脉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10、实脉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2、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3、长脉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14、短脉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17、紧脉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各种脉的分类和特征咱中医里啊,这脉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好像是身体给咱发出的信号密码。
你看那浮脉,就像是小鱼轻轻游上来,一摸就感觉到了。
哎呀,这不就像是水面上飘着的一片小树叶嘛,轻轻的,很容易就察觉啦!浮脉常常表示有外邪入侵呢,身体在向咱报警啦!再说说沉脉,那感觉就像是在水底找东西一样,得使劲按才能摸到。
这不就跟那藏在水底的大石头似的,稳稳当当的。
要是摸到沉脉,那可能就是身体里有啥实邪或者正气不足咯。
还有那迟脉,跳得慢悠悠的,就像个慢性子的人在散步。
嘿,你想想,走得慢吞吞的,可不就是迟脉嘛!这往往提示身体有寒或者阳气不足呢。
数脉就不一样啦,跳得可快啦,像个着急忙慌的小孩子。
那心跳得,扑扑通通的,可带劲了!这通常表示有热或者阴虚呢。
滑脉呢,就像是珠子在盘子里滚动一样,特别顺畅。
哎呀呀,那感觉,可顺溜啦!怀孕的时候常常能摸到滑脉哦,就像是肚子里有个小生命在欢快地跳动。
涩脉可就没那么顺畅咯,就好像是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磕磕绊绊的。
这往往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呢,得注意调理啦。
弦脉就像是拉紧的琴弦一样,直直的,有张力。
这可能表示有肝胆问题或者情绪不畅哦。
就好像心里有股气憋着,把那脉都给绷直啦!洪脉呢,那可真是气势汹汹啊,就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
这一般是体内有大热呢,热得那脉都波涛汹涌啦!细脉就像是细细的丝线,弱弱的。
这可能就是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不足啦。
每种脉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意义,咱中医通过摸脉就能了解身体的状况,这多神奇呀!就好像是跟身体在对话一样。
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这些脉,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呀!中医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这脉的世界丰富多彩,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反正我是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神奇,你们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李士懋脉学心悟:《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界定的独立脉象。
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前者可称为“脉浮”,后者乃称为“浮脉”。
一、浮脉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脉位:位居肌表,轻手而得。
所谓轻手而得,是指轻取即可诊得脉之主体,脉之全貌。
若轻手虽可触得脉的搏动,但沉按之脉较轻取时或大或细,或强或弱,或弦紧拘急,或动数不宁等等,皆非浮脉。
因轻取时所诊得的脉象,并非脉之全体、全貌,反映不了疾病的本质,所以不得称为浮脉。
2.脉体:浮脉虽轻手可得,但其脉体当不大不小,不长不短。
大则属洪、芤、实、革、虚、散之类;细则属微、细、濡之类。
3.脉力:浮脉当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
所谓按之不足,是指当中取或沉取时,脉力与浮位相较,略显不足而已。
若按之较轻取还有力,则为实脉、牢脉之类。
若按之较轻取时明显无力,则属虚脉、芤脉之类,皆非浮脉。
4.脉幅:脉起落之幅度不大、不小。
过大为洪、实之类;过小为细、涩之类。
二、浮脉形成的原因浮脉,是气血游行于外所致。
气血何以游行于外,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平脉:肺之平脉浮而短涩。
四季中,秋脉当浮。
秋属金,与肺相应。
秋季,阳气由隆盛而初敛,人亦应之。
脉虽浮,已由夏季浮大转见短涩敛降之象,故脉浮而短涩,此为平脉,当知无恙。
2.邪袭脉浮:此种浮脉,当属实证,多见于外感新病。
外感六淫,邪袭肌表,正气拒邪而不得深入,正邪相争于肌表,气血搏击于外而脉浮,如太阳病之脉浮。
3.热盛脉浮: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或气血痰食蕴久化热,热盛外淫,搏激气血外达肌表,脉亦可浮。
此种脉浮,均属实证。
4.正虚脉浮:这类脉浮,皆属久病、虚证。
久病正虚,脉本不当浮,若反见浮者,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经适当治疗、将养,正气逐渐恢复而脉浮,此是向愈之兆。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上古黄帝内经的把脉方法,教你看脉象虚实健康的脉象正常的心脉:是平滑,象珠子流利。
正常的肺脉:微微浮。
正常的肝脉:微弦很有弹性柔和。
正常的脾脉:柔和,如流水,去而不返。
正常的肾脉:像石头沉在水底一样,坚韧有力。
根据脉象判断身体的虚虚实实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暑,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浮脉与沉脉第一个我们要说的是浮脉与沉...浮脉与沉脉第一个我们要说的是浮脉与沉脉。
浮脉和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是脉搏显现部位浅或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
那么,怎么通过手的感觉知道它是浮还是沉?靠的是什么?是指力。
就是我们通过运用手指的力量,按在什么位置,哪个力度时它最明显,那它可能就是浮脉,或者是沉脉,所以在这里指力是非常关键的。
用很轻的力量就能感受到的脉象,脉位比较浅,所以叫做浮脉;用很重的力量才能感受得到,这时候脉位就比较深,所以叫做沉脉。
1.浮脉浮脉有什么脉象特点呢?通常用这么几句话概括,第一句话是,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
这是对它整个脉象特点的一种描述,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按下去是什么感觉,所以还有两句话,一句话叫做“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另一句话呢,叫做“轻取即得,重按稍弱”。
所谓的有余和不足,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一个绝对的虚实的概念,它是相对的。
就是相对于按来说,举的时候脉搏感觉比较明显;而相对于举来说,按的时候脉搏比较不明显,是相对的概念。
不是说举的时候就很有余,按的时候就很不足,不是这个意思。
一些同学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认为浮脉就是轻轻按的时候有,重按的时候没有,这就有偏差了。
古人怎么形容这个浮脉?有一句话叫做“浮如木在水中漂”,或者干脆叫“如水浮木”,“如水漂木”。
我们想象一下,一根木头在水里面会浮在上面,如果用手去摸肯定摸得到,轻轻一摸就感觉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再用力一点摸,能感觉得到木头吗?当然感觉得到!这个非常关键。
所以它并不是说轻轻地按有,重按就没有,重按还是有。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正常脉象是不浮不沉,所以它轻按时是不明显的,重按时也不明显,中等力度是最明显的,我们讲不浮不沉。
现在它发生变化了,轻轻按就很明显,这时候就叫做浮脉。
所以它是相较平脉来说的,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或者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弱”,不是重按即无,也不是重按不应。
第二个我们要说的是浮脉的主病,它的主病实际上就一个,主表证。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怎样准确辨别浮脉与沉脉在古代,有一种倍受推崇得诊脉方法,叫持脉轻重法。
这种诊脉方法,由《难经》首创,也见于《脉经》。
晋代以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与明代著名医家朱栋隆,都就是采用这种诊脉方法。
在《千金要方》与《四海同春》都有记载。
《内经》所说“脉有轻重”,也就是指这种诊脉方法。
用“持脉轻重法”辨别浮脉与沉脉。
非常准确。
其理论依据就是寸口部位划分五部。
具体操作方法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首先在寸、关、尺三部布指。
然后,将寸口部位由肌表按至最深,以“按之至骨”为宜。
所谓“按之至骨”,就是一种指感特征。
具体表现为,受指压而脉气不能流通,指下感觉不到脉动为宜。
若稍举指,则脉动于指下。
古人称其为“按之至骨,举指来疾”。
这一步,主要就是测定寸口部位得深度与所用指力。
实际上,这个深度非常重要。
第二步,把以上所测深度或所用指力五等分。
然后,以五等分为标准,重新按脉,若寸口脉在上五分之二,为浮脉;若寸口脉在中五分之一,为不浮不沉之脉;若寸口脉在下五分之二,为沉脉。
在指力得应用上也就是如此。
先把按至最深时得指力定为总指力。
然后,重新按脉,若所用指力未超过五分之二即触及寸口脉,则为浮脉。
若所用指力超过五分之二但未超过五分之三即触及寸口脉,则为不浮不沉之脉。
若所用指力大于五分之三触及寸口脉,则为沉脉。
第三步,熟练掌握以上深度与指力得划分以后,还可以辨别脉浮得程度与脉沉得程度。
据此,可以推断疾病得发展变化。
比如,外感伤寒,其脉浮,经过治疗,若脉浮得程度有增无减,说明表邪未除;若其脉由浮转为不浮不沉,说明表邪已除,正气已复。
若其脉由浮转沉,若沉得程度较重,则应详察就是否表邪入里。
通常,很多人以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
“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为沉脉。
或者以为,稍按即得,为浮脉;重按始得,为沉脉。
实际上,在浮脉与沉脉之间,还有不浮不沉得脉,若用以上这两种方法,则很难区别浮脉、沉脉与不浮不沉之脉。
另外,还有伏脉。
伏脉与沉脉更难区别。
但就是,若用持脉轻重法,很容易把伏脉与沉脉辨别清楚。
除以上所说,持脉轻重法还有其她方面得很多优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操作规范,非常简便,很容易掌握,临床上也特别实用。
有兴趣者,不妨试试。
最近得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脉学得经典文献太难理解,后世脉书没把持脉轻重法翻译成通俗误言,因此,这种诊脉方法逐渐埋没了。
寸口脉分部长度寸口脉划分为寸关尺三部始见于《难经》,《二难》说:“……阴得就是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这就是说寸口脉得总长度为一寸九分,寸部长九分,尺部长一寸,寸尺之界为关。
滑氏《本义》说:“关者,掌后高骨之分,寸后尺前,两境之闻,阴阳之界限也。
”寸口脉长一寸九分,其起止点在何处?《难经经释》说;“……于寸尺之中,分其长短之位,以合阴阳之数,一寸为偶数,九分为奇数也。
盖关以下至尺泽,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以下之一寸;关以上至鱼际,皆谓之寸,而诊脉则止候关以上之九分。
故日尺内寸,寸内九分。
”《难经》仅言尺、寸两部得长度,而没有关部得长度。
今以三指切脉,以中指候关,如何布指?关于关部得长度,历代医家其说不一。
《难经集注》杨注:“寸关尺三位,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备而论之,以显其正。
按皇甫士安脉诀,以掌后三指为三部,一指之下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
华佗脉诀云:寸尺位各八分,关位三分,合一寸九分。
王叔与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
诸经如此差异,则后之学者,疑惑弥深。
……叔与以三寸为式,义有隐微,此乃黄帝正经之说,岂有误也。
况上古以一肤指为四寸,王叔与必取其肤指之三寸,与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
何体注《公羊传》云:侧手为肤,按指为寸。
即其义也。
……”杨康候引王叔与脉诀,实为高阳生所撰,非黄帝正经之说。
杨亦未说清三部脉各占总长度之多少。
又丹渡氏《疏证》说:“……寸口与尺,中间相隔一分之地,谓之为关,就是关为分界之义者可见矣。
”清·丁履中《古本难经阐注》说:“……但言尺寸而不言关者,关居尺寸之中,而受尺寸所分之地,故不言关,而关在其中矣。
”综上述,明确关部得长度各占尺部与寸部得一段。
那么关部究竟多长?还应以王叔与得《脉经》为准。
《脉经·分别三类境界脉候所主》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日寸口;从寸至尺,名日尺泽,故日尺寸:寸后尺前名日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出三分,故日三阴三阳。
……”由此可见,寸口脉总长度为一寸几分,寸部九分,关占其中三分,实际为六分;尺部一寸,关占其中三分,实际为七分;而关部合为六分。
如就是三部之长度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切之,从临诊实践说较为合理。
脉诊指法之调指一般诊成人脉时,调指非常中药,诊者常同时使用食指、中指与无名指。
然而由于这三个指头得长短参差不齐。
并且,同一指头不同部位得感觉灵敏度不一致,患者卫有胖瘦高矮等差异,所以,诊脉时首先要调整好三指得状态,例如指端得长短,排指得疏密,下指得角度等等。
1、平齐指端一般得人,中指较长,食指与无名指较短。
如果要使三指在诊脉时,举按一致,用力均匀,必须将三指得指端对齐。
为此,必须使三指处于屈曲状态,而中指得屈曲度最大,无名指次之,食指屈曲度最小,这样三指得第一节与指端,一一对应而平齐,三指得运动则协调灵活,力度均匀。
卢子由日:“齐截三指,斯中指翘出,而节节相对,节无不转,转无不活。
”2、运用指目由于同一手指各部分得皮肉厚薄不均匀,致使感觉得灵敏程度也不相同。
感觉最灵敏得部位,在指端皮肉突起最高得地方,古人将这里称之为指目。
用以比喻其能像眼睛一样,敏锐地感知脉象任何细微得变化。
亦如卢子由所云:“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指目。
不啻目之视物,大小成能察焉。
”一般均使用指目进行诊脉。
然而,指目之下有动脉通过,有些人得手指动脉跳动较明显,常常干扰对患者脉象得诊察:王燕昌早已察觉到了这种现象,其日:“医人三指头内,亦有动脉,须心有分别,勿误作病人之脉。
”因而,有这种现象得医生,在诊脉时,应避开指内动脉。
改用指目下方与螺纹上方得部位,以防止干扰。
《脉义简摩》针对这种情况,指出:“卢氏所用指目,正人指内动脉所出之处,若此脉正与病者之脉相击,将疑病脉之大而有力矣。
似不如用螺纹略前者,正压脉上为常法也。
”虽然这两种说法,应根据诊者得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但使用指目,感觉最灵敏,就是诊脉得常法。
3、下指诊脉时,诊者一般坐在患者得对而或侧而。
医者用左手诊患者右手,右手诊患者左手,或者医不换手,单用左手或右手,诊患者两手之脉。
只就是医者以食指诊患者寸脉,中指诊关脉,无名指诊尺脉得定势,就是不可变更得。
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部,就是正确进行诊脉得保证。
寸以候心肺之气,关以候肝脾之气,尺以候两肾之气。
寸关尺部位若稍有不确,则所候脏腑之气,亦随之而乱。
所以,下指首先要按准寸关尺之位。
确定寸关尺得一般方法,就是先确定关位。
关位在患者掌后高骨之下,因而掌后高骨就是确定关位得标志。
诊者下指时,先以中指探得高骨,其内侧即就是关脉,按定之后,再齐下食指与无名指,分别按取寸与尺。
朱肱日:“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关位,掌后高骨为关,乃齐下前后两指,为三部脉。
”李延罡则提出:应先瞧准高骨,再下中指。
其日:“掌后有高骨对平处谓之关上,瞧定部位,徐以中指下于关部,次以食指下于寸部,次以无名指下于尺部。
”虽然,朱肱以指拣,李延罡以目视,略有不同,但就是,取高骨以定关位则就是一致得。
确定寸关尺三部位后,即以指目按于脉位之上,一般诊者三指与患者皮肤平面,约呈350夹角。
何希时说:“以三指第一节、斜着脉上。
”斜着则大致为350夹角。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如何氏叉日如“医者又当自审其指节节粗纤,吾同学顾君,体重百公斤,其指期杵,若以指节斜按,则病人寸口无以容其三指,不用三点法不可矣。
”所谓三点法,即医者并立三撸,用指端按在脉脊之上,手指与尺肤平面,大约呈90得夹角。
这就是下指得变通法,历史上也确有一些用此法诊脉得医家。
因为,诊脉要诊双手,面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前人亦有分左右先后不同次序得下指法,如李东垣日:“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
”这种诊法,在古时为多数医家所遵循。
近时似乎已没有多少医家严格地加以遵循了,如何希时曾驳之日:“男于以阳气为先、若属内伤,欲知质阳气之盈亏者,可先诊其左。
然男病岂无阴血虚者?劳瘭即然,叉何妨先诊其左。
或者作比较对照用,则先左后右可,先右后左亦可,吾尝两手先后诊毕,又两手同时按脉,以对比之,亦无不可也?诊女亦同。
”其实,临诊之时,双手脉都要诊候,先左先右无特殊意义,男左女右之法,大可不必拘泥。
至子,两手同诊法,丹渡元筒也曾谈及,其日:“西藏医名厄木气,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右手,右手执病者左手,一时齐诊。
予向得本特古医书一卷,其中载诊脉法云:左右齐诊,而脉动应于医之手,左右动数不齐者,死之兆也。
”可见两手同诊法,今日古时皆有,并且顾具实用价值。
4、布指《难经》日:“尺寸终始,一寸九分。
”独取寸口诊脉法,就就是在这一寸九分之上进行得。
然而,患者有高矮之别,尺肤有长短之异,医者诊脉布指时,三指之间应有疏有密不可面定不变。
所以《三指禅》日:“诊者三指有肥瘦,病者之臂有长短,以就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
”寸口脉一寸九分之数,就是面定得,但这就是指同身寸而言。
而其绝对值却因人面异,臂长之人一寸九分要长一些,臂短之人,则相应得短一些。
而杨仁斋认为:“凡三部之脉,大约一寸九分,人之长者,仅加之,面中人以下多不及此分寸也。
”这无疑就是错误得,就是将同身寸误作测量长度得标准尺码了。
所谓同身寸,就是说患者无论高与矮,其腕关节横纹至肘关节横纹之间,皆为一尺一寸。
以掌后高骨为界,腕视纹至高骨一寸,高骨至肘视纹为一尺。
高骨前取其九分,即十分之九,高骨后取其一寸,为十分之一。
合之,为一寸九分,即寸口之脉。
每个患者均以此比例法取脉。
所以,其一寸九分就是固定之值。
一般讲,临诊之时,医者无暇准确测量寸口脉之长度,仅凭经验即可落指。
寸口脉长得,医者三指之间可宽松一些,寸口脉短得医者三指之间紧凑一些。
即《脉诀汇辨》所云:“长则下指宜疏,短人则下指宜密。
”有些医者则认为,不必拘一寸九分之数,也不必讲究三指之疏密,只要确定了关脉,其前为寸,其后为尺,无论三指之疏密,皆不会有差错。
如汪石山日:“揣得高骨,厌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说也。
”这实在就是有见地得经验之谈。
无独有偶,近人何希时亦日:“吾师程门雪先生,下指之法,在高骨定关之后,总以下指疏疏为劝。
”足见古今一脉相承。
总之,布指法,也仍然以高骨为准,定得关位后,三指之疏密自然有度。
5、勤修指甲医者应经常注意修剪指甲,使其长短适中,光滑圆润。
指甲过长,一则影响指端得运用,如卢子由所批评得:“每见惜指甲之修长,用指厚肉分,或指节之下,以凭诊视者,真不谛,目生颈腋脾胁间矣。